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
千年传承的滋补良药
采药人的寻觅
自公元780年起
冬虫夏草便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
被载入史册
从《藏本草》到《中国药典》
均有记载
李时珍更将其誉为“人身不老药”
赞其兼具虫之阳刚与草之阴柔
成为中药中独一无二的“阴阳同补”圣品
享有“东方圣草”“药中黄金”的美誉
▲来源丨摄影师/阿拖施晓君
每年5月
当寒风裹挟着初融的积雪掠过
年逾六旬的采药人次仁多吉
便俯身于海拔4700米的冻土之上
开始了他的寻草之旅
他深知
每一根虫草
都是大自然对高原儿女的馈赠
因此
他以近乎虔诚的姿态
细心搜寻着每一寸土地
当他发现
一根子座顶端尚留孢子囊的虫草时
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重新埋入土中
高原采药人遵循着“子座未出土不采”的
古老原则
以切实的行动守护着高原生态
▲来源丨摄影师/阿拖施晓君
虫菌共生的生命奇迹
冬虫夏草
是自然界虫菌共生的奇迹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子囊真菌
侵染了高山草甸土壤里的蝙蝠蛾幼虫
一种独特的
虫菌结合的复合体就此形成
虫草仅分布于
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
甘肃及不丹、印度、尼泊尔等
少数地区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中
全球年产量仅约300吨
其珍稀程度不言而喻
▲来源丨摄影师/阿拖施晓君
每年7月
雌性蝙蝠蛾在高原草甸产卵
孵化出的幼虫
以植物根系为食,度过寒冬
次年5月
中国被毛孢的真菌孢子
悄然侵入幼虫体内
菌丝疯狂生长
直至将宿主完全吞噬
仅留下一具虫形空壳
随后,子座突破虫头生长
形成草茎状结构
待春雪消融
一株紫红色子座破颅而出
完成了“冬为虫,夏为草”的生命轮回
这一过程
既是一场“寄生与反寄生”的博弈
也是大自然赋予的神奇礼物
▲来源丨摄影师/阿拖施晓君
千年传承的藏医药认知与运用
藏医对冬虫夏草的认知
远早于中原地区
在《晶珠本草》中
冬虫夏草被誉为“甘露本”
认为其兼具“虫之动”与“草之静”
既能补肺益肾
又可调和阴阳
而中原典籍直到1757年
才由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
首次记载其药用价值
▲来源丨摄影师/阿拖施晓君
藏医传承中
对冬虫夏草的采摘有着严格的规范
唐代吐蕃时期
便已建立“九采九不采”的规范
其中“雷雨三日后不采”
与现代菌丝活性研究不谋而合
此外
藏医还通过“四看”法
鉴别冬虫夏草的真伪
看子座与虫体比例、看环纹
嗅气味、试质地
确保药材的品质与疗效
▲来源丨摄影师/阿拖施晓君
三代牧民的虫草情缘
在西藏
虫草不仅是珍贵的药材
更是牧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扎西老人家中
珍藏着爷爷1953年
采药时用过的鹿皮手套
见证了家族三代人对虫草的深厚情感
每到虫草采挖季节
便开始全家总动员
共同参与这场与自然的盛会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
牧民们开始
主动清理山上的废弃物
人与自然在此和谐共生
▲来源丨摄影师老皮
扎西老人的儿子顿珠
大学毕业后将祖辈的采药经验
整理成《那曲虫草采收规范》
成为当地
首个获得采药资格认证的年轻人
他的努力不仅推动了虫草采收的规范化
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冬虫夏草的科学养生之道
冬虫夏草的服用方法多样
可根据个人体质与需求选择
炖服时,与鸡、鸭、猪肉等炖煮
有补肾固本、补肺益卫之功
尤其适合病后体虚者
泡酒则能充分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一般浸泡1~3个月即可饮用
此外,打粉制成制剂也便于携带与服用
但需注意操作过程中粉末的丢失问题
▲来源丨摄影师/阿拖施晓君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服用
都应遵循适量原则
避免过量摄入
同时,鉴于冬虫夏草的珍贵性
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选择正规渠道
确保药材的真实性与品质
▲来源丨摄影师/阿拖施晓君
千年传承,永恒的滋补圣品
冬虫夏草
这一承载着千年传承的滋补圣品
以其
独特的生长环境、奇异的生命形态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显著的养生功效
成为了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在未来的日子里
让我们继续以敬畏之心
对待这份自然馈赠
让冬虫夏草的千年滋补传奇得以延续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来源丨摄影师/老皮
来源:玩转西藏
编辑:西藏文旅
【主编:谭其露丨编辑:桐桐】
大家好呀!我们是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官方账号,想了解更多关于西藏旅游干货、西藏风土人情的小伙伴,请多多点赞、评论、分享!
关注我们账号,带你走进最美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