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故事(14)——算命先生张上仙

2023年01月03日23:07:02 故事 1701

算命先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现在深圳的街头,仍然能看到一排排的算命先生。通常写着“不需开口,算你姓氏”、“姻缘、财富、命运”等等。算命也是一门生意,如何招揽顾客?吸引顾客是第一位,所以利用你的好奇或者好胜心,先拉过去一顿侃,把你侃晕之后就开始第二步,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比如“你最近碰到了小人”、“你最近不顺啊”。

我只想说,除非像我这么无聊的人,只是为了体验一下算命的感受,才会去算命外,一个人一旦都要找算命先生了,一定是内心的犹豫或者生活的不如意,才需要如此。因此,这些人一想,确实如此,谁身边还没有一个“小人”啊?谁能一辈子都顺风顺水呢?确实被算之人自己就开始加戏了,就开始找生活的原型去套算命先生的话了。

我一直觉得算命先生都是心理学的高手,需要懂人情世故,更需要起承转合,一旦主顾开始上钩了,“我确实遇到了小人”、“我确实遇到了一些事情”。人生确实有很多事情无法对亲人说,无法对枕边人说,无法对朋友同事说,但是对着一个可能一辈子就打一次交道的算命先生,确实很多人都没有什么界限,因此,古时候算命先生是一个很重要的情报来源,特别是想走歪门邪道的心思的团伙,算命先生往往是第一步,知道了这些人的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者故事,就容易有针对性的做出骗财或者骗色的后续举动了。

当然现在来说,正常都只有第三步,破财消灾。“遇到我也是缘分,你需要一个护身符”等等之类的。当然算命先生的套路不可能如此浅薄,对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套路,每个算命先生内心中都是有好多种套路和应对措施,所以算命是一个需要经验和积累的行当。

湖南多山,爬过一座山,后面还有无数山。一般屋前屋后都是绵延不绝的山,其实也不算多险峻,只是没有很多平整的一望无际的土地,基本都是梯田形式,或者在山坡上开发出一块一块的土,所以基本农活都需要人工,无法用机械进行播种和收割,因此,受限于无法机械化操作,老家那边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种植或者大规模的土地承包。

在我小时候,我记忆中有好几个算命先生,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张上仙”。张上仙姓张,我见的次数不多,只是在每次乡里赶集的时候能看到他占着一个摊位,坐着个小板凳,然后前面放着一个小板凳,连一张桌子都没有。算命是很私人的活动,不像唱歌或者跳舞,所以一般都是想算命的人往小板凳上一坐,然后开始聊起来。

我们乡赶集的地方有三个,分别是栗滩、大河滩和龙湾,看这些地名就知道我们那边肯定有河流经过,所以才这么多滩或者湾。一个月也就只有3次左右的轮流的赶集,就是从河流的下游开始,先是栗滩、然后过一天是大河滩、然后再过一天是龙湾,然后过5天又是栗滩,对于小孩来说,赶集可是最开心的事情了,不仅能见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还能见到很多奇形怪状的人,运气好的话还能吃到最好吃的包子或者其他小吃。

特别是如果重大节日的话,赶集还会有表演,一些到处在乡里串场的表演团队,比如很小的马戏团,就是两只猴子加几只鸟,再加一个大锣,哐哐哐的能热闹一整天,小孩也能看一整天,然后开心好几天。


故乡的故事(14)——算命先生张上仙 - 天天要闻

最初每次赶集都有不同的算命先生,因为每个赶集的地点实在离得有点远,因此,也相当于每次赶集都是一个算命先生管好这一摊要算命的人。在农村,全靠口碑,哪个算命先生灵,哪个算命先生不灵,在每个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

张上仙开始算命的时候才四十多岁,之前做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只是听说他也坐了3年的冷板凳,当时每个赶集的地方都有一个算命先生,而且那些人年龄都比较大,他倒是不怕辛苦,每次赶集,每个地方都去摆两张凳子,也不知道哪儿扯来的布,写着“算命”。

对于他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营生的方法。但是万事开头难,头三年,每天张上仙都最早到集市,最晚离开,但是找他算命的人却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人找他,也没有传出什么好口碑。

