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他还在医院上班”,学生讲述手外科泰斗顾玉东院士的最后时刻

2025年05月25日23:32:09 健康 1800
“昨天,他还在医院上班”,学生讲述手外科泰斗顾玉东院士的最后时刻 - 天天要闻“昨天,他还在医院上班”,学生讲述手外科泰斗顾玉东院士的最后时刻 - 天天要闻

我国手外科泰斗顾玉东院士,迎来了生命终章。消息传开后,对他的哀悼与怀念刷屏医学界。

“顾老师是在工作岗位上走的。”今天(5月25日)傍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徐文东教授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顾玉东教授自当医生开始,这60多年来,坚持周一到周六在医院工作。昨天,也是一个周六,他照例来到办公室上班,可没想到,这是这名医生的最后一次上班。

今天下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医学家、教育家,中国手外科、显微外科、肢体功能修复重建外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顾玉东同志因病抢救无效于5月24日下午6时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87岁。

作为顾玉东的学生,徐文东对记者讲述了顾玉东院士的最后时刻,直到临近生命终点,他还在牵挂着手外科领域的重要新课题。

让“瘫痪手”成“可用手”,勉励弟子再攻坚

“一切太突然了。”电话中,徐文东对文汇报记者说了这句话。

他清晰记得,与老师顾玉东院士的最后一次会面就在5月22日下午。那一天,2025届的华山医院手外科研究生答辩结束后,徐文东兴奋不已地向老师汇报刚从国外开完学术大会带来的好消息,“大家都在讨论着我们的技术,是会议的大热点!”

“昨天,他还在医院上班”,学生讲述手外科泰斗顾玉东院士的最后时刻 - 天天要闻

顾玉东院士与学生徐文东

他们的最新技术,是著名的“颈7神话”的延续,即在“左右颈7神经交叉移位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通过创建外周-中枢通路、以修复肢体运动障碍的全新技术。通俗地说,就是让患者的“瘫痪手”成为“可用手”。

这个技术已蜚声国际。要知道,脑梗、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杀手”。它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急性期带来的生命危险,度过急性期后的后遗症,更是重大医学问题。其中,一侧肢体偏瘫可导致患者失能、丧失行动能力,带来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据统计,我国这类患者达3000万。进入慢性期后的偏瘫肢体功能重建,是世界级医学难题。

通过严苛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徐文东在顾玉东院士的带领下最终证实,他们采用的新技术可使近90%的“瘫痪手”在术后成为“可用手”,患者术后实现生活自理。该团队成果2018年登上国际医学界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值得一提的是,这本顶刊每年评选10篇“最受瞩目研究”,这项成果位列2018年“最受瞩目研究榜”榜首!

就在去年6月,这对师徒20多年紧盯肢体功能恢复这一方向的原始创新研究,还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近10年外科医学领域罕有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徐文东此行去国外开会进一步获悉,他们的这一技术已在欧美医学强国广泛应用,并希望将下一届大会搬到中国来,让更多医生能有机会在这一技术的发源地学习。“当我把这些消息告诉老师时,他很高兴,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希望我们在修复手功能的基础上再攻坚——从‘修复手’到‘重塑脑’,解决脑中风脑瘫患者除了肢体功能外的的更多难题。”徐文东说,老师就是如此,永远在想着如何攻坚更难的医学问题,永远在思考如何帮患者解决难题。

“最好的纪念方式是创新”,手外科薪火相传

熟悉顾玉东院士的人都知道,他对医者、师者两个身份,都有很深的见解。他说过,年轻医师首先要以临床工作为重,学会看病是立身之本。而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顾玉东也时常回忆他的导师杨东岳教授每次查房都认真阅读每位患者病史并仔细检查的严谨态度,并将这种精神传承给自己的学生。

“昨天,他还在医院上班”,学生讲述手外科泰斗顾玉东院士的最后时刻 - 天天要闻

1973年,华山医院杨东岳、顾玉东等完成世界首例下腹部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颊部术后缺损手术

顾玉东院士对医生层次也做过精辟的阐释,并用“四重境界”来概括。他说,“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医生,能看病;第二个层次是能看别人看不好的病,这样的医生是出色的;第三个层次是不仅能治疗当前的疾病,还能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病症,这是更高级的医生;而最高层次的医生,则像白求恩那样,为了病人不惜牺牲自己。”

从杨东岳到顾玉东,再到如今的徐文东,华山医院手外科薪火代代相传。如今,顾玉东院士与徐文东共同首创的“左右颈7神经交叉移位术”已蜚声国际,为万千患者带去希望。徐文东回忆,在他29岁首次在跳动的心脏上取膈神经时,顾玉东就站在他的身后。“在外科手术室里,谁的资历最深,谁就要承担最大的责任。老师站在学生背后,意味着‘有我在,我担着’。”徐文东感慨,正是这种“肩并肩”的托举与传承方式,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创新。

