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我们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肠菌对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参与程度超乎我们想象,因此也有很多针对肠菌的干预疗法出现,例如粪菌移植(fmt)。
但要知道,想要通过粪菌移植来恢复平衡的肠菌组成,首先需要目标菌群能够定植,而这又受到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更是直接抛出了结论,比起粪菌移植,吃什么才是失衡肠菌能否重建的关键。
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科研团队发现,高脂低纤的西式饮食(wd)会诱发菌群失衡,并使小鼠在抗生素治疗后,肠菌重建过程大大减缓。长期的肠菌失调会使小鼠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染。
进一步的实验更是表明,粪菌移植能否成功,“吃什么”才是充要条件,膳食纤维等复杂碳水化合物是微生物群重返多样性的关键。
研究者在86只无特定病原体(spf)雌性小鼠中进行了实验。由于小鼠性别并不影响抗生素处理后肠菌的变化模式,所以后面我们就不再讨论性别差异了。这些小鼠被分组饲喂4周的标准饮食(rc)和西式饮食,前者低脂高纤,后者则高脂低纤。在饮食基础上,小鼠又被分别饲喂了72小时的三联抗生素鸡尾酒或对照pbs溶液。后续收集小鼠粪便进行肠菌分析,通过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来量化肠菌。
实验结果显示,在抗生素处理后,cfu计数显著减少了,而且相对rc小鼠,wd小鼠减少得更加严重。在停用抗生素4天后,rc小鼠的cfu计数就已经恢复到了基线水平,但wd小鼠直到7天后都没能完全复原。
研究者利用16s rrna测序进一步分析了肠菌构成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在没有抗生素处理时,wd小鼠的肠菌多样性就显著低于rc小鼠,抗生素处理使得肠菌多样性急剧下降。
抗生素停用第5天,rc小鼠的肠菌多样性开始恢复,第11天恢复到了基线的一半以上;而wd小鼠的肠菌多样性直到第28天仍然水平非常低,这种状态要持续9周以上。
肠菌多样性的降低也意味着肠菌功能的缺失。对照kegg目录,研究者发现,wd小鼠的基因功能丰富度显著低于rc小鼠,而且抗生素处理后恢复也慢许多。在第28天,rc小鼠的功能基因数已经回升到了基线的69%,但wd组仅有16%。
代谢组分析结果也是类似的,rc小鼠的代谢组变化在第11天就基本恢复,但wd小鼠在第14天时还没有任何恢复的迹象。研究者着重分析了公认的主要维生素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发现rc小鼠的乙酸盐、丁酸盐、丙酸盐浓度受抗生素影响并不大,但wd小鼠相应代谢物水平显著降低、持续到了第28天。
研究者建立了小鼠的代谢动态模型,尝试分析肠菌恢复过程中的关键代谢变化。结果显示,水苏糖等复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推动了肠菌组成的演替和重建。wd中相对更多的简单糖促进了单一微生物物种的优势,使得肠菌多样性难以恢复。
也就是说,饮食资源的可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肠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按照这个思路,粪菌移植显然也会受到饮食成分的影响。研究者给小鼠在抗生素暴露后24小时和第14天分别进行粪菌移植,发现这并不能改善wd小鼠的肠菌。
肠菌失衡的后果可以很严重。肠菌多样性不足会导致小鼠更容易遭受鼠伤寒沙门氏菌(st)等病原体的侵染,即使没有抗生素处理,wd小鼠也相较rc小鼠更容易感染st,组织学分析可见更严重的炎症病理。
研究者在评论文章中指出,这并不意味着粪菌移植没有意义。在已有的临床试验中,粪菌移植已经证明了对艰难梭菌感染等特定肠道感染有治疗作用,这项研究则给出了新的提示,在粪菌移植的同时增加饮食干预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疗效。
当然,一下子改变饮食习惯可能非常困难,研究者计划下一步测试高纤维补充剂是否能够实现理想的干预效果。
参考资料:
[1]kennedy, m.s., freiburger, a., cooper, m. et al. diet outperforms microbial transplant to drive microbiome recovery in mice.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937-9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313-7
本文作者丨代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