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我们共同见证

2021年10月15日12:11:02 科学 1370
中国空间站,我们共同见证 - 天天要闻中国空间站,我们共同见证 - 天天要闻中国空间站,我们共同见证 - 天天要闻中国空间站,我们共同见证 - 天天要闻中国空间站,我们共同见证 - 天天要闻中国空间站,我们共同见证 - 天天要闻中国空间站,我们共同见证 - 天天要闻中国空间站,我们共同见证 - 天天要闻

载人航天,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领域。在世界载人航天发展过程中,建造近地轨道载人空间站是一个国家载人航天能力成熟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然而,曾几何时,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大门,并未向中国敞开,我们走上了自主研制建造空间站的道路。

虽然晚了一步,但我们的步伐更快、更稳。2011年9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起点”。短短10年间,密集发射任务接踵而来:天宫二号、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天和核心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加速进入“空间站时间”。

中国航天的追梦故事,正在书写越来越精彩的篇章。梦想有多远,中国航天人的步伐就有多稳健。从大山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科技人员艰苦奋斗的足迹,洒下了科技人员不懈拼搏的汗水。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征程,他们是建造空间站的目击者、记录者、奠基人。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群幕后英雄,感受他们与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精彩人生。

——编 者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郑永煌——

精密部署助力神舟腾飞

金秋十月,弱水河畔再次迎来中国航天历史性的一刻——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即将托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起航,这将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

此时此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郑永煌内心充满自豪。荣耀背后,凝聚着郑永煌和团队成员的智慧和汗水——组织参试人员进行系统训练,优化调整预案、进行演练论证,对整个发射场相关设施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健康评估和故障诊断,对测发指挥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今年是中国航天不同寻常的一年,一年里有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今年也是郑永煌30年航天生涯中最充实忙碌的一年。从1993年开始参加载人航天发射场的设计论证,到如今参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郑永煌亲眼见证中国载人航天迈入空间站时代。

戈壁滩,是追梦的起点——

郑永煌最初的岗位是火箭氧化剂加注操作手。火箭推进剂操作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事故。这让郑永煌把质量意识、风险意识、标准意识时刻贯穿到每一次任务中。

“每一份文书他都要一遍一遍地过,反复地修改和完善,确保拿出最好的报告和最好的方案。”提起郑永煌的专业“强迫症”,高级工程师纪容林印象深刻。

今年6月,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大漠腾飞。作为总师的郑永煌全程参与质量把关。

惯组是火箭控制系统的敏感器件,负责给火箭提供加速度,如果该器件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任务准备前期,惯组系统发生小故障。郑永煌当即拍板:“把有故障的惯组拆下来,安装上备份惯组,并送回北京归零。”

排除故障后,郑永煌还是不放心,又做了一次复查。结果一切正常,火箭状态良好,他们这才把产品转运到发射区,保证神舟十二号顺利发射。

“载人航天无小事,必须确保火箭、飞船不带任何问题上天。”在加注机器人的测试过程中,有人主张用水代替燃料,模拟黄烟雾对视觉定位系统的影响。郑永煌坚决不同意:“必须用燃料测试,模拟不到位、不彻底,拿到的数据绝对是不可靠的。”

郑永煌和团队成员集智攻关,实现3次技术升级,成功获取真实可靠的测试数据。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即将发射,郑永煌又准备开展新的科研攻关。“后续我国还要开展深空探测等任务,我们要持续发力,为中国梦、航天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郑永煌说。

文昌航天发射场01指挥员胡旭东——

矢志奋斗点亮梦想征程

今年,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大戏”轮番上演——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相继从这里飞向太空。

中国空间站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多次担任空间站建设阶段前期火箭发射01指挥员的胡旭东心潮澎湃。

01指挥员,是航天发射指挥的“灵魂人物”,这个岗位是火箭能否成功发射的关键。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随后,长征五号B搭载的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瑰丽地球和深邃太空之间,出现了一幕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图景,空间站时代的大门向中国人敞开。

01指挥员胡旭东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109天的坚持,终于迎来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的圆满成功。这段日子,我们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和高强度任务的考验。”短短一段话,见证着一路走来的艰辛不易。

以往发射任务,即便全员到齐,都需要大家日夜连轴转才能完成任务。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任务,一经启动便遇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有数百人没能返回岗位,其中还有同事被隔离。

