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2023年11月02日12:14:20 科学 1065

在如今影视界,打造一个高人气的“IP”不容易,拍好续集维持IP更不容易。然而自然纪录片,或许是个例外——大自然能提供无穷无尽的精彩素材,只要你有本事拍到。

2006年,由英国BBC Studios自然历史部出品的《地球脉动》(Planet Earth),成为火爆全球的“现象级”自然纪录片。片中对地球生态的全景式展示,对野生动植物神奇习性的精彩呈现,让无数观众痴迷不已。十年后推出的《地球脉动2》,再次好评如潮。

时光来到2023年,《地球脉动3》再次回归我们的视线。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10月29日起,《地球脉动3》已登陆多个平台。本片由BBC金牌制作人迈克尔·冈顿担任总制片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担纲解说,好莱坞金牌配乐大师汉斯·季默及团队倾力打造原声配乐。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已经97岁高龄的“爵爷”大卫·爱登堡,在《地球脉动3》中依然出镜并担任解说。

《地球脉动3》一共八集,主题分别为“海陆之间”“波涛之下”“广袤之地”“滴水之源”“林木之中”“极端之境”“与人共舞”“家园卫士”。本片旨在探索全球各地的神奇栖息地,呈现自然界壮丽恢弘的奇观、野生动物们的生存传奇,并揭示数十年来的生态环境剧变……

可能有些朋友前几天已经先睹为快了,那么我们也废话少说,看看这部有哪些神奇动物吧:

南非海狗vs大白鲨

南非的厄加勒斯海角,来自大西洋印度洋海流交汇,汇集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也引来了鱼群和各种吃鱼的动物。海狮近亲——南非海狗,就在这里大量繁衍生息。但它们并不在食物链顶端,因为凶猛的大白鲨也跟随而来。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大白鲨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作为当今最大的掠食性鲨鱼,成年大白鲨不光吃鱼,也爱吃肥美的海兽,以获取足够的脂肪来维持体温(大白鲨是温血动物)、抵御冰冷海水。

当年的《地球脉动1》和《蓝色星球》,就有大白鲨猎食海狗的情景。而这一次,摄影师发现南非海狗并不总是坐以待毙,它们竟也有办法反制大白鲨!被逼急了会出现神奇的一幕,先不剧透,你们去看4K超清原片寻找答案吧!

深海组团产仔的章鱼妈妈

号称“无脊椎智商天花板”的章鱼,其实有许多种类生活在神秘的深海,长相、习性都和浅海的亲戚们不同。在北美西海岸附近的海沟中,就有一种珍珠章鱼Muusoctopus robustus)。繁殖期的雌章鱼,会一改独来独往的习性,聚集在3000米深的海底热泉中一起孵卵。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雌章鱼聚众孵卵

图片来源网络

深海的水温接近0℃,而海底热泉能提供10℃以上的水温,加快章鱼卵的孵化——但即便这样,珍珠章鱼孵卵仍需要近两年时间!这期间雌章鱼们一直不吃不喝,固守护卵,当小章鱼破壳而出时,它们也走到了生命尽头……

尽管章鱼都是一生仅生育一次,但长达两年的磨难依然令人动容。《地球脉动3》的制作团队利用无人深潜器,在3000米之下的深海拍下了这些画面。

隐忍待发的泽鳄

非洲河流里偷袭角马斑马尼罗鳄,早就是自然纪录片常客了。而在南亚地区的水塘里,也有一位“塘霸”——泽鳄Crocodylus palustris)。可惜由于长相平平无奇,体长一般也只有2.5~4米,这种鳄鱼一直没啥名气。最出圈的事迹,是2004年曾被一头雌虎(著名的“虎女王”玛琪莉)单杀……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泽鳄:猜猜我在干嘛?

图源:wikipedia. By Hadi Karimi

但研究泽鳄的科学家们发现,它们在旱季,会有一种极其隐忍的方式,猎杀来水坑喝水的白斑鹿。可惜摄影师连续几年,都没拍到关键画面。在拍摄《地球脉动3》时,摄影师在斯里兰卡荒野接近40℃的高温下,每天保持安静蹲守14个小时,一两个月后终于拍下了震人心魄的猎食瞬间。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至于泽鳄用的是什么方法,就先不剧透了。

神秘的白色“黑熊

国产的“熊瞎子亚洲黑熊,大家都很熟悉。而在北美洲还有一种美洲黑熊,它的毛色不一定是黑的,而是非常多变。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温带雨林里,就有一些白色皮毛的美洲黑熊——柯莫德熊,当地原住民敬畏地称它为“白灵熊”。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柯莫德熊:别看我白就把我认成北极熊

图源:bearconservation

柯莫德熊不是白化个体,只是正常的毛色变异。它们平时在茂密的雨林里深居简出,难得一见;到秋天才来到河边,像它们的“大表哥”棕熊一样拼命抓鲑鱼吃,为冬眠做营养储备。而且相比黑色的美洲黑熊或是棕熊,白色毛皮的它们抓鱼效率更高:从鲑鱼的水下视角看,白色的熊更不容易被发现!

