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家与“通心”有没有关系?

2022年10月31日12:50:20 科学 1590

社会科学家不用说了,“通心”与自然科学家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有。因为自然科学家也生活在生活中,也经常要进行人际交往。但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是,“通心”与自然科学家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也有。下面从三位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来看这个问题:


一、汤川秀树庄子的“鱼之乐”有更强烈的同感


著名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是基本粒子“介子”的发现者,曾获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庄子特别感兴趣。在庄子与惠子关于“知鱼乐”的辩论中,庄子说他感觉到鱼的快乐,而惠子驳斥他:“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汤川秀树严肃地表示,他倾向于同意庄子的意见,认为庄子是可以知道鱼的感觉的。他说:“尽管我是一名科学家,却对庄子所要说的这一方面有更强烈的同感。”

汤川秀树的看法意味深长,他揭示了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某些重要的心理状态。他的说法,正好支持了我关于“通心”的理论。

我的通心理论认为,“交往”、“通心”这些概念,都可以从狭义推到广义(详见拙文:《通心概念的精确化与扩展》)。我在该文中,把“交往”、“通心”的概念扩展到了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人活着,就意味着生活在与万事万物的关系和交往里。“交往”、“通心”不仅可以用于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人与其他生物,甚至与非生物的关系。当通心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时候,这里的“通心”可以称为“狭义的通心”。狭义的通心之外的所有的“通心”,都是“广义的通心”。也就是人与其他生物,甚至非生物的“通心”。庄子说自己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广义的通心。那么,在广义的通心里,通心的黄金三要件适用吗?在什么意义上适用?在多大程度上适用呢?下面将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自然科学家与“通心”有没有关系? - 天天要闻


(汤川秀树与爱因斯坦





(汤川秀树)


二、莫诺的“主观仿真”道出了科学家通心的奥秘



所谓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是指: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2、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

3、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态度、方式来影响对方。


对于自然科学家搞研究,关于这三个要件的第一个要件“清晰自己”,与狭义的通心没有区别。那么第二个要件“换位体验”呢?

汤川秀树的上述看法,并非他自己一时的突发奇想,孤立无援。雅克·莫诺(1910——1976)法国生物化学家,1965年与科沃夫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在《科学的发展》一文中写道:“在科学发展的要素中,或许最重要的一个是我称之为主观仿真的过程。依靠这个过程,我们主观地模仿我们周围的事情。基本说来,这是一种预期的态度(当我们希望度假时,我们实际上想象地体验着我们可能从这个假期得到的愉悦)。当一个科学家对一个特定的现象感兴趣时,他所做的只是力图主观仿造现象的情形,以达到内心表述的外在形式。首先,现象本身和有关根源等的内心表述,这点也许他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和物理学家们包括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学家们讨论过这一点。他们告诉我,在思考感兴趣的现象时,他们或多或少将自身比作电子或者粒子,并且问,假如我是电子或者粒子,我会干什么。”(宋建林主编《智慧的灵光——世界科学名家传世精品》,第181页,改革出版社,1999年8月)

莫诺关于科学家在研究时的“主观仿真”过程,相当于我说的“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一的“换位体验”。物理学家们“在思考感兴趣的现象时,他们或多或少将自身比作电子或者粒子,并且问,假如我是电子或者粒子,我会干什么。”

莫诺把“主观仿真”或者“换位体验”看成是科学发展的或许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这一看法,极为重要,指出了广义通心的秘密!

大道至简,仅仅两个字“通心”,多么深邃地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奥秘啊!很难说汤川秀树在发现基本粒子“介子”时,是否也曾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介子”呢?

