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贝尔奖的路上:中国能从日本人身上学到什么?

人们翘首以待的2021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今天开始陆续公布,第一个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公布时间,就在今晚17:30分!

每当诺贝尔奖公布的时候,“为什么总与中国人无缘”?这个问题一直牵动着中国人的神经。

同在亚洲的大国日本,近年来诺贝尔奖的得奖势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目前为止,日本共获得诺贝尔奖28项,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6位。

日本曾提出在21世纪前50年拿下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到2020年,日本已将19个诺贝尔奖收入囊中,平均每年1个,且绝大多数都是自然科学奖。

日本人的底气来自哪里?中国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从日本间接引进西方科学的特殊时期,现代汉语里的很多科学术语,特别是医学术语直接延用日语,是这段时期的一个写照,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内科、外科、小儿科、血压、糖尿病、心电图等,中文和日语是完全一样的。这表明,日本人学习、引进和发展西方的自然科学,比中国要早,在这上面,日本曾是中国的老师。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就主张“脱亚入欧”,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对其人民进行“国民性改造”。可以认为,至少在科学领域,日本是完全摆脱了东方“原始性系统思维”,转向了符合近现代科学的“分析主义”思维的国家。其在科学和大学教育的体制上,也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如东京大学,走的完全是模仿德国的路线,先技术专科学校,再到综合性大学。与此同时,日本也把自然科学研究,完全融入到大学的教育里去,是一个投巨资于大学发展基础科学、有着“自由研究”传统的、与西方无异的国度。日本也有独立于大学的少数国立基础研究机构,但与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像中国科学院这样的“计划内”科研实体庞然大物,是完全不存在的。

当然,日本科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与其战前先进的科学体制的确立,战后经济飞速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有很大关系。“世界科学中心”,虽然不等同于“世界经济中心”,但两者又具有某种重叠性。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发展到了它的顶峰,不但挺进了世界第二,而且有与美国并驾齐驱之势。虽然2010年起,日本的GDP让位于中国列世界第三,但其经济体量和发达程度,对科学的强力支撑,在全世界还是紧跟在美国之后的。

日本近年来诺贝尔奖获奖频频,全面勃发,其科学家满负荷的科学劳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东京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自己“老板”办公室的灯,总是晚上9:00还亮着,“老板”还没走,自己就也不好意思离开,老老实实地跟着“干活”!对比一下整天为“几斗米”而奔波,为孩子入托、上学而忙乎,为申请研究经费而到处找关系,为完成SCI论文考核而焦虑不安,为当个什么什么官而拼搏的中国科技人员,日本人“科学劳动时间”的数量和质量,显然是我们根本无法比拟的。我们不去谈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更聪明这样的伪问题,光是“科学劳动时间”,特别是单个科学家的劳动时间,我们就有极大的差距。

发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的另一个“科学现象”,也值得说一说。每年新生入学季前的3月份,在东京大学的校园(东京本乡三丁目本部)里,总会扔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器和设备,这些仪器和设备是各研究室淘汰的,有的还非常新,因此,会有很多人到东京大学里去捡、去“淘宝”。开始时,东京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们觉得这很不可思议,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便对此有了了解和理解:正是因为这种“及时的淘汰”,才保证了东京大学科学仪器设备的世界先进性,日本的其他大学,应该也是如此。

不得不说,向基础科学倾斜的国家政策、“自由研究”的传统的树立、雄厚的国家经济实力、科学家满负荷的“科学劳动时间”、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一个半世纪的长时间积累,加上与西方处于同一个阵营,是日本诺贝尔奖进入丰收季节的几个重要原因。这些,有的是钱就可以解决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问题;还有的不是单纯靠钱就可以解决的,从这点上说,中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正如世界知名科学家杨振宁2010年的预言“20年内中国人将拿到诺贝尔奖,并不乐观,我认为10年就可以实现”被证实那样,继屠呦呦(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和莫言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并任职于该校)等之后,预计出自中国的零零星星的诺贝尔奖总会发生,而且主要在大学。但中国要像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那样,成批地产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即使过些年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也需要长期假以时日。毕竟,如前述,“世界经济中心”不等于“世界科学中心”。

诺贝尔奖主要是面向自然科学的,它没有设数学奖,原因已无法考证,所设的和平奖和经济学奖,则可以理解为对它的一个点缀。

诺贝尔奖的获奖大国——美国、德国和英国,历史上都曾经是世界的“科学中心”。由于“科学语言”(科学论文发表的核心语言)迄今一直都是英语,因此,国语为英语的美国和英国,又显得特别突出。而作为近代科学发源地的欧洲的一员,德国、法国、瑞典、瑞士、奥地利等国,深受科学传统的影响,也表现出色。

与中国同处亚洲、“科学语言”非国语的日本,在诺贝尔奖上能取得的非凡成绩,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文逸杂谈整理



文逸杂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