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往常一样,下午6:00延时结束,护送走我的学生娃儿,带着疲倦,披着暮色,回到家中。还没从爬五楼的喘息中缓过过劲儿来,电话响了。
“闺女,不知咋回事类,咱村只让进不让出,村里广播正在吆喝不让在外头……”电话里,爸爸一改往时平缓的语调,紧张地对我倾诉。
“哦,一定是疫情惹的祸吧!你们听村里的安排,呆在家啊!着急喽,看看电视……”交待一番后,我赶紧拿起手机拔通一村干部兼发小的电话。
“听说是某厂的一个外地大货车司机……”
“哦哦,明白明白。”
“不信谣,不传谣……呆在家就是为抗疫做贡献……”
明白了一切,我倒了杯水,想喝口水后再给父母打电话安安心心,刚喝了一囗,电话微信又唱起歌来,拿起一看,是医院工作的夏姐打来的电话。
“喂,英妺,刚下班回来,给你打个电话问问,咱家二老是不是在家?”
“嗯嗯,是的姐。”
“赶紧给他们说可不要外出,做好防护!”
“谢姐关心,刚才已经交待过!姐,你们卫生部门的人现在最辛苦,俺哥现在肯定才忙哩!”我关切地回问。
“哎哟,别提了,自从这地区出现疫情,10天了,他都没回过家,我偶尔打个电话,他都给挂了,吓得我都不敢给他打电话……”电话那头夏姐一如往常地温柔细语,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这个地方疫情刚控制住,这不,明早5:00他们直接开往另一地,在那里驻扎,现在,家里就我一个人空巢呵,白天上班俺科室门诊上的年轻人都去抗疫一线了,又剩上我一个留守老人了,呵呵……”夏姐说着笑了。
“我哥是咱这儿定海神针,有他在的地方人们心里踏实,放心,他到哪儿呀,这仗准赢……”
“哎,现在我都可焦虑,先说俺医院吧,多数人都化身为大白,没日没夜地去一线抗疫了,这两天科室人少,有个小姑娘都骨折了,还坚持上班,看着可心疼人,没办法啊!我也是感冒头疼,每天早上一开门,都有看不完的病号,一天下来嘴都不想张。”夏姐叹息道。
“姐,感冒了,得多休息。咱身体要紧啊!”
“啥办法,咱年龄大了,领导让我留守坐诊,都够照顾了,稍微年轻的都坚守在最危险地方,有的孩子网课顾不上看,有的老人生病在家不能照顾……看看咱昕昕妹妹也十几天没回家了,他们检验科的十几个人太忙了,为了早点出核酸结果,她们每天都要做几千管标本,常常熬个通宵。白天从实验室出来脸都腊黄蜡黄的,看上去让人心疼!哎,你是没见啊,在疫区服务的同行,一天下来手肿,脚肿,脸肿的,累得血压不正常的人比比皆是。比起他们,我这小感冒也不算什么了。……”姐姐说着不停。
“再说你哥吧,前一段腰疼得起不来,本来说要上医院康复治疗类,计划又泡汤了。疫情就是命令,这一去就10天,也不跟我联系,你说这也快奔六的人啦,身体能吃消吗?”
“哎,干啥都不容易啊!” 我感同身受,接着说,“俺哥工作能力强,能挑大梁,做为专家,这几年为咱县疫情防控做出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咱这儿呀,这三年各级领导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们合理布署,科学防疫,措施得当,咱百姓才安居乐业。这次面临挑战,分片儿细管,落实到位,上下一心,执行强力,度过难关是一定的。哎,我看平时媒体报道的多数是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实际上呀,坐阵指挥的这些幕后英雄更是肩负重任,敢于亮剑!”我如数家珍,道不尽对医护人员的敬佩。
“谁说不是呢?医者仁心,健康至上,我和你哥经常这么说……早点休息!”
放下电话,时钟正好走到八点,我移步窗前,此刻正是万家灯火,昔日热闹的大街变得清冷了许多,听不见小孩子们的戏闹声,看不见晚上锻炼的人影,只有两边的路灯依然亮着,像宝剑,刺破着夜的黑暗。十月的夜晚本不算太冷,今晚却让人感觉一阵阵寒意,可恶的新冠就像这浓稠的夜色,压的人心里闷闷的,而以夏姐两口子为代表的医护和疾控人员,多像这坚守岗位的路灯,在寒冷中守护着这个小城的安全。向他们致敬的同时,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为抗疫尽一份力量呢?作为一名教师,那就认真落实“两点一线”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们戴好口罩,做好防护,现在好好学习,强大自己,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吧!
“叮叮当……”电话又响了,同事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亲,你老家那里咋回事儿?听说有疫情……”
“放心,王姐,没啥大事!有防疫指挥部的统一科学管理,老家像生个小病,应该很快就没事儿了……不信谣,不传谣,好好休息,一切听通知……”
挂断电话,一看表,八点半,此刻爸妈应该还没睡,赶紧打个电话告诉他们,咱村没啥大事,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
王英锋,宜阳县实验小学,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喜欢以歌唱赞生活,以文字传真情。坚守“成长,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