漫步街头的大独角犀

印度尼泊尔,生活着亚洲最大的犀牛——大独角犀(又称印度犀)。它们肩高可超过1.8米,体重超过2吨,一身厚皮犹如铠甲,格外威武。由于大肆猎杀,它们在20世纪中期只剩下几百头,在两个国家公园里苟延残喘。所幸经过长期保护,它们的数量已回升到3200头以上,并被引入更多的保护区。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大独角犀:我就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

在《地球脉动3》中,可以看到如今尼泊尔的一道奇景:比人还高的大独角犀,在城镇街道上淡定漫步,路人们也淡定围观。虽然也曾发生过犀牛伤人事件,但人与犀牛仍然能在这个拥挤的世界和平共存。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悠哉游哉的大独角犀

跟着人飞的北方隐鹮

我国保护朱鹮的故事家喻户晓,不过在全世界,还有其他好几种“鹮”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濒临灭绝,需要人类自己出手拯救。分布于欧洲、北非的北方隐鹮Geronticus eremita),就是其中之一。

北方隐鹮在20世纪末已经在欧洲灭绝,全靠动物园里的种群续命。为了让它们重归野外,需要教这些人工喂养的隐鹮学习迁徙(现存朱鹮是留守种群的后代,不迁徙),重拾野生祖先的飞行路线。为此保护工作者乔纳斯·弗里茨想出了一招:由他亲自驾驶自制的低速小飞机,带领隐鹮宝宝们一起飞!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保护工作者带领隐鹮迁徙

2004年,第一批野化隐鹮在弗里茨带领下,从奥地利飞越阿尔卑斯山,飞到了意大利过冬,第二年又自己飞了回来。19年来,这些隐鹮已经记住了这条迁徙路线,并教给了自己的下一代。然而由于全球变暖,更热的秋天让隐鹮们推迟出发,深秋的气流却让它们难以飞越雪山……为此保护工作者们,正在为隐鹮开发新的迁徙路线。

上面说的几位,只不过是《地球脉动3》自然群星中的冰山一角。从海洋到雨林、从沙漠到城市,还有更多神奇物种会在本片逐一亮相。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冰海天使的”恶魔一面“

《博物》编辑部都在追的王炸神作,你还不知道? - 天天要闻

谁不羡慕加勒比海红鹳的大长腿呢?

对于埋首于日常操劳中的我们,自然纪录片是一天忙碌之余,难得的“解压神器”。但在我们看到的每个精彩镜头背后,都是摄影师、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们的辛勤工作,以及正在影响全球的各种环境危机。但愿经过全人类的努力,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看到,同样精彩的自然大片“续集”。

撰文 | 何全

视频及照片来源 | 《地球脉动3》

微信编辑 | 未末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刚刚!中国电信和政府组建一家公司,这个公司来头不小! - 天天要闻

刚刚!中国电信和政府组建一家公司,这个公司来头不小!

近日,海南省政府与中国电信共同组建的海南数据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信大家看到这都会好奇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中国电信又有什么大动作了吗?下面我们就展开来聊聊吧,仅供参考哦!解决行业痛点。以往的中小企业想用现实数据来优化生产流程,却面临合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 天天要闻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迈克尔·本顿)教授围绕“三叠纪化石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 天天要闻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地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地质变化的驱动力之一。这些地幔上升流,有时被称为地幔柱,被认为在一些重大的地质转变(例如大陆漂移)中发挥着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陆地下发现了一种类似、微妙却意义重大的现象。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 天天要闻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学家首次直接观察到在主要水下断层带释放构造应力过程中发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渐进式地震事件在穿过日本海岸附近易引发海啸的断层段时被追踪,该断层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缓冲作用,吸收了压力。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比作一条断层线沿着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 天天要闻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近日,一张“院士预测广东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截图在网络上流传。截图显示,名称为“倪四道”的用户称,团队预测8个月内,将会在一经纬度位置(位于广东)出现八级以上地震。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 天天要闻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来源:广西台新闻910】近期,阳朔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通过桂林漓江站了解到,在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安装的监测系统,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的身影。白颈长尾雉不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 天天要闻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5日讯“淘淘”20 岁啦!7月5日,世界第一头人工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淘淘”迎来20岁生日。从“淘淘”出生到家族发展至5头,在一代代科研人员努力下,长江江豚人工繁育保种,为这一濒危物种的未来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