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行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新发现的一颗行星引起了广泛讨论

2022年12月24日22:13:02 科学 1832

在近10年发现的天体中,有哪些天体特别罕见呢?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那些宇宙中特殊的天体。

J1407b星

这颗行星的恒星名字特别复杂,叫“1swasp j140747.93 - 394542.6”,为了简单记忆,我们把它称之为“J1407”。

这颗行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新发现的一颗行星引起了广泛讨论 - 天天要闻

J1407是一颗光谱类型为K型恒星,年龄在1600万年以下,是一颗非常年轻的恒星。从地球的方向寻找这颗恒星,它位于半人马座的方向,距离464光年。

因为距离太远了,而且也特别暗,所以我们只能用望远镜观察。

最近,这颗恒星开始发光了。保守估计,在10亿年之后,这颗恒星会变得更加耀眼。到那时候,它的光谱类型将会转变为F型或G型,成为与太阳相似的恒星。

这颗恒星的质量是太阳的0.9倍左右,还是很有潜力成为太阳这样的恒星的。

在宇宙中,像J1407这样的恒星并不是那么稀有。只是它比较年轻,才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因为研究这样的恒星,对于深入了解太阳在45亿年前是怎样演变的非常有帮助,甚至可以解开太阳系的许多谜题。

比它有趣得多的是J1407中唯一的行星J1407b,这颗行星是在2012年调查主星数年的光度数据时被发现的。

这颗行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新发现的一颗行星引起了广泛讨论 - 天天要闻

在发现J1407的5年前,人们观测到了J1407持续的光衰减现象。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光减弱很可能是由大型行星的凌日现象引起的。于是科学家们用“中转法”发现了这颗行星。

其实宇宙中的很多行星都是用“中转法”发现的。

科学家们发现这是一颗强化版的土星,因为它的质量是木星的20倍,木星已经是非常大的行星了,这颗行星居然是木星的20倍,那得是个多么巨大的行星啊。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这颗行星有多大,科学家们把J1407b分解开来,足足有6356个地球那么大。严格来说,如此大质量的天体已经不是行星了,很有可能是褐矮星

褐矮星是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中间型”天体。棕矮星有足够的质量在内部开始核融合反应,但是质量不足以进行完全的反应。

科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褐矮星应该归为恒星的行列还是行星的行列,又或者说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独特的名称。

这颗行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新发现的一颗行星引起了广泛讨论 - 天天要闻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颗行星还没有表现出褐矮星的核聚变反应,所以科学家们暂且把它放在了行星的行列。

为什么前面我们说这是强化版的土星呢?是因为这颗行星上也有一个巨大的圆环。

这个圆环的总质量和地球差不多,半径约为9000万千米,相当于土星环的640倍,比太阳到金星的距离只少了1800万公里。

所以我们才说,J1407b是“土星的加强版”。

不过与土星的圆环不同的是,科学家们在这个大圆环上发现了一些“缝隙”,最大的缝隙位于距离行星6100万千米的地方。

科学家推测,这里很有可能有一颗正在运行的行星,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是它把这个圆环给隔开了。

但是事实是否如此我们并不知道,这么行星存在很多的谜团,这只是其中一个罢了。

这颗行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新发现的一颗行星引起了广泛讨论 - 天天要闻

这颗行星围绕主星的公转轨道十分特殊,是一个非常偏的轨道。并且科学家们估算它的公转周期在3.5年到14年之间。

这样看来,这颗行星并不是从星系内部诞生的,而是被恒星捕获的。因为像这颗行星这样远离主星且轨道稍偏的行星,是不可能诞生在星系中的。

太阳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海王星唯一的行星海卫一就是如此。

海卫一就是被海王星捕获的天体,据推测,它只在海王星周围留下了几颗小型的“石头”,把其他大型卫星全部驱散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J1407b的环的轨道应该会变得不稳定。而且,由于重力的急剧下降,圆环应该很快就会消失。

科学家们构建了行星、恒星和圆环之间的数理模型,成功解开了这个谜团。

结果显示,如果让圆环更稳定的话,那么晚圆环的旋转方向必须与这颗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反才可以。

这颗行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新发现的一颗行星引起了广泛讨论 - 天天要闻

其实在太阳系中,每一颗大行星都有环,只是都看不见,只有土星的环最大最华丽。

其他行星的环都是由细小的“小石子”和“碎片”组成的,它们诞生的时间太短,且较为分散,所以无法形成新的小行星。

最近,有科学家认为J1407b这颗行星并不存在,他们认为这颗行星的恒星,只是一颗亮度偶尔会改变的变星而已。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这么认为,大部分的科学家还是认为它的恒星与变星是有很大区别的。

作者:小阿部 校稿:川川

#我在头条做科普#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 天天要闻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迈克尔·本顿)教授围绕“三叠纪化石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 天天要闻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地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地质变化的驱动力之一。这些地幔上升流,有时被称为地幔柱,被认为在一些重大的地质转变(例如大陆漂移)中发挥着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陆地下发现了一种类似、微妙却意义重大的现象。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 天天要闻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学家首次直接观察到在主要水下断层带释放构造应力过程中发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渐进式地震事件在穿过日本海岸附近易引发海啸的断层段时被追踪,该断层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缓冲作用,吸收了压力。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比作一条断层线沿着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 天天要闻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近日,一张“院士预测广东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截图在网络上流传。截图显示,名称为“倪四道”的用户称,团队预测8个月内,将会在一经纬度位置(位于广东)出现八级以上地震。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 天天要闻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来源:广西台新闻910】近期,阳朔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通过桂林漓江站了解到,在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安装的监测系统,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的身影。白颈长尾雉不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 天天要闻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5日讯“淘淘”20 岁啦!7月5日,世界第一头人工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淘淘”迎来20岁生日。从“淘淘”出生到家族发展至5头,在一代代科研人员努力下,长江江豚人工繁育保种,为这一濒危物种的未来带来希望。
飞机不死,它只是坠落 - 天天要闻

飞机不死,它只是坠落

献给003号坠机的白玫瑰,2024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摄山里的纪念仪式简简单单,从山下带上来的一束白玫瑰,分给王健、杨立群和其他队员,在曾经因飞机坠落而形成的巨坑前,他们手持玫瑰,默哀。玫瑰洁白,山林翠绿,经过80年的自然修复,那个“巨坑”已经宛如平地,难以辨认。巨坑近旁,山势陡然下陷,形成一道...
历史上从无记载!2006年平利首次出现,被抓8小时后放生 - 天天要闻

历史上从无记载!2006年平利首次出现,被抓8小时后放生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文|万象硬核编辑|万象硬核«——【·前言·】——»2006年6月15日,安康市人民政府发布消息,有人在平利县的交通局家属院中发现了一只不明身份的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