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连军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噪声是重要的致聋因素,噪声性听力损失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职业性疾病。军队人员接触到的噪声种类多、强度大、时间久,因此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防治是我军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目前,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亦无有效的防治药物。深入探索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针对噪声性听力损失防治这一难题,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卢连军主任团队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开发了一种负载ferrostatin-1的新型纳米递药体系,通过大量动物及细胞实验证实了该递药体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揭示铁死亡参与噪声致听觉感受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5.1, JCR:Q1,中科院分区:1区),卢连军教授为通讯作者,王卫龙助理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马鹏炜博士为第一作者,卢佩恒硕士和袁浩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高强度噪声引起耳蜗毛细胞发生氧化应激损伤,进而导致毛细胞死亡,是噪声导致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课题组前期通过高通量筛药,发现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能够缓解噪声导致的小鼠听力阈值升高,但由于耳蜗复杂的解剖结构,全身给药很难在内耳达到有效的作用浓度。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和存在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一种负载药物的温敏型纳米递药体系,简单来讲就是用PLGA纳米粒包裹药物并在其表面负载靶向外毛细胞的多肽,然后将纳米粒分散到壳聚糖水凝胶中制成温敏型递药体系。

负载ferrostatin-1的温敏型纳米递药体系缓解噪声性听力损失示意图

经检测,该递药体系通过鼓室注射可在中耳停留至少7天,大幅延长了给药时间。研究发现该递药体系能够显著缓解噪声导致的小鼠听力阈值升高、耳蜗外毛细胞缺失、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缺失及螺旋神经元纤维退行性变。该研究不但进一步充实了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研究,而且为其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此项研究得到军队军事医学创新工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