關注【家庭教育銘媽】做有力量的父母!
學習家庭教育以前,我跟大多數媽媽一樣,捨不得看孩子傷心、難過,對孩子的要求總是盡量滿足,也沒有界限意識,凡事喜歡大包大攬。不懂家庭教育,分不清楚什麼時候該管教孩子,什麼時候不該管。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動手能力不強,還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應該像媽媽一樣對待他,遇事喜歡推卸責任,指責、埋怨他人,這讓的處事方式讓孩子很難適應學校的生活。
我的包辦讓孩子一有問題就習慣找我,我也習慣性給孩子很多建議“兒子你這樣”,“兒子你那樣”,看似解決了孩子當時的問題,結果讓孩子對我產生了依賴,親子關係也越來越不好,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價值感、自信心越來越弱。
無界限意識,孩子缺責任,親子起衝突
“要喊你幾遍?再不起來,今天又得遲到啦!遲到罰站很光榮嗎?”眼看快遲到了,孩子仍磨蹭不起,着急窩火的我開始嘮叨指責孩子。
“不喊了,不喊了,等你遲到被老師罰,不上進的東西!”怒火中燒,心中壓抑許久的焦慮憤怒,一點就會炸開鍋的感覺。
連續幾天喊孩子起床,屢屢失敗後,萬分着急的我失去了耐心。
“都是因為你,幹嘛不叫醒我?害我遲到被罰站,這下你滿意了吧!”,晚上放學一進家門,孩子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扔,開始抱怨我。
我自然不甘示弱:“你天天就知道玩手機遊戲,晚睡賴床,還有臉來怪我!”
從2010年3月到2013年1月,孩子上初二到高一厭學那段時間,這場景是家裡常有的,我跟孩子互相指責埋怨成了生活的常態。
那段時間,孩子學習動力不足經常賴床,擔心恐懼他遲到後遭罰,會與老師起衝突進入惡性循環,我每天處於焦慮無法自拔。
這種焦慮感讓我看不到孩子的痛苦無助,每天就是各種催促跟嘮叨,只有他按時出門我才能安心,為這,孩子跟我頻繁起衝突,彼此都痛苦不堪。
之前因為提醒孩子起床,經常跟孩子發生衝突而焦慮,就是因為我沒有跟孩子劃清界限,管了孩子的事。
界限產生責任
直到2013年1月份開始學習家庭教育後,我才意識到,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的事,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自己的事。
孩子厭學很大部分原因是他自信心受挫了,我們特別重視學習成績讓孩子的生活除了學習就是手機遊戲,孩子失去了很多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做事的機會,而人的自信心就是來源於不斷做成一件又一件事情。
要重塑孩子的自信心,首先需要我跟孩子劃清界限,歸還責任,讓孩子有更多做事情的機會。
過去的錯誤認知,我太看重學習和成績,孩子覺得學習是我的不是他的事,孩子自然不會操心學習的事,加上人際關係的困擾,孩子起床磨蹭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孩子賴床、學習動力不足跟我之前的越界、包辦代替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我一定要相信孩子,把屬於孩子的責任歸還給他。
比如說:起床,學習,整理自己的房間,洗自己的衣服,承擔部分家務等等。
一下歸還那麼多責任,孩子也接不過去,為了脫離之前的痛苦的狀態,我打算從最棘手的起床、學習問題着手。
一個人如果認為不是他的事,當然不會積極主動。於是,趁孩子心情不錯時,我告訴孩子:兒子,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起床、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因為媽媽以前沒學習也不懂,所以包辦代替了很多。
從今天開始,媽媽不再提醒你起床了,學習的事媽媽也不會再插手,媽媽相信你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不行,我自己做不到,你必須提醒我起床!兒子很不高興。
為了照顧孩子的情緒、給孩子適應的時間,我跟孩子約定好:這一周每天提醒你一次,下周開始你自己調鬧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16年養成的習慣哪有那麼快就調整得過來呢!
