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卫星就是在太空拍照吗?它为什么能对地面情况见微知著?

2021年04月02日12:51:09 科学 1712

3月31日,又一颗高分卫星——高分十二号02星成功发射,被送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将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听起来很厉害,但高分卫星是怎样服务于城市、农作物、防灾的呢?

遥感卫星就是在太空拍照吗?它为什么能对地面情况见微知著? - 天天要闻


先来认识一下“遥感”。遥感指的是不通过直接接触进行的探测,目前主要以电磁波为媒介。听起来略感晦涩?其实遥感探测很简单。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 来一个“爱的抱抱”】

通过与物体相互作用

电磁波会承载物体的有关信息

【第二步 遥感器“测量”数据】

使用遥感器

接收载有信息的电磁波

得到含有信息的遥感数据

【第三步 “翻译”成能看懂的信息】

遥感数据经过专业科研人员的

处理、反演和解译

得到物体所含的信息

这一过程可以说是从信息到数据再到信息,像是做了“无用功”。其实不然,它能将一些不明确的信息转化成一目了然的有用信息,十分有价值,比如地貌形态、作物长势、水体特性、土壤特性、大气成分等。而将遥感数据“翻译”成有用信息的过程,也被我们称为卫星遥感的应用。


通常,我们把遥感卫星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具体学科所需要获取的地物信息的解译和分析过程,称为卫星遥感的应用。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卫星遥感的应用。卫星的遥感数据记录了地面物体的电磁波谱特征,大多是通过图像数据体现的。但图像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种或多种图像上复杂形式的色调、结构及它们的变化表现出来,非常不直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翻译”。

遥感卫星就是在太空拍照吗?它为什么能对地面情况见微知著? - 天天要闻

原始遥感图像


要“翻译”卫星的遥感数据,必须具备图像解译方面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一幅森林的图像数据,解读它需要掌握不同植物所具有的波谱信息,才能判读图像中有什么植物;而由此推演出植物是否正常生长则需要植物学专业的知识。

遥感卫星就是在太空拍照吗?它为什么能对地面情况见微知著? - 天天要闻

卫星遥感应用示意图


现在,我们知道卫星遥感的应用需要专业人员的“翻译”,“翻译”出的信息是如何应用的呢?要知道,卫星遥感的应用领域非常多。

卫星遥感的应用领域

陆地遥感

矿产资源、环境监测、农业、林业、土地管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公共安全、测绘与地理信息等

气象遥感

气象预报、气候监测等

海洋遥感

海洋观测预报、海洋渔业指导等

天文和空间遥感

天文观测、空间探测等

军事遥感

侦查信息、导弹预警、海洋监视等


以监测植物病虫害为例,当植物、农作物生病或者遭受虫害侵袭时,植物的叶色、植株形状、叶片结构、叶绿素含量等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使受侵害的植物的光谱特性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专业人员就可以在卫星遥感所获取的植物遥感图像中,通过植物光谱特性监测植物的病虫害情况了。

遥感卫星就是在太空拍照吗?它为什么能对地面情况见微知著? - 天天要闻

不同灾害程度的植被波谱曲线


遥感卫星就是在太空拍照吗?它为什么能对地面情况见微知著? - 天天要闻

某地农作物叶面积指数分布图


此外,受到病虫侵害的植物在表现出明显的外在症状前,比如绿色开始变化前几天或几周,会丧失对红外的反射能力。利用这个特性,专业人员不仅可以使用多光谱遥感器获取植物的光谱信息,监测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分布情况,还可以综合利用红外遥感器获取植物的红外反射特性信息,在植物病虫害症状出现前对病虫害进行早期预测。

遥感卫星就是在太空拍照吗?它为什么能对地面情况见微知著? - 天天要闻

基于高分一号遥感数据的某县森林灾害


是不是很厉害!通过遥感卫星,我们能够对探测对象物体见微知著,获得更多的监测信息,以便及时,甚至提前进行部署和调整,止损、受益。


未来,更多的遥感卫星将被送入太空,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遥感卫星就是在太空拍照吗?它为什么能对地面情况见微知著? - 天天要闻


我国遥感卫星发展的怎么样啦?

我国遥感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目前,我国已发射了资源、环境、高分系列陆地遥感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和海洋系列海洋卫星等,初步形成了几大卫星系列;建立起多个国家级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和服务系统,包括中国资源卫星接收系统、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和海洋卫星应用系统等,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多方面的科学信息支持。


来源/感知地球:卫星遥感知识问答(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贺玮、满溢云、时红伟,等撰写.

编辑/杨斯爽

审核/杨洁


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哦~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 - 天天要闻

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

5月5日,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由春到夏,万物从复苏到成长,由萌芽至蓬勃,绿色铺满大地。立夏时节,蝼蝈鸣,蚯蚓出,藤蔓蜿蜒攀墙,大自然以热烈的姿态迎接盛夏。暑气初显,宜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规律,适时调节生活节奏,确保有充足的睡眠。对于夏季运动的原则,《黄帝内经》提倡“无厌于日...
最新研究称地球海洋可能会变成紫色 几亿年前呈绿色 - 天天要闻

最新研究称地球海洋可能会变成紫色 几亿年前呈绿色

【CNMO科技消息】我们常说地球是蓝色星球,但其实这种颜色并不是一直如此,也不会永远不变。有研究指出,地球的海洋在过去曾经是绿色的,而如果未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它们甚至可能会变成紫色。 这项研究主要探讨了数十亿年来海洋颜色的变化过程,发现这和海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光线在水中的折射方式密切相关。在3.8到18亿年前...
清华大学徐军课题组《自然·通讯》:揭示稀溶液结晶的临界晶核尺寸不随溶液过饱和度变化 - 天天要闻

清华大学徐军课题组《自然·通讯》:揭示稀溶液结晶的临界晶核尺寸不随溶液过饱和度变化

结晶是无定形基元有序堆积形成晶体的过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和基本的有序化过程之一。结晶过程通常遵循成核-生长路径,成核过程中自由能最高点对应的晶核尺寸被称为临界晶核尺寸。小于临界尺寸的晶核往往会在热涨落中再次熔化或溶解,而大于临界尺寸的晶核则会进一步生长成为稳定的晶体。很多情况下,临界晶核的形成是结晶...
今日立夏,要做这些事! - 天天要闻

今日立夏,要做这些事!

说吧你有多久没称体重了什么?你说你看到秤上飙升的数字就会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想要晕倒怀疑是对称体重这项活动严重过敏?
开屏见“好”|他带濒临倒闭药厂扭亏为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 天天要闻

开屏见“好”|他带濒临倒闭药厂扭亏为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五一特辑·致敬奋斗者”系列。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齐都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家晴获评全...
百草谱(五十一)龙葵 - 天天要闻

百草谱(五十一)龙葵

一、形态特征龙葵属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30-100厘米之间。其茎直立生长,呈圆柱形,具有纵棱纹,多分枝,幼枝被稀疏柔毛,老枝逐渐光滑。叶片互生,卵形或心形,长2.5-10厘米,宽1.5-5.
叶培建院士为大山孩子点亮航天梦 - 天天要闻

叶培建院士为大山孩子点亮航天梦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569期】国 内 航 天叶培建院士为大山孩子点亮航天梦近日,叶培建院士来到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附城小学,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航天精神大讲堂。这场温暖的相遇,源于叶培建院士心底的双重牵挂。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叶院士担任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顾问的每一次任务,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无数个日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