这里的“主观仿真”,用庄子的话说,也就是“物化”。

无论是“主观仿真”,还是“物化”,都相当于我说的“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之一的“换位体验”。物理学家们“在思考感兴趣的现象时,他们或多或少将自身比作电子或者粒子,并且问,假如我是电子或者粒子,我会干什么。”这就是在物化,就是在通心。


您很可能会想,其他科学家会同意莫诺的看法吗?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考察。我猜想,他们尽管不使用“主观仿真”这个词,当然更不知道我所提出的“通心”的理论,但他们应该有类似的过程的。他们的一些说法也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例如,爱因斯坦虽然没有用“主观仿真”这个概念,但却十分强调“直觉洞察力”。




(雅克 莫诺)



三、朱棣文教授的灵感之光


朱棣文是世界著名华人物理学家,1948年2月28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曾经担任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8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理事。1993年,获颁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4年,获亚瑟萧洛奖及威廉梅格斯奖。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朱棣文最著名的研究,是1997年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正是这一研究,使他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他发明这个方法,有下面的故事:

80年代初,做了几年博士后的朱棣文设想用六个方向的激光束对原子进行照射,来达到冷却原子、减慢原子运动速度的目的。因为激光束是由大量光子组成的,当原子受到激光束照射时,原子会吸收光子。它每吸收一个光子,不仅会吸收它的能量,还会吸收这个光子的动量,从而使原子的温度降低,运动速度减慢。但这一过程极其短暂,只有30纳秒(1纳秒等于10-9秒)。当原子受到激光束的照射时,在一秒钟内,原子就能吸收极大数量的光子。这样,在光的传播方向上,原子所受到的光压力就要比重力大10倍。如此大的光压力就会迫使原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到如同一条小虫在蠕动时的速度,此时的原子温度也会随之冷却下来,人们就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和研究原子的状态。”

“ 1985年,朱棣文和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事设计了几个不同的实验,但仍然无法突破“如何利用激光让原子冷却下来?”这一难题。有一天,朱棣文突然想到他在纽约州北部就读罗彻斯特大学时,那里的天气非常冷,天气冷时人们就喝酒取暖,所以大学里喝酒的人很多,常看到喝醉酒的人蹒跚地走在大街上。这些醉酒的人走路左摇右晃,往往越走越往低处走,不可能往车顶上跳,这是一种惯性的使然。那时他灵光一闪,想到在不同激光束作用下的原子,依照惯性,应该也是往能阶低的地方走,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如何利用激光束的作用,设计出一个接近绝对零度的陷阱。来降低经过此陷阱原子的能阶,进而达到捕捉原子的目的。以后,朱棣文和同事们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地达到理想的实验状态。在专题报告中,朱棣文教授形象而又实在地将由激光束形成的这种用来冷却原子的介质称为“光学粘胶”。并介绍说:“此时的原子仿佛掉进了一个光子的海洋中,它无论向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受到巨大的阻力。”(上面故事引自陶伯华等主编《怪异思维》第4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棣文的发明的一个关键,是由于他受到了“醉酒的人走路左摇右晃“的启示。这使他能够进一步能够对原子的行为进行不由自主的“主观仿真”!——也就是说,他把原子想象成了“醉酒的人走路左摇右晃“的人。他在进行这一想象的时候,也就是对原子进行了“主观仿真”,也就是进行了“换位体验”。

我不敢奢望,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够直接对自然科学家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一个人能够成为科学家,应该本身就具有了类似“主观仿真”以及“直觉洞察力”之类的能力。但我却忍不住要设想:如果能够在大学里(包括理科、工科专业)开设通心的课程,哪怕是作为选修课,有没有可能对某些具有科学家素质的学生产生长远影响呢?




(朱棣文)


四、回到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究竟与自然科学家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做一个小结,一个一个来看通心的黄金三要件。

第一,“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科学家在准备搞科研的时候,是否明确自己课题的意义?是否清楚突破的方向?他在搞科研之前,是否能够完全排除杂念,投入到研究中?他是否清楚自己身体和心理的情况?是否清楚在何时、何阶段把自己调整到身体和心理的最佳状态,以进行突破?

