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的上海张江科学会堂穹顶广场,格外不同。ai光球光芒四射, 科技巨擘托举有力,一条鲜花与掌声簇拥中的科学红毯铺就,款款走来了上海科创发展的新高度和新浓度。人形机器人首次走t台,2024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背后的上海科学家们集体亮相,当院士在ai红毯上遇见自己的“依旧少年”……“科学红毯秀”是上海首创,也是一年一度上海科技节的重磅节目,30余位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今天在现场观众的欢呼中陆续踏上红毯。他们中有前沿科学家、u35新秀、国际科技博物馆馆长,还有3张人形机器人新面孔。
当科技邂逅红毯,让幕后英雄也被“追星”,一位位甘坐“冷板凳”,潜心“十年磨一剑”的上海科学家们被看见了,一项项催生产业新赛道的重大科研成果走到聚光灯下,一群又一群年轻人让青春与热血无悔于上海的科技创新事业。
人形机器人首秀走t台
如果说ai是大脑,那么人形机器人就是拥有“大脑”的身体,可以实现机械与智能的结合。站在红毯的起点,人形机器人惊喜亮相。一位身高1.3米的人形机器人“顽童”,身后跟着身高1.75米的人形机器人。他俩小的灵动可爱,大的身材健硕,两位一前一后动作略显呆板,却自带bgm动感。“携手”上海傅利叶机器人的创始人顾捷和副总裁曾翔,两位机器人顺利走完红毯路,并转身定格,热情地向现场观众挥手打招呼。
首次带着自家“孩子”走完红毯,顾捷有点小兴奋,“高的这位,是我们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产品gr-2人形机器人,体重63公斤,全身覆盖至多53个自由度,单臂负载3公斤;前面的小个子n1机器人,身高只有1.3米,却是开源小能手,还累计完成了1000小时以上户外测试。不过,亮相ai红毯不同于以往的测试环境,环境设备比较多,信号干扰比较强,他俩今天的表现很棒!”
如同夸自家的好孩子,走下红毯顾捷如数家珍介绍起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潜力。作为领先的开源机器人平台,上个月最新发布的傅利叶n1,能实现单机72小时不间断运行,还能完成单足站立、撑地爬起等高难度动作,充分展现了卓越的运动性能和环境适应能力。而且,n1人形机器人已经开放了包括物料清单、设计图纸、装配指南和基础软件在内的完整本体资源包,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研发支持,极大降低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门槛。“未来,傅利叶还将持续开放机器人更多关键模块,推动机器人技术共享与创新。”
除了傅利叶人形机器人,来自上海智元的人形机器人还在红毯上即兴打了一段太极拳。只见,人形机器人双臂轻轻提起,起势动作缓和有力。它自带气感的姿态和举手投足间浓浓的太极味道,将最先进的高科技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交融定格在一起,让现场观众瞬间有种时空穿越的奇幻感。“自2023年公司成立以来,智元人形机器人已经下线百余台。我们希望人形机器人能帮人们真正做点事,就像汽车一样,从生产线上走下来,就走进千家万去直接‘上岗’。” 陪人形机器人走完红毯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如是说。
图说:人形机器人首次走t台
走出半数“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百米红毯,走出半数“中国十大科学进展”,见证奇迹的时刻,也许只有在上海科技节!
近5年来,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顶级学术期刊上累计发文量在全国占比29.2%,一批重磅科研成果已经成为上海科技的闪亮“名片”。特别是,2024年度“中国科学是大进展”中,上海力量占据半壁江山。红毯上,上海牵头和参与5项的科学家们首次集体亮相。
徐沪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一改往日的白衣大褂,一身西装革履走进镁光灯下。虽然鬓间略有斑白,气定神闲的科学范,却魅力十足。长久以来,如何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球医学界共同面临的难题。目前已启用的传统自体car-t细胞疗法存在需要个性化制备、生产周期长、费用高等局限性,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他联合攻关团队研制出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实现使用标准化细胞产品为不同患者提供治疗,无需个性化制备,从而简化了治疗流程。目前,该成果已应用治疗3名患有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均取得疗效。
在全球首次实现的pb量级超大容量光存储中,有上海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阮昊的身影; 中国面向时域天文学的发现型x射线天文探测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中,张永和带领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院团队打造了世界首颗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卫星,成为宇宙暂现天体的“新捕手”……
图说:袁钧瑛院士第二次现身科学红毯秀,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科学的魅力。
红毯短暂,科学路长,一位位科学家的背后,代表的是近年来上海在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就,“我们不是明星,只是科学家。”第二次现身科学红毯秀的袁钧瑛院士坦言,每一次走红毯都是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科学的魅力,感受创新思维的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