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患者、人才与资源
合作办医“兵临城下”
民营资本重塑行业规则
三甲医院新院拔地而起
当三甲医院的新院区在禅西拔地而起,当省级医院通过合作办医“兵临城下”,当民营资本以百亿投入重塑行业规则,一场围绕患者、人才与资源的医疗“暗战”正在佛山悄然上演。佛山医疗版图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竞合与重构。
南都推出专题报道,聚焦佛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战略背景下,三甲医院、镇街医院、民营机构与外来者这四大医疗势力在政策驱动、资本介入、患者分流、技术迭代中的多维博弈,揭示医疗供给侧改革的深层逻辑。
西进突围
近五年佛山市三甲床位激增超40%
站在市二医院新院区观景台上东望,老城区的市一医院大楼与城西现代化医疗综合体遥相呼应,恰似这座城市医疗生态的过去与未来。五年间40%的床位增长,“东西南北中”全域布局的三甲网络,百亿级民营资本的强势入场——佛山医疗资源扩张的规模与速度令人瞩目。
市二医院绿岛湖院区的启用,是这场扩张潮的典型缩影。这座投资33.75亿元、配备1200张床位的医疗综合体,承载着双重使命:对医院自身而言,是突破老城区空间枷锁的“翻身仗”——此前其眼科等王牌科室在暑期高峰已无力承载汹涌人流。对城市而言,则是填补禅西55万人口三甲空白的战略落子,将急危重症转诊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15分钟医疗圈”内。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西进”成为佛山三甲医院扩张的共同选择。
市一医院将手术室“搬进”高明区人民医院,重构区域急救体系,成功抢救危重患儿的案例印证了资源下沉的迫切价值;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三水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等省级力量的新院区相继落子,近五年全市三甲床位激增超40%。
扩张背后是城市化倒逼与医院内卷的双重驱动。当广州大三甲医院通过合作办医“兵临城下”,佛山本土龙头不得不在扩张与生存间寻找平衡点。
明暗博弈
效率失衡、同质化迷思和人才争夺战
市一医院托管高明医院的“输血式帮扶”陷入尴尬困境——高明门诊量增长缓慢,市一本部急诊量却因基层转诊不畅而激增。“我们就像医疗界的‘银行’,既要保证优质资源,又要维持服务均衡。”市一管理层道出资源调配的深层矛盾。
数据显示,佛山基层诊疗量占比57.96%,距2025年65%的目标仍有差距。硬件老化与患者“小病也要挤三甲”的就医惯性,使“大医院吃不下,小医院接不住”的困局愈演愈烈。
当骨科机器人成为市一、佛中医、禅医的“标配”,当肿瘤中心纷纷开设“中医护理门诊”,特色专科正沦为标准化配置。一台骨科手术机器人采购价动辄数千万,叠加改造、维护与培训成本,高昂投入下实际利用率与资源浪费的质疑不绝于耳。为平衡drg(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控费压力,公立医院不得不将医美、口腔等市场化科室作为“现金奶牛”,引发公益属性稀释的争议。
今年5月,医教融合领域接连上演重磅签约:市二医院与广东药科大学共建附属医院,市一医院牵手南方科技大学。这背后是尖端人才的争夺白热化——市二为引进专家开出“30万生活补贴+30万购房补贴”,市一博士后年薪高达65万。一面是副高以上专家持续流向广深大三甲,一面是医学博士主动下沉镇街医院寻找“自由度”。
一位扎根基层的博士坦言:“成为学科带头人推动科室‘起死回生’,比在三甲内卷更有盼头。”
民营资本则凭借“个性化人才战略”加入战局:和祐医院为人才定制学科发展路径,构建职业全周期吸引力矩阵。
基层求生术
差异化生存与在地化破局
在“参天大树”的夹缝中,基层医院摸索出特色化生存法则。
“增诊不增收”是普遍困境——张槎医院住院量增长22.91%,收入反降6.44%,drg控费与财政投入不足使其陷入“越忙越穷”循环。而破局之道在于如何激活“在地化能力”。
张槎医院凭借中医治未病科实现社区卫生站中医业务量激增800%;丹灶镇整合二级医院与社区中心,康复医学科跻身市级特色专科;均安镇在社区站点嵌入133张医养床位,开创失能老人照护新模式。“与其追逐三甲评级,不如让每个社区都有拿得出手的特色服务。”一位业内人士点出基层生存的本质。
大沥医疗集团的诞生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三家区级医院合并为1620张床位的“佛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试图以整合替代扩建。但合并只是开始,“1+1+1>3”的实现需跨越管理复杂度激增的挑战。
民营变局
信任重塑与技术降维打击
进入2025年,佛山民营医疗机构“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在加剧。中小机构在drg改革与公立特需扩张中举步维艰,头部资本却以技术赋能重塑行业逻辑。
美的斥资百亿打造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祐医院,以ai技术贯穿诊疗全流程,却按公立标准收费,打破“民营即高价”的偏见;复星禅医凭借6500万“射波刀”、120万元一针的car-t疗法构建技术壁垒,以“基础医疗+高端服务”分层满足需求。当禅医成为全国非公医院竞争力六连冠,其发展印证一个趋势:技术硬实力与服务精细度结合,方能重建患者信任。
佛山医疗的“暗战”远未终结。
当三甲医院在东西南北的版图上插满旗帜,当镇街医院在中医康复与医养结合中开辟生路,当民营资本用ai与尖端设备重塑价值逻辑,一个更根本的命题浮出水面:医疗资源的丰富是否必然转化为健康获得感?
答案藏在市民的选择中——是宁可挤三甲也不愿踏入社区医院的惯性,是镇街医院满意度提升背后特色专科的崛起,是为服务体验甘愿自费赴民营医院的消费升级。
佛山医疗高地的建成,终将取决于能否在“公益与效率”、“扩张与均衡”、“竞争与协同”的钢丝上,走出自己的平衡之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负之匙不在大楼多高、设备多精,而在于能否让每个市民在最近的半径内,获得最适配的医疗服务。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李平 何惠文
采写:南都记者 孙振凌 王倩 唐宇松 李焕怡 实习生 赵孟佳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