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2023年11月02日12:14:20 科学 1065

在如今影视界,打造一个高人气的“IP”不容易,拍好续集维持IP更不容易。然而自然纪录片,或许是个例外——大自然能提供无穷无尽的精彩素材,只要你有本事拍到。

2006年,由英国BBC Studios自然历史部出品的《地球脉动》(Planet Earth),成为火爆全球的“现象级”自然纪录片。片中对地球生态的全景式展示,对野生动植物神奇习性的精彩呈现,让无数观众痴迷不已。十年后推出的《地球脉动2》,再次好评如潮。

时光来到2023年,《地球脉动3》再次回归我们的视线。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10月29日起,《地球脉动3》已登陆多个平台。本片由BBC金牌制作人迈克尔·冈顿担任总制片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担纲解说,好莱坞金牌配乐大师汉斯·季默及团队倾力打造原声配乐。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已经97岁高龄的“爵爷”大卫·爱登堡,在《地球脉动3》中依然出镜并担任解说。

《地球脉动3》一共八集,主题分别为“海陆之间”“波涛之下”“广袤之地”“滴水之源”“林木之中”“极端之境”“与人共舞”“家园卫士”。本片旨在探索全球各地的神奇栖息地,呈现自然界壮丽恢弘的奇观、野生动物们的生存传奇,并揭示数十年来的生态环境剧变……

可能有些朋友前几天已经先睹为快了,那么我们也废话少说,看看这部有哪些神奇动物吧:

南非海狗vs大白鲨

南非的厄加勒斯海角,来自大西洋印度洋海流交汇,汇集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也引来了鱼群和各种吃鱼的动物。海狮近亲——南非海狗,就在这里大量繁衍生息。但它们并不在食物链顶端,因为凶猛的大白鲨也跟随而来。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大白鲨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作为当今最大的掠食性鲨鱼,成年大白鲨不光吃鱼,也爱吃肥美的海兽,以获取足够的脂肪来维持体温(大白鲨是温血动物)、抵御冰冷海水。

当年的《地球脉动1》和《蓝色星球》,就有大白鲨猎食海狗的情景。而这一次,摄影师发现南非海狗并不总是坐以待毙,它们竟也有办法反制大白鲨!被逼急了会出现神奇的一幕,先不剧透,你们去看4K超清原片寻找答案吧!

深海组团产仔的章鱼妈妈

号称“无脊椎智商天花板”的章鱼,其实有许多种类生活在神秘的深海,长相、习性都和浅海的亲戚们不同。在北美西海岸附近的海沟中,就有一种珍珠章鱼Muusoctopus robustus)。繁殖期的雌章鱼,会一改独来独往的习性,聚集在3000米深的海底热泉中一起孵卵。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雌章鱼聚众孵卵

图片来源网络

深海的水温接近0℃,而海底热泉能提供10℃以上的水温,加快章鱼卵的孵化——但即便这样,珍珠章鱼孵卵仍需要近两年时间!这期间雌章鱼们一直不吃不喝,固守护卵,当小章鱼破壳而出时,它们也走到了生命尽头……

尽管章鱼都是一生仅生育一次,但长达两年的磨难依然令人动容。《地球脉动3》的制作团队利用无人深潜器,在3000米之下的深海拍下了这些画面。

隐忍待发的泽鳄

非洲河流里偷袭角马斑马尼罗鳄,早就是自然纪录片常客了。而在南亚地区的水塘里,也有一位“塘霸”——泽鳄Crocodylus palustris)。可惜由于长相平平无奇,体长一般也只有2.5~4米,这种鳄鱼一直没啥名气。最出圈的事迹,是2004年曾被一头雌虎(著名的“虎女王”玛琪莉)单杀……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泽鳄:猜猜我在干嘛?

图源:wikipedia. By Hadi Karimi

但研究泽鳄的科学家们发现,它们在旱季,会有一种极其隐忍的方式,猎杀来水坑喝水的白斑鹿。可惜摄影师连续几年,都没拍到关键画面。在拍摄《地球脉动3》时,摄影师在斯里兰卡荒野接近40℃的高温下,每天保持安静蹲守14个小时,一两个月后终于拍下了震人心魄的猎食瞬间。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至于泽鳄用的是什么方法,就先不剧透了。

神秘的白色“黑熊

国产的“熊瞎子亚洲黑熊,大家都很熟悉。而在北美洲还有一种美洲黑熊,它的毛色不一定是黑的,而是非常多变。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温带雨林里,就有一些白色皮毛的美洲黑熊——柯莫德熊,当地原住民敬畏地称它为“白灵熊”。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柯莫德熊:别看我白就把我认成北极熊

图源:bearconservation

柯莫德熊不是白化个体,只是正常的毛色变异。它们平时在茂密的雨林里深居简出,难得一见;到秋天才来到河边,像它们的“大表哥”棕熊一样拼命抓鲑鱼吃,为冬眠做营养储备。而且相比黑色的美洲黑熊或是棕熊,白色毛皮的它们抓鱼效率更高:从鲑鱼的水下视角看,白色的熊更不容易被发现!

