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刚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参加了欧洲实时的VLBI(甚长基线干涉)观测。顺利完成站坐标测试,让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很是振奋:“这为我国执行后期的嫦娥探月任务以及火星(等行星)探测任务做准备。”
VLBI被称为超级“千里眼”。它将分布在几千千米之外的多台射电望远镜联合起来,大幅提高观测遥远目标的空间分辨能力。中国VLBI网由上海天文台牵头负责,服务于我国嫦娥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卫星的测定轨任务。
在日喀则市西约35公里处,大科学装置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拔地而起。过去一年,建设启用它与吉林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成为沈志强的工作重心,而如何用好大科学装置是他履职调研的聚焦点。
“建成大装置同马上做出一流的科学成果之间不能画等号。”沈志强说。
在张江科学城调研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时,有科研人员告诉他,这些设施本应是一个产生数据、保存数据和开放共享数据的核心,但目前所产生的数据仍都在各个课题、研究组的手上,造成“数据孤岛”。
“所有的大科学装置,最终都要服务于产出科学成果,而非仅仅生成一堆数据。”沈志强说,以天文台为例,科学家每次申请的望远镜观测都会产生大量数据,但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数据来不及得到处理。
基础科研领域,同一个科研实验或观测不会由多个科研团队同时开展。时间一旦分配,包括数据在内的资源要素使用权也一并“独家打包”给某个科研团队,就会出现科学家“占数为王”,不利于科学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事实上,有不少重大天文成果正是研究团队从开放的存档数据中挖掘出来的。
从科学家角度看,数据“私有化”可以被理解,毕竟“从0到1”是长路漫漫的求索。但从全局看,沈志强建议,同样的数据往往可以用于不同科学目标的研究,理应得到最大化使用,而不是“沉睡”在数据库里。一切要回归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初衷——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在上海天文台,眼下,观测数据的“独家”使用期是有限的。“一旦到点,无论有没有完成相关数据处理等,这些数据都要释放给其他有兴趣的科研人员。”沈志强认为,这也倒逼科学家第一时间完成数据分析处理,有利于促进更多科研成果产出,“国外科学界在数据使用期限上早有共识,我国在建设层面追赶的同时,也需要逐步完善使用理念”。
记者手记:科学家的“长远账”
每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沈志强最关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绝对数值和占比。当他看到为建设大科学装置的投入,愈发坚定初心——
一定要做出科研成果才对得起国家、地方的投入,不负一名科学家的使命感。这需要下功夫琢磨把每一个大科学装置用好用足。
眼门前,大科学装置背后有一群人:拿数据做研究的科学家、维护运行的工程师、迫不及待的企业用户……每一个主体都值得“被看到”,这需要形成共识、需要政策扶持、需要机制设计。
这是一本“长远账”。
大科学装置的运行寿命往往长达三五十年,它们必然会经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只要有时间,沈志强从不拒绝进行有关大科学装置的科普讲座。他知道眼下,更多未来的科学家需要被激发。
原标题:沈志强:打破大科学装置数据壁垒|筑梦现代化 阔步新征程·迎全国两会
栏目主编:王嘉旖 文字编辑:占悦
来源:作者:文汇报 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