转机出现在三年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那三个算命的人消失了,有人说是去云游四方了,有人说是升仙了。但是具体如何我是不知道的,因为一般农村里面算命的人都神神叨叨的,而且一般是单身一人,死活别人也不关心,也不知道。而且也不知道哪一天,张上仙眼睛突然“瞎”了,每天拿着一个自己做的棍子,敲着地面邦邦的响,那块“算命”的布也不见了,然后每次还是很早就到了摊位上坐着。

而且慢慢的也传出了他几次算命灵验的故事了。

比如有一次一个老母亲去算他大儿子现在在哪儿?为什么几年了都没有联系。他说了两个字“没了”。当时自然被老母亲挠了几下,但是过了一个月,那个大儿子的死讯就传来了,说是在牢房里面被人打死了。老母亲赶紧送过去了不少东西。

又有一个母亲去问女儿的姻缘,他只说了两个字“近了”。结果过一个月,她女儿就和同村的一个小伙订婚了。

又有一个母亲去问儿子能不能考上大学,他只说了一个字“能”。结果那家小孩果然考上了大学,虽然那是大学扩招最多的时候。

自此,张上仙的名气彻底传开了,每天赶集摊位就有很多大娘大妈在候着,简直如同流水作业,当然不能白看,根据时间长短或者事情大小,每个聊过的人都需要留下1块2块,甚至有些还拿出百元大钞,那可是平均工资才1000块左右的年代,可想而知张上仙确实是比较“仙”的。

这样算了五年,张上仙不仅娶了一个比他小二十几岁的寡妇,而且还盖了新房。当然他的媳妇也是他的客户之一。特别神奇的是他的名声还是很好,简直是乡里的名人,大事小事大家都愿意找他看看,听说还是很灵验的。

期间还出现了另外几位“仙风道骨”的同行,但是都是干了一年不到就转行了。张上仙虽然自己没有生育小孩,但是当时娶的寡妇就有两个儿子,因此,倒是也算续上香火。

而且听说在他五十五岁的时候,他突然就再也不给人算命了。说天机泄露太多,再算下去就不得好死了。

张上仙就这样过着闲淡的日子,每次赶集都会去买点东西,还是拿着他的拐杖,当然不是最初自己的那一根,而是花了不少钱在城里买的,然后一个人“邦邦邦”的提着东西走回家去。

但是张上仙却没有太长寿,听说在五十八岁生日当天的晚上与世长辞。过了两年,听说张夫人又带着两个小孩嫁给了邻村的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当然还是住在张上仙的房子里。

故事分类资讯推荐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陈干看着手里的玉佩叹了口气,这是他当初送给未婚妻林可儿的定亲信物,陈家败落后,林家嫌弃他穷,退了婚事,这玉佩也送还了回来,他一直没舍得典当,如今家里就剩这么一个值钱的物件,他打算典卖了作为赶考的路费。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 天天要闻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1.母亲走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布,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我跪在灵堂前,泪水模糊了视线,耳边回荡着亲戚们断断续续的哭声,心里却空荡荡的,像被人掏空了一般。母亲走得很突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 天天要闻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张鸿蓄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眼神中带着些许郁郁寡欢,他站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边缘,独自望着远方林立的高楼。每一天,他就像无数城市里的普通职员一样,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这一天也不例外,他按时走进了那间已经有些陈旧的写字楼,坐进自己格子间的角落。“张鸿,这份文件你检查过了吗?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 天天要闻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故事来源于生活,进行润色、编辑处理,请理性阅读。父亲去世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得我们家四壁生寒。我站在客厅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雨丝,心里一片凄凉。突然,门铃响起,我打开门,只见大伯一家站在门外,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 天天要闻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医院外的疑云:当陪伴与疑惑交织在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本应是温馨宁静的午后,但对于小芸来说,却是一场情感的风暴即将来临的预兆。小芸的公公因为一场突发的疾病住进了医院,作为孝顺的儿媳,她毫不犹豫地请了长假,每日在医院里悉心照料。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 天天要闻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秒后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1978年的秋季我刚进入高中就读,一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园漂亮的秋海棠,青红相间,煞是好看,正当我四处张望时,一个清秀的女孩从我身边走过,微风吹拂着她的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 天天要闻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小雨靠在出租车的后座上,脸色苍白,疲惫不堪。一年前,她和小李满心欢喜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两个人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谁知这一年,幸福的生活却出现了意外的波折。小雨患上了妊娠相关的并发症,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手术,以免对生命造成威胁。术后,她需要好好休养,心和身体都需要时间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