期間,孩子又遲到過幾次,回家埋怨老師時,我沒有去講道理也沒有指責他,只是耐心陪伴,認同他的感受。
偶爾來一句“是呀,是有些尷尬”,“嗯嗯,換我也會很難為情的”,“兒子,最近起床越來越早了,給你的堅持點贊”
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孩子終於養成了自己起床的責任心。我也省心了很多,緊張的親子關係開始緩解。
分清責任,家校合作
學習家庭教育以前,不自信、不學習的我最恐懼跟老師打交道。
學習讓我明白了:一切問題都是關係的問題!孩子厭學的本質是跟老師跟同學的關係出了問題。需要先協助孩子處理好與老師與同學的關係。
雖然學習是孩子跟老師之間的約定與合作,但,老師對孩子的支持、鼓勵卻尤為重要。
因此,在孩子學習這件事上,我的責任、我需要做的就是:注重家校結合,多關心老師的工作與生活,多跟老師聯繫、建立好關係,做好孩子跟老師的橋樑,不斷給老師傳遞信心。
否者,老師也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既要工作又要生活,精力很有限,那麼多學生,我自己都不重視、不主動跟老師聯繫,老師憑什麼在我孩子身上多花心思?
所以,我必須要去面對老師。我鼓足勇氣先找了班主任老師,老師的熱心與愛心讓我很感動,那麼忙老師還給我安排了一個小時,真心感激他。那天我跟老師說了很多話,現在還記得一些:
老師,孩子這樣的狀態給您添麻煩,讓您費心了,因為之前我家庭教育的缺失,跟愛人的關係不好,自己很情緒化,讓孩子安全感很不足。
我溺愛、包辦代替太多,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自我為中心,不知道怎麼跟老師和同學更好的相處,孩子現在很無力無助,內在很多的干擾,讓他不能安心學習。
您是很有責任心、愛心的好老師,換其他老師也許早就放棄孩子了!遇到您,是我跟孩子的福氣。
孩子其實非常的有上進心,他也很渴望把學習趕上去,現在我在學習家庭教育,希望老師以後多幫幫我,多多支持我跟孩子。
後面又陸續跟各科任老師取得聯繫、了解孩子的情況,經常跑學校尋求各位老師的幫助。自信心不足、厭學、人際交往能力不強的孩子,就是會讓老師格外的費心。
所以,每次跟老師們見面,我都會發自內心深處感恩老師,去承擔自己家庭教育缺失的責任,不斷給老師傳遞信心。
隨着我的改變,親子關係開始緩和,那段時間,孩子每天回家都會先跟我說會話再去學習。我就幫助他去理解老師的辛苦與不易,讓他多理解、接納同學。
因為他的態度變了,老師、同學自然會改變之前對他的態度,所以孩子跟老師、同學之間的關係也有所好轉,孩子不再害怕去學校。
隨着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的修復,孩子的學習狀態也比以前積極主動了。
經常背歷史、政治、地理,寫數學作業到凌晨一點,歷史筆記還被老師全班表揚。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孩子的月考成績上升了70多分,孩子的自信心也提升了很多,越來越陽光開朗。
家校合作,分清責任,把精力放到自己能做的和該做的事情上,多與老師建立好鏈接,多給老師傳遞信心,就能給孩子更好的助力。
培養孩子責任心,需保持耐心、溫柔並堅定
貪圖安逸是人的天性,為什麼我每天能夠堅持早起做飯?那是因為我不做沒人替我做,孩子跟愛人就會餓着肚子去上班、學習,這是我的責任,是我該做的事。
所以,培養孩子責任心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意識到:這件事情就是我該做的,我不做沒有人會替我做。
有一次,兒子連續幾天洗內褲,提醒兒子只答應不見行動,我心裡真的很着急,恨不得幫他洗了,可是想着課堂上老師的話:“界限產生責任”,“不要老想着為孩子做點啥,而是要經常提醒自己不為孩子做點啥”。
我就默默告訴自己: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這是孩子自己的事,千萬要忍住,不要包辦代替。
第二天晚上洗完澡出來,兒子嘿嘿地笑:今天沒有內褲換了,一會必須把那4條內褲全洗了。
還有一次兒子感冒了,晚上洗完澡後,兒子說:媽,今天你幫我洗一下衣服吧,我不舒服不想洗。
我說:洗衣服是你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兒子說:天天都是我自己洗的,今天你就幫幫我吧。
