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杨笑柳/陕西石油普教管理中心教育管理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最时髦的话题就是“四个现代化”,报纸上、农村的墙面上,到处都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和标语。那时我还小,“四个现代化”是什么样子,没有概念,也无法想象。
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每到天黑,安顿好家务活,全家人就坐在热炕上,母亲和姐姐们一边做针线活,一边闲聊队里邻里的趣人趣事,父亲常常会对我们讲将来的生活和他眼里的“现代化”。每当说到这个话题,父亲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归根结底就是两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
我问父亲,“楼是什么样子的?”父亲的描述是:楼很高很高,一层一层的,上楼像爬梯子一样,由第一层爬到最高层。对于电灯,父亲的比喻很夸张,“像牛眼睛一样,明晃晃的,刺得人睁不开眼”。后来,我专门观察过牛眼睛,除了大,并没有刺目的感觉;除了会忽闪,并不会发光。至于电话,我是见过的,因为我家旁边是大队部,大队部会议室就有一部,手摇式,没人的时候,我曾偷偷地摇过,听见里面喊“喂——”“喂——”的声音,我就赶紧跑了。
父亲对现代化的理解或者说对现代化的想象,源于一次外出学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祖国百废待兴,能够识文断字的父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被委以“重任”,成了乡社的“赤脚医生”。正值干事创业的年华,父亲被派往河南洛阳学习,他的一个笔记本里面详细记载了从本地到外省、路过三门峡的行程记录,包括某年某月某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达什么地方,以及简单的见闻。父亲的现代化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为核心标志,可能就是在河南洛阳见到并初步体验的,在父亲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使父亲对故乡的现代化充满着深切的期待和热切的渴望。每当聊到这些内容,父亲总会语重心长地叮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从小打好基础,学好本领,掌握真本事,不要等有了拖拉机却不会开,‘现代化’来了咱却是个‘睁眼瞎’!”
那时对我来说,最现代化的东西,莫过于天上的飞机——大小如手掌,从南到北,或者从北到南,在阳光的照耀下,明灿灿的,从蓝天上呼啸而过,给我儿时愚钝的大脑里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在我的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而父亲口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生活,直至父亲去世,他也没有在自己的故乡看到。
到后来,父亲没有实现的愿望,在他的子女手中实现了。如今,他的子女们不但住上了楼房,而且生活早已超出了“电灯电话”的范围。生活在农村的,也盖起了自己的小洋楼,日子红火而温馨。至于电话,则一步超越,人人都有手机,姊妹们每天的生活轨迹,大事小事,大家都清清楚楚。下一代也遍布天南海北,祖国各地,通过微信群,天涯若比邻。
进入新时代,父亲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早已由现代化迈入信息化。乡亲们的生活现代又时尚,日子过得富足而红火,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别无二致。大多数家庭盖起了小洋楼,买上了小汽车,有了网络电视,视野宽阔敞亮,足不出户、人不离村,就能遍观天下事,摆脱了延续上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传统。同时,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门不再只靠两条腿,要骑上摩托车,甚至开上小汽车。村子里的面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房屋整齐漂亮,村道宽阔笔直,空气清新宜人,日子祥和安逸。当年漫山遍野的耕作地,如今已变成茂密的森林。曾经断流的溪水,已经恢复了当年的清澈,曾被父亲视为宝贝的平整土地,如今已被各种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所代替。
父亲去世转眼已近四十个年头。四十年来,社会的变化风驰电掣,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当年父亲憧憬的现代化早已在祖国大地上变成现实,父亲没有想到、也无法想象的信息化也正在升级换代,深刻地影响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我想,父亲若泉下有知,他除了惊诧,必然欣慰。
(本文转自2022年6月16日“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
作者简介:杨笑柳,大学学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学士学位,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提倡以阅读连缀碎片化时光,用文字记录人间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