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合作,研制新型硬件,从根本上改变计算逻辑,解决遗忘难题

2025年03月21日10:13:02 科学 1802

人工智能正快速进化,但它依然有记忆障碍。不是记不住,而是“遗忘得太快”。这不是笑话,而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专业术语叫“灾难性遗忘”(catastrophic forgetting)。指的是神经网络在学习新任务时,会突然忘掉之前学会的东西。就像刚学完英语单词,一转头去背法语,结果英语全忘了。

这在AI领域是个大坑,尤其在“增量学习”“终身学习”中,一旦模型参数覆盖旧任务,那些宝贵的“知识”就会消失。

人脑不会这样。因为人脑有“元可塑性”(metaplasticity)——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强度变化,是有层次、有机制的,不会无限放大某次刺激,也不会轻易抹除历史记忆。

科学家试图让AI模仿人脑,于是,突触就成了核心。突触的硬件等价物,是“忆阻器”(memristor)。不是新东西。1971年,惠普实验室提出了它的概念,但直到2008年才第一次实现。

现在,一支来自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的团队,拿出了一种全新的忆阻器。主导者叫Ilia Valov,是彼得·格林贝格研究所(PGI-7)的领军人物。

中欧合作,研制新型硬件,从根本上改变计算逻辑,解决遗忘难题 - 天天要闻

这一次的不同,是他们真的找到了第三种机制。

前面两种是经典的ECM和VCM。ECM,全称electrochemical metallization,靠金属丝桥导通——在电极之间生长一根“金属细丝”,改变电阻,切断就等于清零。特点是切换快、电压低,但寿命短、不稳定。VCM,全称valence change mechanism,不是靠金属,而是靠氧离子的迁移,改变电极-电解质之间的势垒(Schottky barrier)。更稳,但需要高电压。

这两个方向打了十几年,商业化进展却一直卡着。原因不复杂:失败率高、工艺复杂、热稳定性差、寿命短。

Valov团队干了一件过去被认为“不可能”的事:融合两者优点,绕开各自缺陷。

中欧合作,研制新型硬件,从根本上改变计算逻辑,解决遗忘难题 - 天天要闻

他们没有用金属丝桥,也没有只靠氧离子,而是引入“金属氧化物丝桥”,即氧和钽离子共同形成的复合导电通道。它不会彻底溶解,也不会彻底导通。它总是“部分存在”,靠化学态的变化控制电阻。这种机制有个新名字:FCM(filament conductivity modification)

简单说,导电丝桥从“有”变成“更有”或“更少”,而不是“有”与“无”的二元切换。这就从根本上提升了记忆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最关键一点:它天然支持模拟和数字双模运作

传统计算机是数字式,0和1;而人脑是模拟式,可以有0.5、0.78、0.923。现在这枚忆阻器兼容两者。数字处理速度快,模拟处理细腻丰富。Valov说,这正是大脑“不会突然遗忘”的关键机制。

不仅如此,这种忆阻器还有其他优点:一是电压窗口更宽。意思是,在更大的电压范围内,它依然稳定工作,不容易烧毁。二是热稳定性更高。热对纳米结构破坏大,以前的忆阻器烧得快、坏得多。三是工艺容错率更强。结构更稳、材料不那么敏感,意味着大规模量产成为可能。

这些性能参数,在以往的ECM和VCM中几乎是对立的。

而今,在FCM中达成了统一。团队已经把这个忆阻器集成进了一个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中,进行了图像识别训练,结果显示准确率高、抗遗忘能力强。

而且是在没有额外反向补偿机制的情况下实现的。

这点非常关键。过去为了解决灾难性遗忘,研究人员只能引入一堆“救火”机制,比如正则化、回放机制、参数冻结等等。每引入一个新机制,系统复杂度就指数上升,运算资源就爆炸。