第二,“换位体验。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且不谈科学家有其他合作者需要通心。他对于自己研究的对象也需要通心以及换位体验。如果他研究的对象是物,他需要和物,包括原子、电子、细胞、病毒、星球等。

第三,“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态度、方式来影响对方。”在很多时候,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不需要去影响研究对象,认识研究对象即是达到目的。在研究时,不仅不去影响研究对象,而且要尽量避免对它的干扰。由于干扰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尽量去减少吧。在不能避免的情况下,至少可以把这种影响尽量精确地计算出来。也就是说,自然科学家在理论以及阶段,“有效影响”所关注的是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影响。


(待修改)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世界级重大考古成果!我国发现30万年前东亚最早木器 - 天天要闻

世界级重大考古成果!我国发现30万年前东亚最早木器

由中外多家科研单位专业人员组成的云南甘棠箐遗址发掘研究团队,最新通过综合性、多学科、跨平台的合作研究,取得一项世界级重大考古成果——发现该遗址出土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为30万年前的木器,也是目前东亚地区最早的木器。
黄河调水调沙进行时 揭秘“人工洪峰”输沙入海的科学手段 - 天天要闻

黄河调水调沙进行时 揭秘“人工洪峰”输沙入海的科学手段

今年黄河流域已于7月1日正式入汛。为应对汛期,黄河2025年调水调沙任务已于6月23日启动,历时17天。什么是调水调沙,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黄河2025年调水调沙启动 随着今年调水调沙开启,目前黄河下游山东段流量逐渐加大,已出现今年最大流量。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为了恢复这片...
圆明园千亩荷花盛开 你能认出几种? - 天天要闻

圆明园千亩荷花盛开 你能认出几种?

盛夏时节,北京圆明园千亩荷花次第绽放,粉白嫣红的荷花摇曳于碧波之上,勾勒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画卷,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入园打卡。据记者了解,今年圆明园内汇聚了200多个品种的荷花,从粉黛轻染到雪白无瑕,从单瓣舒展到重瓣叠翠,姿态万千。
从“破冰”到盛放,爱奇艺“内容高原”再跃升 - 天天要闻

从“破冰”到盛放,爱奇艺“内容高原”再跃升

泛娱乐顶尖自媒体 只讲干货和硬逻辑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 犀牛娱乐犀牛娱乐原创文|沈婉婷 编辑|朴芳玉兰花开,历久弥香。刚刚走过“三十而立”的白玉兰奖在今年给行业带来了新气象。从本届的提名作品和评奖结果来看,古装、悬疑、职场、都市等几乎所有重要的题材赛道都被覆盖到,既有风格厚重、叙事宏大的主旋律长篇佳作,...
交大科研成果登上《自然》,用人工智能设计出优异的热辐射超材料 - 天天要闻

交大科研成果登上《自然》,用人工智能设计出优异的热辐射超材料

在材料科学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北京时间7月2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团队领衔研发的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在人工智能设计热辐射超材料领域取得原创突破:他们研发的逆向设计AI模型,能大批量生成热辐射超材料的候选设计方案。经过“优中选优”,交大团队在实验室制备了4种AI模型设计的材料,它们在多种户外场景...
研究显示:美国青少年驾车时超五分之一时间在看手机 - 天天要闻

研究显示:美国青少年驾车时超五分之一时间在看手机

IT之家 7 月 3 日消息,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青少年司机开车时,超过五分之一的时间注意力被手机分散,其中许多看手机的时长足以显著增加发生车祸的风险。该研究发表于《交通伤害预防》杂志,研究发现,平均而言,美国青少年在每次驾车行程中有 2
360亿订单,核聚变龙头,藏不住了! - 天天要闻

360亿订单,核聚变龙头,藏不住了!

太阳,为何能燃烧50亿年?这是因为太阳内部一直在进行大量的核聚变反应,每秒钟都有6亿吨氢原子碰撞、融合。过程中那些微小的质量损耗,便化作光和热的形式驱动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