漫步街头的大独角犀

印度尼泊尔,生活着亚洲最大的犀牛——大独角犀(又称印度犀)。它们肩高可超过1.8米,体重超过2吨,一身厚皮犹如铠甲,格外威武。由于大肆猎杀,它们在20世纪中期只剩下几百头,在两个国家公园里苟延残喘。所幸经过长期保护,它们的数量已回升到3200头以上,并被引入更多的保护区。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大独角犀:我就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

在《地球脉动3》中,可以看到如今尼泊尔的一道奇景:比人还高的大独角犀,在城镇街道上淡定漫步,路人们也淡定围观。虽然也曾发生过犀牛伤人事件,但人与犀牛仍然能在这个拥挤的世界和平共存。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悠哉游哉的大独角犀

跟着人飞的北方隐鹮

我国保护朱鹮的故事家喻户晓,不过在全世界,还有其他好几种“鹮”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濒临灭绝,需要人类自己出手拯救。分布于欧洲、北非的北方隐鹮Geronticus eremita),就是其中之一。

北方隐鹮在20世纪末已经在欧洲灭绝,全靠动物园里的种群续命。为了让它们重归野外,需要教这些人工喂养的隐鹮学习迁徙(现存朱鹮是留守种群的后代,不迁徙),重拾野生祖先的飞行路线。为此保护工作者乔纳斯·弗里茨想出了一招:由他亲自驾驶自制的低速小飞机,带领隐鹮宝宝们一起飞!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保护工作者带领隐鹮迁徙

2004年,第一批野化隐鹮在弗里茨带领下,从奥地利飞越阿尔卑斯山,飞到了意大利过冬,第二年又自己飞了回来。19年来,这些隐鹮已经记住了这条迁徙路线,并教给了自己的下一代。然而由于全球变暖,更热的秋天让隐鹮们推迟出发,深秋的气流却让它们难以飞越雪山……为此保护工作者们,正在为隐鹮开发新的迁徙路线。

上面说的几位,只不过是《地球脉动3》自然群星中的冰山一角。从海洋到雨林、从沙漠到城市,还有更多神奇物种会在本片逐一亮相。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冰海天使的”恶魔一面“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谁不羡慕加勒比海红鹳的大长腿呢?

对于埋首于日常操劳中的我们,自然纪录片是一天忙碌之余,难得的“解压神器”。但在我们看到的每个精彩镜头背后,都是摄影师、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们的辛勤工作,以及正在影响全球的各种环境危机。但愿经过全人类的努力,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看到,同样精彩的自然大片“续集”。

撰文 | 何全

视频及照片来源 | 《地球脉动3》

微信编辑 | 未末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我国科学家实现基于主动光学强度干涉的合成孔径成像 - 天天要闻

我国科学家实现基于主动光学强度干涉的合成孔径成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
发现罕见“幽灵之花” 贵州植物家族再添新成员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幽灵之花” 贵州植物家族再添新成员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近日,在贵州省林业局组织开展的全省野生兰科植物监测过程中,科研人员首次发现贵州植物新纪录属——杜鹃花科假沙晶兰属,以及隶属该属的两个贵州新纪录物种——浙江假沙晶兰和球果假沙晶兰,它们因独特的外观和神秘的生长习性被称为“
科学之美丨来看宇宙中最精密的“生物计算机” - 天天要闻

科学之美丨来看宇宙中最精密的“生物计算机”

水、脂肪和蛋白质,三种平平无奇的物质,为何能承载人类的智慧与情感?大脑的功耗相当于一个14瓦灯泡,为何能实现强大的认知能力?人类如何用科技对抗大脑深处血管上的“微型炸弹”?在2024年“科技跨年秀”——总台“科晚”的舞台上,特别呈现了《科学之美》的演讲和舞蹈。为了呈现更多维度震撼人心的科学之美,总台社教节...
流浪太空53载 苏联“宇宙-482”探测器坠回印度洋 - 天天要闻

流浪太空53载 苏联“宇宙-482”探测器坠回印度洋

据央视新闻消息,据俄新社10日消息,苏联于1972年3月发射的“宇宙-482”自动探测器近日已坠入雅加达以西的印度洋海域。该探测器原计划飞往金星,由于助推器故障,未能脱离地球轨道。随着时间推移,探测器的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坠回大气层。该装置直径约一米,重量不到500公斤。(总台记者 程谟)编辑 毛天宇...
钱江海关查获一大波螳螂 - 天天要闻

钱江海关查获一大波螳螂

近日,钱江海关关员在对国际进境邮件进行CT机查验时,发现一个进境邮件图像异常,疑似存在活体生物。 现场关员开拆查验后发现,里面装有一批活体螳螂和螳螂卵鞘。卵鞘是具有坚硬外壳包裹的螳螂卵块,每一枚卵鞘中一般含有10—50个卵。经现场清点,该包裹内共装有7只螳螂和73枚卵鞘。 经鉴定,其中7只活体螳螂均为魔花螳螂,...
宇宙第一大行金条掺假风波,工行澄清来了 - 天天要闻

宇宙第一大行金条掺假风波,工行澄清来了

周末贵金属时间,小伙伴们大家好。这两天有关在宇宙第一大行买到掺假金条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了。昨天半夜,终于等来了工行的澄清公告:当然是不属实。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是有一位客户在工行的南翔支行购买了两款金条。结果在剪开加工首饰的过程中发现疑似杂质。我们通过网上的图片看到,剪开后里面有些发黑。工行上海嘉定支...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出任江西理工大学校长 - 天天要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出任江西理工大学校长

5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葛世荣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经省政府研究决定:聘任葛世荣为江西理工大学校长。此前,葛世荣担任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党委副书记。葛世荣个人简介葛世荣,男,1963年4月出生,工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年7月,葛世荣在黑龙江矿业学院(现黑龙江...
西安雷雨夜再现龙形不明飞行物,有人称听到类似龙吟声 - 天天要闻

西安雷雨夜再现龙形不明飞行物,有人称听到类似龙吟声

2025年5月8日晚,西安突遭短时强降雨,雷暴交加中,多名市民在夜空中再次捕捉到神秘黑影“龙形”不明飞行物。有网友听到老牛般的咆哮声类似“龙吟”。(视频剪辑:陈歆铃 综合四川观察、南京新闻)(来源:北京日报)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