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已是“高被引”!揭秘某些学者的学术捷径

2025年02月08日08:03:05 科学 1080


年纪轻轻已是“高被引”!揭秘某些学者的学术捷径 - 天天要闻

文|宋书扉 冯丽妃

小张发了一篇CNS,小王连发两篇核心期刊,小李论文引用量又飙新高……看着身边的同龄人“早熟”冒尖,一些青年科学家内心酸成了“柠檬精”:我啥时候才能出头?


今天的学术界,“早熟”学者已屡见不鲜。一项针对数十万名科学家论文发表情况的研究显示,在过去几年中,“早熟”学者的数量甚至出现了激增。他们在职业生涯之初就崭露头角,斩获高影响因子和高被引论文,在独领风骚的同时,也给不少同龄人带来压力和焦虑。


不过,主导前述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John Ioannidis认为,或许不必“眼红”这些“早熟”学者。他们之中虽不乏栋梁之材,但也有很多暗箱操作、暗度陈仓的投机取巧之辈。这项研究日前公布在生物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上。

“早熟”学者:“天才”还是“投机者”

什么样的人才是“早熟”学者?


Ioannidis认为,“早熟”学者是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声名鹊起的一群“高被引科研群体”,即在本领域排名前2%或在所有领域排名前10万的科研人员。首次发表论文后,8年内跻身这一行列的为“早熟”学者;而仅用5年就跃入这一行列的,则为“超早熟”学者。


他利用知名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旗下Scopus引文数据库统计发现,从2019年至2023年间,“早熟”学者从213人增至469人,“超早熟”学者则从28人增至59人。与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平均需要36年才能跻身高被引学者行列相比,这一现象格外引人注目。


许多“早熟”学者的成就令人艳羡,他们中不乏真材实料之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生、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曹原就是典型代表。至今,他已在国际顶尖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发表10篇论文。其中他2018年发表在《自然》的一项关于石墨烯超导的研究,引用量已超8000次。


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群体中也不乏投机取巧者。Ioannidis在研究中通过深入观察一些“早熟”学者的研究轨迹,发现了他们中部分人具有一些“异常”特征:有人展现出超人的发文速度,平均每周能发表一篇以上论文;有人的论文引用量会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快速蹿升;也有人甚至出现较高的撤稿率。


这些“异常”背后,“早熟”学者的“催熟”方式令人关注。


正如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昆虫学家Zach Adelman所说,“我不认为我们比五年前多培养出那么多天才。”

“早熟”背后的“暗流”

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声名鹊起背后,一些“早熟”学者建立了一系列不为人知的高被引“操纵”渠道,其方式路径可谓“花样百出”。


其中最基本的是自引。部分学者在新发表的论文中大量引用自己之前的文章,有的甚至在单篇论文中插入数十次自引。Ioannidis的研究就发现,“早熟”学者的自引率高达25%~50%,而普通论文的自引率仅为13%。而31%的“超早熟”学者的自引率超过了其领域95%的研究人员,且20%的作者在剔除自引后就会跌出高被引名单。


更“高明”一些的操纵手法还有建立引用“朋友圈”,即通过互相引用来抬高各自的引用指标。这种做法游走在学术不端的灰色地带,显然违背了学术引用的初衷。


另一种难以被识破的操纵手法则是“购买”被引。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Yasir Zaki及其团队开展了一项“钓鱼实验”。他们发现在学术“黑市”上,300美元就能购买50次引用,或者500美元100次引用。这些付费引用很难被识破,因为它不是“一次到账”,而可以“分期到账”——比如在40天内逐步添加到研究者的谷歌学术档案中,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来自Scopus数据库收录的期刊。


此外,在一些更隐蔽的操作中,一些“早熟”学者则利用预印本平台,快速发布质量不高,甚至是“伪造”的预印本文章,炮制“虚假”引用,刷取引用量。


“通过创建虚假预印本和付费服务,引用很容易被操纵。”Zaki的合作者、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Talal Rahwan说。


这些引用量操纵行为不仅让学术造假的识别变得更加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学术不端的界限。不少学者认为,究其根源在于学术界以“高引用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人才引进、资源分配等方面,引用量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例如,Zaki调查了全球排名最高的10所大学中的574名研究人员。他们发现,当大学评估科学家的引用次数时,超过60%的机构会从谷歌学术获取引用量数据。


