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卡罗琳·露丝·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1世纪第一位“两次诺奖得主”诞生了
在诺贝尔奖历史上,只有居里夫人、约翰·巴丁、莱纳斯·卡尔·鲍林、弗雷德里克·桑格尔等曾经两次获得科学奖。其中只有桑格尔是1958年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此后40余年,再无科学家能在诺奖化学奖“梅开二度”。而这一次,卡尔·巴里·夏普莱斯“突出重围”,二度摘奖:早在21年前,由于其在不对称催化氧化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他与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和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分享了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夏普莱斯教授于1941年4月28日出生于美国费城,1959年进入达特茅斯学院修读大学课程,1968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1990年开始转到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TSRI)担任W. M. Keck讲座教授。
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官网信息,点击化学是由夏普莱斯在1998年初步提出并在其后逐步完善的一个合成概念。它的核心理念是:合成化学要以分子功能为导向,通过小单元的简便拼接,快速可靠地完成各种各样分子的化学合成。夏普莱斯在2001年、2002年发表了最早两篇点击化学的奠基性论文。这两篇论文的被引数量已经突破2万,这可能是别人一生也达不到的高度。
实验中失去一只眼睛,最喜欢钓鱼差点当渔夫
1970年,夏普莱斯在麻省理工学院谋得一份助理教授的职位后不久,便在一次实验中发生了不幸,弄瞎了一只眼睛。不过,这场意外并没有影响夏普莱斯的化学生涯,尽管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但他很快就回到了自己钟爱的实验室。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同于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夏普莱斯一直对实用化学情有独钟。
在其科学贡献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以夏普莱斯的名字命名的三个化学反应:即催化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二羟基化反应和氨羟化反应。
除了埋头化学,夏普莱斯最喜欢做的事情非钓鱼莫属,这也许与他出生在海边不无关系。
“海洋太奇妙了,什么东西都有可能从海里冒出来,甚至有怪兽哥斯拉也说不定。”海洋引起了夏普莱斯最初的好奇心。小时候,他总是跑去海边拿着小铲子挖出各种生物。
这让不少人以为夏普莱斯会走上生物学的研究道路。事实上,他高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医学预科生,在老师的建议下才改道走进化学世界。
在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后,夏普莱斯一直也没有在物理和化学方面下太多功夫,甚至因为考试不及格,一度以为自己不会被允许进实验室干活,而是要回老家当渔夫了。
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欣赏《道德经》
夏普莱斯和中国很有缘分。资料显示,2019年11月22日,夏普莱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近些年,他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中国,致力于推动化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们得以近距离领略这位大师的幽默和睿智。他还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特别是可以团结很多人的家族观念。他非常欣赏老子 《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认为这句话道出了“点击化学”中的哲学真谛:平时不会反应的碳-杂原子的结合,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处,可当带上了特殊的官能团后,就会具有很高的选择性。比如夏普莱斯教授正在研究的第二代“点击化学”反应中,带上硫氟基团的小分子,可以精准识别出能与之结合的蛋白质,并形成相当稳固的共价键。
当听闻巴利·夏普莱斯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非常兴奋,他很多年前就预言夏普莱斯会第二次得诺奖。谈到最新研究成果时,夏普莱斯会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他的思维又跳跃了十万八千里,带领听众体验一场又一场脑力“冲浪”。用丁奎岭的话说,夏普莱斯就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一个“科学老顽童”。
来源: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中国科学报、文汇报等
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