“昨天,他还在医院上班”,学生讲述手外科泰斗顾玉东院士的最后时刻 - 天天要闻

华山医院顾玉东院士领导的手外科团队

“一个学科的兴旺发达,不仅是看它已经创造了多少成就,还要看它有多少传承和发展的机会,看它是否有生生不息的梯队。”顾玉东院士曾这样说。

“昨天,他还在医院上班”,学生讲述手外科泰斗顾玉东院士的最后时刻 - 天天要闻

后来,成为手外科泰斗的顾玉东院士在多次采访中都提到过一个“手外科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对掌对指是手内部肌的功能,这个手势形成了一个数字‘0’。”顾玉东院士说,自己所有的成果加在一起,还没做到这个“0”,没有帮患者解决这个难题,希望年轻一代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建树。

“老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医学成就,更是一种精神财富。在怀念杨东岳教授时,顾老师说,最好的纪念方式是创新。我想这句话现在也留给了我们。”徐文东说。

“听党的话、学白求恩、做人民的好医生”,这是顾玉东院士一生行医的座右铭。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信条,他用一颗仁心、一双巧手,挽救了万千患者的手,提携了代代英才。但他又总是用“零”的手势,提醒自己还要努力实现新的“零的突破”。

“昨天,他还在医院上班”,学生讲述手外科泰斗顾玉东院士的最后时刻 - 天天要闻

顾玉东院士一辈子与手打交道

“做人民的好医生”,他用一生履约。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支气管扩张能不能治愈,那治疗目标又是什么? - 天天要闻

支气管扩张能不能治愈,那治疗目标又是什么?

在医学的奇妙世界里,有一种疾病如同取经路上的顽固妖怪——支气管扩张。不少人天真地以为,把它“打败”治好后就能高枕无忧,嘿,这想法可就大错特错啦!咱今天就结合《西游记》来讲讲这支气管扩张背后的门道。话说这支气管扩张啊,就像是那盘丝洞的复杂迷宫,一旦被缠上,气道病变与扩张就成了“既定事实”,是不可逆的。...
越吃癌细胞可能越疯长,这5类食物赶紧少吃! - 天天要闻

越吃癌细胞可能越疯长,这5类食物赶紧少吃!

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不仅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些食物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或不良成分,可能会刺激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增加患癌风险。以下这五类食物,建议大家赶紧少吃!1.
小暑时节防“暑湿” - 天天要闻

小暑时节防“暑湿”

7月7日将迎来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中医专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头伏前后,气温持续升高、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大,体感闷热难耐,养生防病应从“暑”和“湿”两方面着眼,注重益气生津、健脾祛湿。“中医理论认为,暑多夹湿,‘暑湿’二邪夹杂,容易
女子吃冰激凌突发“脑结冰” 医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学→ - 天天要闻

女子吃冰激凌突发“脑结冰” 医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学→

高温之下,很多人会选择冰镇饮料、冰激凌等消暑,但吃“冰”也得讲究“科学性”,一味贪凉可能会伤身。近日,上海一名女子吃完冰激凌后,前额突然一阵剧烈疼痛,持续好几分钟,胃也不舒服,连忙到医院就医。医生表示,这种情况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脑结冰”
流言|鱼刺卡喉时可以喝醋、吞饭解决? - 天天要闻

流言|鱼刺卡喉时可以喝醋、吞饭解决?

流言:吃鱼卡刺时,可以使用民间流传的“土方法”来解决,如喝醋、吞咽米饭、馒头等。真相:鱼刺的主要成分是钙,可与醋中的醋酸发生反应,但想要用喝醋来软化鱼刺,效果甚微,因为醋在喉咙中只是短暂停留,作用时间不长,而醋中有效的醋酸成分很低,用其软化
身体这5处“发红”说明气血足 夏季养气血,试试这3招→ - 天天要闻

身体这5处“发红”说明气血足 夏季养气血,试试这3招→

俗话说“夏季无病三分虚”夏季,我们该如何养气血?身体哪些部位“发红”说明气血充足?身体这5处“发红”说明你气血充足!夏季,人体容易受到暑邪影响,出现面色白、嘴唇白、手掌白的情况,也是“血虚”的表现。如果身体这5处“发红”,则说明你气血充足、
小暑时节,养生攻略快收下! - 天天要闻

小暑时节,养生攻略快收下!

7月7日4时04分,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季夏时节的开始。此时初伏将至,在一日胜过一日的炎风热浪中,荷花怒放、流萤飞舞、蝉鸣阵阵,万物用热情礼赞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