我耐心地說:兒子,感冒的確實很難受,可洗衣服你自己的事,媽媽真的不可以再幫你,媽媽有時候生病不舒服也要堅持做家務呢,實在不行等你休息好了再洗吧。
有時孩子想偷懶耍賴,尋求幫忙時我就會笑着問:兒子,那是誰的事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兒子知道他的事情我真的不會再幫他做了,所以,兒子現在把“飲水機換水”“飯後洗碗”“洗自己的衣服”“逛超市提重的袋子”“扔垃圾”都當成了自己分內之事。
歸還責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需要我們給自己、給孩子有更多耐心與時間,需要我們溫柔並堅定。
正向反饋,激發孩子內在動力,提升孩子自信心
前兩年我特別的困惑:為什麼我學習了這麼久,孩子的自信心還是沒有明顯提升呢?到底要怎樣做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次課堂上,老師的話點醒了我:人只有在不斷付出、被別人需要、服務於他人時,才會產生成就感與價值感。價值感越強的人自信心才會越強。
人的自信是他對自己的相信,需要他不斷去做事,堅持去做成一件又一件事,這樣他才會真的相信自己。
孩子喜歡吃天蠶土豆、蒜香排骨和京醬肉絲,我就鼓勵孩子自己去準備食材,協助孩子自己去做。
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做成一道菜時,我會一邊享用孩子的勞動成果,一邊誇獎孩子做事情過程中的耐心與專註,感謝他的用心付出。
當孩子承擔了家務活、為家庭付出後,我會及時給予孩子正向反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很有價值。
比如:
兒子,今天你把地掃了,及時把垃圾扔了,讓我們的家變得更加整潔舒適,謝謝你!
兒子,咱家裝修房子,你幫着設計幫着選材料,因為有你,我跟爸爸省心多了。
兒子,你現在的土豆不但削得快,皮還很薄,可見,你做事真的很用心。
兒子,這段時間媽媽手疼,你每天給我擰洗臉水,每天給我做飯,媽媽感覺好幸福啊!
我的不越界與及時的正向反饋讓孩子有更足的動力堅持去做事。當孩子做出一個又一個成果時,他的動手能力、成就感、價值感、自信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看文章的您,如果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而感到焦慮,很大的可能性是您越界了,管了孩子的事!
我們的無界限、包辦,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培養動手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孩子很多的成就感、價值感,讓孩子的自信心一點一點地減弱。
我們遲早要離開孩子,我們不可能一直溺愛包辦。只有我們從行為、意識層面上跟孩子劃清界限,不越界不包辦,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不插手孩子的事。
孩子才會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責任心和自主性。在不斷做事的過程中,他的價值感、成就感、自信心也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只有我們不斷堅持學習,有了跟孩子劃分責任與界限的能力,才能做到“不越界、歸還責任”,才能做到溫柔並堅定的給孩子更多做事的機會。
當孩子承擔了責任或者為家庭付出時,我們要及時認可、肯定孩子的付出與努力,激發孩子做事的動力。
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堅持與努力做成一件又一件事情時,他才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一些事情的,這樣,孩子的自信心才會被重塑。
厭學休學相關文章:
青春期厭學休學1:孩子沉迷手機遊戲,親子衝突不斷,家庭陷入困境
我是銘媽,陪伴孩子走出網絡的幸福媽媽,用文字傳遞信心與力量,助您在教子路上更輕鬆!
未完待續,覺得有收穫的夥伴,請“關注”“點贊”“轉發”,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