为此,当引用量成为在学术界生存的“通行证”,一些年轻学者不得不绞尽脑汁提高自己的引用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早熟”学者的产生。


为扭转这一局面,除了重塑学术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全面、多元的评估标准,科学界也在积极探索监管策略。例如,法国图卢兹大学的Guillaume Cabanac开发了一个可识别异常引文的工具,专门发现那些为规避抄袭检测而添加的不相关引用。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Cyril Labbe团队则研发了可自动识别可疑引用模式的系统。


这些监管工具的出现,或将为遏制异常的“早熟”提供利器。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再“+1” - 天天要闻

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再“+1”

北京前瞻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研究院近日成立。该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将联合相关创新主体,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安全研究与治理实践,积极构筑全球化交流平台,建立健全覆盖技术研发、风险评估、伦理审查、应急处置的全链条安全治理体系。“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全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我们在经历、体验与感受的同时...
我国量子计算产业迎新进展!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发布 - 天天要闻

我国量子计算产业迎新进展!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发布

我国量子计算产业迎来新进展。近日,中国科研团队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天机”研制团队负责人孔伟成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系统可以有效缩短百比特规模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时间和...
四川大学马朗、程冲、罗红团队《AFM》可注射刺状人工过氧化物酶复合水凝胶,用于生物适应性和协同对抗子宫内膜感染 - 天天要闻

四川大学马朗、程冲、罗红团队《AFM》可注射刺状人工过氧化物酶复合水凝胶,用于生物适应性和协同对抗子宫内膜感染

子宫内膜感染可导致急性子宫内膜炎和子宫持续炎症,严重时会导致不孕。子宫内膜感染的临床管理主要依赖于及时的抗生素应用。然而,抗生素的过度和不恰当使用已经引发了耐药菌的大量增殖,加剧了药物耐药性的危机。急需开发一种利用感染微环境有效对抗子宫内膜感染和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的局部抗菌治疗策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粉色预警!余杭全面清理,看到立即上报! - 天天要闻

粉色预警!余杭全面清理,看到立即上报!

最近,在河道边散步时,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串串粉红色的“葡萄”?这些可不是新奇植物,而是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的卵块!小余儿提醒:发现粉红色卵块请立即上报!随着近期气温攀升福寿螺即将进入全年最疯狂的繁殖期如果您遇到上面这些“粉色葡萄串”千万要注意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虫子08:蜜蜂 - 天天要闻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虫子08:蜜蜂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当中我曾经提到过,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经常见到的虫子基本上都会成为我们的“玩具”,而蜜蜂,则是当时小男孩证明自己“勇敢”的虫子之一。我小时候是长在市区的,很难接触到蝎子、蜈蚣这种真正“凶猛”的虫子,蜜蜂,已经算是顶级的了。
创新药5月以来最新进展 - 天天要闻

创新药5月以来最新进展

海外创新药进展• 阿斯利康BTK抑制剂获批新适应症:当地时间5月6日,阿斯利康宣布其BTK抑制剂阿可替尼与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联合使用已在欧盟获得批准,用于治疗未接受过治疗且不适合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成年患者。
哥伦比亚神秘金属球体引热议:科学家发现疑似外星技术痕迹 - 天天要闻

哥伦比亚神秘金属球体引热议:科学家发现疑似外星技术痕迹

2025年5月,哥伦比亚小镇布加的天空中曾出现一个以“非传统飞行轨迹”移动的球形物体,引发全球关注。当地人称其为“UFO”,而科学家通过对该物体的初步分析,发现其内部结构复杂且存在未知符号,进一步激发了关于“外星技术”的猜测。尽管官方尚未确认其来源,这一发现已在学术界和民间引发激烈讨论。今年3月,多名目击者...
标本“飞天”报告提速!深圳龙岗无人机医疗运输网月底全覆盖 - 天天要闻

标本“飞天”报告提速!深圳龙岗无人机医疗运输网月底全覆盖

5月8日,宝龙湾区未来科技园正式开园,标志着深圳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又迈出了坚实一步。由龙岗中心医院与亚辉龙携手打造的 “低空物流 + 集团检验中心” 创新成果在开园仪式上惊艳亮相,成为全场焦点。据悉,5月下旬,“无人机运输社康标本”项目还将陆续开通7条航线,完成龙岗中心医院下属29个社康全覆盖。今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