防疫工作成为首飞任务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发射场发生疑似病例,所有的测试工作都有可能按下暂停键。与发射场工作人员相比,春节后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的试验队员更是疫情防控难点。

为此,发射场党委迎难而上,把疫情防控工作与航天发射任务一体筹划、一体组织、一体实施,克服资源有限、人员紧缺等难题,强化风险防控,加大精细管理,为火箭成功首飞打牢坚实基础。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进入关键阶段,胡旭东组织各系统把测试数据记录翻出来一一比对,排查问题、分析漏洞。“经过质量复查整顿,大家对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的信心更足了。”

2020年5月5日深夜,胡旭东在微信朋友圈感慨:“是坚持让我们迎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顺利腾飞。”

随后1年多时间里,胡旭东又和团队接连参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

“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为载人航天事业矢志奋斗的每一名航天人。”胡旭东说。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原远望6号船船长杨便佼——

远望人追梦星辰大海

一声嘹亮的汽笛,划破了江畔清晨的宁静。白色巨轮上,一个个巨大抛物面天线和球形雷达,如同凝望苍穹的眼睛,格外引人注目。

9月30日,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船,再一次驶离码头,奔赴大洋执行测控任务。

每一次,远望6号船开启追星揽箭的海上测控之旅时,总会拉响汽笛。它在大洋深处默默守望,用百分之百的测控成功率,为“中国星”遨游太空保驾护航。

3个多月前,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离远望6号船的测控弧段后,他们开始了与天和核心舱的“太空邂逅”。

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完成了船箭分离、入轨飞行、太阳帆板展开等关键动作,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后,远望6号船拖着长长航迹,踏上回家之路。

这一刻,时任远望6号船船长杨便佼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这是他作为船长执行的最后一次测控任务,远望6号船全战全胜的骄人成绩也为他的船长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船掉头返航的那一刻,杨便佼不由回想起1992年的一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听闻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最后一步是“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那时候,他还不太明白“空间站”这3个字所蕴含的重大意义。

不承想,20多年后,由杨便佼带领这支平均年龄仅有29岁的年轻队伍,护送天舟二号、神舟十二号顺利飞天,在中国空间站建设过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远望6号船目前设备情况如何,是否具备立即出航条件?”今年5月21日午夜,一个电话打破了港湾的宁静,正在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休整的远望6号船闻令而动,此时距离该船远航归来返回母港仅过去10天时间。

因为任务时间冲突,原本由远望5号船执行的天舟二号发射测控任务转交由在港补给的远望6号船执行。

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杨便佼信心满满地说:“远望号船随时处于任务状态,保证高标准完成任务。”

24小时快速收拢人员,全船立即进入全面动员模式,各系统协调补给保障、确定设备状态……

近年来,杨便佼带领远望6号船应急出航,战狂风、斗恶浪,准确预判台风“彩云”动向,调整航行计划、进行合理规避,顺利完成天舟二号、神舟十二号等航天测控任务。

“一代代远望人前赴后继,把人生坐标锚定在大洋上。无论是狂风骤雨的险情,还是枯燥孤单的漂泊,都无法动摇远望人那颗守望家国、追梦星辰大海的心。”杨便佼说。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厦门测控站工程师陈绍军——

“牧星人”守护天上家园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夕,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厦门测控站工程师陈绍军和同事们严阵以待。

这样的状态,其实是他们的常态。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后半年里,厦门测控站的跟踪圈次大部分是在午夜凌晨。陈绍军全程紧盯,一圈不落地跟了下来。

“如果航天器是风筝,测控就是风筝线,要牢牢攥在‘牧星人’手中。一次信号失锁、一个数据失误,都有可能对航天员带来威胁。”陈绍军说。

今年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厦门测控站成立第30个年头,也是陈绍军投身航天测控事业第20个年头。20年前,陈绍军前脚走出校门,后脚迈入测控站大门。基础知识、设备结构、操作原理……面对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料,陈绍军凭着勤奋刻苦的劲头,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

那年,该站技术人员发现卫通链路不时出现干扰。此时,距离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实施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测控系统不能有分毫差错。

全面检查依然没有找到问题根源。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陈绍军抬头望向天空,恰好此时一架民航飞机飞过。望着那道长长尾迹,陈绍军若有所思,他迅速组织人员回看设备频谱录像。