而FCM这种机制,是“物理层面”的优化,从底层就减轻了“遗忘”的概率。一句话:这是在AI的神经突触上动刀了。

我们可以预见,这会对“计算-存储合一”(computation-in-memory)的架构带来直接冲击。传统芯片架构是冯·诺依曼式的,计算和存储是分开的:CPU负责计算,存储器(如RAM)负责记忆。每一次读写数据,都需要频繁传输,能耗高、延迟大。

忆阻器打破这一结构。它可以在同一个位置上既存储,又计算。信息不必来回跑,从根本上改变计算模式。

Valov团队的这项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这是德国与中国研究人员的合作项目。中德科学合作一直很密切,而忆阻器这个领域,中国是有强劲科研积累的。2017年清华团队就提出了类似“可塑忆阻突触”结构;中科院多家单位也在攻克高集成度、可重复控制的忆阻器结构。

在当前美西方“卡脖子”语境下,中欧科研共同突破前沿材料,是科技全球化少有的清流。

当然,话说回来,这项成果离大规模产业化还有路要走。首先,这种新机制的批量制造工艺、良率、封装成本还需要优化。其次,它需要全新的芯片设计生态。换句话说,现在的EDA工具链根本没准备好迎接“忆阻器-原生芯片”。再往后,AI模型本身也要跟进适配。模型结构、参数分布方式,必须基于硬件特点做底层修改。

但至少现在有了“硬件级”的可能性。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 天天要闻

杜克大学研究:若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同事可能会质疑你的能力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据外媒 Neowin 今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的最新研究指出,尽管 AI 工具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像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 等工具的使用可能会让同事和经理认为你的能力不足。这项研究题为《使用 AI 工具会遭遇社交评价惩罚》,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IT之家附链接:点此前往)。研究通过四...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 天天要闻

Nature Biotechnology | 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引言如果我们可以精确地改写生命的蓝图,纠正那些导致遗传疾病的微小错误,或者巧妙地调控基因的表达,让细胞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这不是遥远的幻想,而是基因编辑技术正在开启的未来。长期以来,CRISPR-Cas9系统一直是这场革命中最闪耀的明星,它像一把精确的分子剪刀,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然而,就像任何强...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 天天要闻

宁波食品接触材料测试怎么办理?

现代餐饮业和家庭生活中,食品接触材料作为直接接触食物的器具,其材质安全性直接影响消费者健康。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所有可能与食品接触的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以确保不会向食品迁移有害物质。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 天天要闻

“太空鲨鱼”黑洞被发现:距地球 6 亿光年,偏离星系中心

IT之家 5 月 9 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昨日(5 月 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隐藏在 6 亿光年之外的“太空鲨鱼”,一个隐秘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 100 万倍。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该黑洞不像典型的超大质量黑洞那样位于星系中心,而是游荡在星系内部,吞噬任何靠近的恒星...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 天天要闻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研发人员在实验室研发产品。文丨罗嘉文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主体。
从科幻走向现实 今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38亿元 - 天天要闻

从科幻走向现实 今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38亿元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重点发展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被形象地誉为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今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传感器等技术提升,“脑机接口”这项听起来很科幻的技术,正逐步走进我
锂电池隔膜薄型化对涂布技术的挑战 - 天天要闻

锂电池隔膜薄型化对涂布技术的挑战

当前,锂电隔膜行业正面临着技术同质化加剧、产能结构性过剩、价格恶性竞争及产业颠覆性变革的严峻复杂形势。涂覆材料的多元化和涂布工艺的优化创新正在加速推进隔膜产品的迭代升级。为满足更多应用场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渐成趋势。
“每一次升空都是战斗启航!” - 天天要闻

“每一次升空都是战斗启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罗陈建 等近日,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开展高强度、跨昼夜实战化训练,锤炼部队全时域作战能力。晨光熹微,停机坪上一架架战机整齐列阵、蓄势待发。“准备完毕,请示起飞!”随着塔台指挥员发出指令,数架战机接续起飞,奔赴目标空域。桨叶飞旋,战机轰鸣,道道航迹划破天幕。任务舱内,战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