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5月22日,一场特殊的线上学术会议在中英两国的屏幕上展开。会议由芙蓉实验室、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口腔材料学教研室主任陈晓婧教授牵头,两国学者围绕一项开创性的科研项目——骨缺损修复材料展开探讨。该项目今年获我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资助。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骨折等临床问题凸显,相应骨修复材料需求大幅增长。该研究针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再生需求,定制了一种特殊的植骨材料——可降解非晶硅,也称生物活性玻璃。“将其植入人体后,它边降解,边诱导新骨生长,有着让骨骼、牙齿‘再生’的神奇功效。更重要的是,它会与自体骨结合,实现缺损骨1:1再生,发挥支架与承重作用。”陈晓婧介绍。

△陈晓婧(右)与学生。
首个生物活性玻璃45S5由美国教授Hench设计合成,至今已有50余年。“但在实际运用中,该材料因钠元素含量过高,存在降解速度过快的问题,常常造成缺损骨‘修复不全’,效果欠佳。”陈晓婧以种植牙举例。
种牙如种树,树扎根于土壤,种植牙则需种植在牙槽骨内。很多患者在缺牙后,因牙槽骨吸收导致种牙所需“土壤”不够,因此需要首先进行植骨,以修复牙槽骨的骨量不足问题。成功的植骨需依靠植骨材料降解与新骨生长的双重作用来实现。植骨材料降解过快,新骨尚未生成则会出现“骨修复不全”、植入部位塌陷。
为使植骨材料降解速率与人体成骨速度达到更为精准的匹配,降解空腔及时被新生骨填充,陈晓婧发明了掺镁含氯生物活性玻璃,并在患有骨质疏松的小鼠上开展试验。

△小鼠试验部位组织在英国接受检测。
2024年10月,植骨8周的小鼠试验部位组织被送到英国钻石光源进行检测。在亮度为医用X光机1000亿倍的光源下,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植入小鼠体内的生物活性玻璃正在降解,小鼠新生的骨头也在悄然生长。两者的速率达到了理想的结果。
成果取得的背后,是15年的艰难探索。2011年,陈晓婧进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读博时,便开始从事生物活性玻璃的自主研发。2013年,她创制出全球首系列含氯生物活性玻璃,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并成功开发出抗敏牙膏、牙贴等多项口腔护理产品与医疗器械。
近年来,她将研究应用拓展到骨缺损修复材料。“一般情况下,在制备玻璃时加金属氯化物,可利用其分解产生气体、挥发,从而除泡、纯化玻璃。”陈晓婧告诉记者,她的研究恰恰需要将氯与功能型金属镁留下。为此,她与团队成员又对挥发机理、合适的氯源等展开了系列研究。
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后,陈晓婧将目光瞄向了大型哺乳动物试验,依托芙蓉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推进项目成果走向临床。
这注定是一场耗时而充满艰辛的跋涉。陈晓婧没有退缩,她的目标朴实而坚定:将材料植入到需要的患者体内,让它们如同被春雨浸润的种子,以精准的节奏化作患者新生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