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突击队弘扬老科学家精神

2022年06月27日21:37:10 科学 1855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李文皓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的队长,作为一名80后,他感慨自己经历了“中国高速发展的40年”。这位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毕业生,深知在航空航天领域,最是强调责任心,强调“一丝不苟和团队组织协作”。

2018年,中科院力学所党委坚持以党建促科研,主动创新组织形式,围绕项目研究需求,整合力学所优势科研力量,组建了多学科跨部门的科研攻关团队。2021年7月15日,中科院首个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启动仪式在力学所举行,李文皓所在的团队被中科院授予“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称号,中科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向队长李文皓进行了授旗。

青年突击队弘扬老科学家精神 - 天天要闻

2021年7月15日,中科院“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中科院力学所供图

这是一支以力学所老科学家命名的突击队,代表了新一代的科研人员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弘扬老科学家精神。目前,团队成员共计32名,中级职称以上占88%,35周岁以下占65%,汇集了经验丰富的70后、敢打敢拼的80后和勇往直前的90后,是一支“老中青三代有机结合”的队伍。

“国家对中科院、中科院对力学所,都更加强调‘做国家队、行国家事、担国家责’以及对个人围绕‘国家人’的使命要求,除了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也更要求围绕重点做重大集成创新。”李文皓说。

作为国内外力学界极具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几十年来,中科院力学所为我国“两弹一星”、航空航天、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近代力学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力学所也是第一个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称号的研究所。

2018年至今,突击队攻坚克难,他们的“鸣镝”宽域飞行器研制任务,通过高效迭代,圆满完成了5类7次飞行实验,成功实现了国内临近空间投放高速飞行器实验、国际宽域飞行器返场实验等。

绵阳山中的风洞群,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试验场,这些年轻人在研制过程中,突破了多项宽域飞行关键技术,在国内首创“临空投放”模式,前瞻性地探索了宽域化飞行和可重复使用技术,为攻克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全速域适应性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和关键支撑。

当与行业专家交流时,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大多数时候被认为“过于大胆”“短时间难以实现”“没有可参考的依据”。

为此,突击队发展了一套综合系统力学设计的快速迭代方法,25天内集中协同、23轮方案快速迭代。他们上午提问题明确思路,下午论方案开展设计,晚上画网格,凌晨进“超算”,隔天早上整理数据。

一轮又一轮方案迭代,这些年轻人飞速补全了短板,用实际的进展,回答了各个方面的质疑。研发,生产,测试,总装,飞试……每个环节,队员们的科学思想与技术,都在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灵感火花。

他们向特级试飞员请教飞行操纵品质,调整与优化了飞行过程关键动作策略;与翼龙无人机总设计师交流飞行器故障模式,针对临空投放新飞行试验设计出完备的安全处置预案;从结构加工技术工人那里了解成型工艺与装配约束,更新飞行器前缘钝化半径设计方法;在探讨测控技术、部署测控设备的过程中,激发了队员在飞行器涂层、改进雷达特性方面新的研究思路。

突击队注重培养人才,鼓励有情怀、有担当的新人承担重任,把青年人锻炼成骨干,健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有效机制。成立4年以来,已经有两名专家成为国家级领域专家组专家,两名队员晋升为正高级职称。

团队中,一位27岁的航电工程师,从负责航电测试开始,用了2年时间,成长为地面系统及航电系统指挥。一位33岁的气动设计师,承担了全系列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设计的主要任务。还有一位技术人员,从参与外场搜救回收到成为总师助理,仅仅用了4年时间。

在这片培育年轻队伍的丰沃土壤里,这些年轻人连续高效地奋战在前线,持续创新,不断做着理论研究和技术改善,也不断成长。

“年近不惑,我们已经不能再躲在前辈们的羽翼下,而要在属于我们的历史舞台上勇做真正的主角。”李文皓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历史上最惨的宇航员! - 天天要闻

历史上最惨的宇航员!

谢尔盖·克里卡廖夫,这位前苏联宇航员的传奇经历,无疑是人类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太空生涯跨越了苏联和俄罗斯两个时代,见证了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新篇章。克里卡廖夫不仅以其卓越的航天技术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以其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宇航员们心中的楷模。
广东启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系列活动 - 天天要闻

广东启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系列活动

5月19日,以“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为主题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广州举办,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林业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目前广东在全省同步启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系列活动,各地通过开展生态徒步行、野生动植物标本展、生物多样性科学画...
人工智能如何运用于数学、脑科学、生物医药?三位院士这样说 - 天天要闻

人工智能如何运用于数学、脑科学、生物医药?三位院士这样说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学科与AI技术的合作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18日举行的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暨首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人工智能专家围绕AI与数学、脑科学、生物医药的融合运用展开对话。 左一到左五分别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数字经济研究执行负责人杨燕青,中国...
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驳回AI“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人仅限于人类 - 天天要闻

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驳回AI“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人仅限于人类

IT之家 5 月 19 日消息,据 NHK 报道,当地时间周五,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就 AI“发明”的设备是否能获得专利一事作出裁决 —— 以“发明人必须是人类”为由,裁定不为其授予专利。据报道,居住在美国的原告为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的设备申请专利,发明人的名字却是“自主发明本产品的人工智能 DABUS”。早在三年前,专利局就已经...
追江豚|铜陵张明浩:将绿水青山留给下一代 - 天天要闻

追江豚|铜陵张明浩:将绿水青山留给下一代

“我曾经亲眼看着白鱀豚的离去,现在绝对不能让江豚离开我们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张明浩就开始从事长江野生动物保护。三十年来,张明浩经历了过度捕捞、水质污染,最严重的时候铜陵江面几乎无鱼可钓。如今,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江面上鱼群嬉戏,代表长江生态的物种江豚再度归来。“目前在铜陵...
全球首例古潜山裸眼侧钻分支井技术在中国气田应用 - 天天要闻

全球首例古潜山裸眼侧钻分支井技术在中国气田应用

中新社天津5月19日电 (王在御 王君妍)记者19日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全球首例古潜山裸眼侧钻分支井技术在中国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在深层潜山油气藏开发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抗量子密码与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 天天要闻

抗量子密码与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面向AI爆发带来的极大算力需求,对RISC-V的需求也将快速增加。”在5月18日举行的“2024年抗量子密码与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CPU架构对芯片设计全产业链都具有重要影响,入选《MIT科技评论》十大突破性技术的RISC-V,因其模块化、可定制化、灵活开源等特点,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24年抗量...
马斯克最新动作:正式开始招募第二个接受脑机植入的受试者 - 天天要闻

马斯克最新动作:正式开始招募第二个接受脑机植入的受试者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17日,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创始人马斯克宣布,继年初首个参与该公司脑机设备植入实验的患者手术成功100天后,正式开始招募第二个接受脑机植入的受试者。今年1月,公司完成首例脑机接口设备的人体植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