通过详细分析,他发现只要有民航飞机在该站上空飞过,卫通信号都会发生明显变化。

“这个‘捣蛋鬼’终于找到了!”陈绍军为设备加装滤波器,成功过滤掉来自民航飞机的干扰信号,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

2013年,在该站全力备战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时,技术人员发现,一直运转正常的设备突然出现异常。

深夜,难以入眠的陈绍军踱步到窗前,望着夜空中闪烁星光,突然他的脑海里获得灵感:“电离层闪烁”,这个先前在查阅资料时学到的新词汇引起他的注意。

通过向当地气象部门求证后得知,那一年正是太阳活动高发期,电离层扰动尤为剧烈,而单位设备出现的异常情况与资料中描述的情况基本一致。

随后,陈绍军组织技术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将问题上报至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很快,中心为该站配置一套电离层探测仪设备,对电离层闪烁实时监测报警,为精准测控提供保障。

从初出茅庐的“小陈”,到独当一面的“老陈”,我国空间站建设,正是靠陈绍军这样的“牧星人”一次次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助推我国航天事业迈向一个新高度。

来源:解放军报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立即远离!外出遇到这种“塑料袋”别碰,有毒! - 天天要闻

立即远离!外出遇到这种“塑料袋”别碰,有毒!

想必这个五一假期不少人会选择去海边游玩近期各地进入升温通道如果在海边看到这样的千万别捡!当地时间2024年3月2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半月湾,沙丘海滩上的蓝色水母。数百万奇异的蓝色水母被冲上太平洋海岸的海滩↑近期,就有游客在广东深圳大梅沙海
气象部门回应西安雷雨夜不明飞行物 - 天天要闻

气象部门回应西安雷雨夜不明飞行物

5月4日,“西安现不明飞行物”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热榜:称5月2日西安雷雨夜空现条状不明物,多名网友拍到黑影疾速掠过夜空,有目击者称像龙一样盘旋,至少有“三条”。
西安现龙状不明飞行物?气象部门回应 - 天天要闻

西安现龙状不明飞行物?气象部门回应

极目新闻记者 张皓5月4日,“西安现不明飞行物”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热榜:称5月2日西安雷雨夜空现条状不明物,多名网友拍到黑影疾速掠过夜空,有目击者称不像是风筝和鸟类,“像龙一样围着盘旋,至少有三条。
刚刚,歌手周深紧急发声! - 天天要闻

刚刚,歌手周深紧急发声!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中央气象台18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受冷空气大风影响,预计5月3日20时至4日20时,新疆南部和东部、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新疆南部、内蒙
数学家发现了一种解决代数最古老的难题的新方法 - 天天要闻

数学家发现了一种解决代数最古老的难题的新方法

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分校的一位数学家发现了一种解决代数最古老的挑战的新方法——求解高等多项式方程。多项式是涉及一个变量的幂方程,例如二次多项式:1+ 4x -- 3x2= 0 的这些方程式是数学和科学的基础,它们在数学和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也有办公室政治,本想携手创业,没想到屡屡被骗……丨叶檀回信 - 天天要闻

科学家也有办公室政治,本想携手创业,没想到屡屡被骗……丨叶檀回信

长期征集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
空气炸锅里的纸,真的劝你别乱买! - 天天要闻

空气炸锅里的纸,真的劝你别乱买!

硅油纸是空气炸锅的“神仙搭子”,更是懒人的超级福音,用完直接一扔,刷碗都省了。那么,硅油纸到底是什么纸?我们买的硅油纸,真的安全吗?硅油纸到底是什么纸?硅油纸是一种由原生纸浆、淋膜层和食品级硅油层构成的食品接触用纸。
洪纬读《制造三文鱼》 | 毒素缠身的水生鸡 - 天天要闻

洪纬读《制造三文鱼》 | 毒素缠身的水生鸡

《制造三文鱼:海洋生态危机与经济不平等》,[挪]西蒙·塞特尔 、[挪]谢蒂尔·厄斯特利著,梁友平、李菁菁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420页,88.00元三文鱼因鲜嫩的红色肉质和富含优质的Omega-3脂肪酸,备受食客喜爱,被誉为高颜值的健康食材。不过,我不确信的是,读完《制造三文鱼》之后,还有多少读者能毫无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