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3件事救了无数抑郁患者

2025年05月12日03:32:05 健康 1456

1952年,王庆国出生于河北沧州一个书香世家。外祖母赵端琴是远近闻名的国学女先生,教他三岁学诗、十岁读经。儒家经典和古诗文的熏陶,在他幼年的心灵播下了文化的种子。然而彼时的王庆国,并未预见自己将来会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

不靠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3件事救了无数抑郁患者 - 天天要闻

1969年,17岁的王庆国被分配到辽河油田职工医院担任卫生员。就是在那间简陋的病房里,他第一次真正直面生命的脆弱与医学的力量。一晚间,7名因麻疹并发肺炎的儿童因药品匮乏而接连离世。王庆国抱着孩子们冰冷的身体往返停尸间,那份沉重与无力,成为他一生难以抹去的记忆。那夜之后,他默默立誓:“此生必走医道。”

白天,王庆国在工地上为工人清洗伤口、记录体温;夜晚则一盏孤灯读伤寒论,不知疲倦。偶然间,他在报纸上读到伤寒泰斗”刘渡舟教授的故事,心中燃起希望。当即决定报考北京中医学院,只为有朝一日能拜入刘老门下,求得真传。

1978年,王庆国如愿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刘渡舟的关门弟子。初到北京的那个傍晚,64岁的刘老竟亲自爬上三楼宿舍探望这位寒门学子,递给他一本亲手抄录的医案,语重心长地说:“中医之根在经典,临床之魂在《伤寒》。”这句话深深印在王庆国的心里,成为他日后五十年如一日的治学信条。

不靠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3件事救了无数抑郁患者 - 天天要闻

在刘老的悉心培养下,王庆国接受了堪称“魔鬼式”的学术训练。他每日抄写医案至深夜,六年间共记录医案数万份,甚至能将《伤寒论》398条原文倒背如流。1988年,王庆国成为我国首批中医基础专业博士,其博士论文《伤寒论六经实质新探》首次提出:“六经乃人体应激反应的不同阶段。”这一突破性观点,成为他此后研究抑郁症机制的理论基础。

1997年,王庆国出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在中医现代化的浪潮下,他提出“科研不能脱离临床”的理念,率先将分子生物学引入经方研究。王庆国带领团队深入剖析四逆散的神经递质调控机制,首次发现其中活性成分柴胡皂苷d可调节5-HT受体,改善情绪障碍。这项成果不仅让传统经方焕发新生,也为他赢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担任副校长的王庆国在观看嫦娥一号发射时陷入沉思。他感慨:“中医也要像航天一样,有实证、有坐标。”于是,王庆国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瞄准中医藏象学中最具争议的“肝主疏泄”理论发起攻坚。

不靠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3件事救了无数抑郁患者 - 天天要闻

王庆国的研究思路大胆创新——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连续5年追踪2000名受试者的舌象、脉象及激素水平。团队发现,春季肝气升发时,人体皮质醇分泌显著增强;而抑郁症患者在秋分前后,其肝经穴位电阻值常呈现异常波动。由此,他提出“肝为应激调控中枢”的理论框架,首次在现代医学语言下,建立了“肝郁”与“慢性应激”的内在关联。

2012年,王庆国在自然子刊发表论文,证实柴胡桂枝汤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缓解抑郁行为。一位十年顽固性失眠的患者,在服用他研制的“疏肝安神汤”三周后,终于睡上了六小时,感动落泪:“王教授的药,让我重新找回了活着的感觉。”

尽管身为学术领军人物,王庆国始终坚持一线坐诊。东城中医医院的诊室里,他每周接诊逾200名患者,其中三成是抑郁症人群。他擅长“话疗+药疗”并用:开方之余,常低声诵读《心经》,借助经典之力,引导患者释放情绪。一位因丧母抑郁三年的女教师,正是在他的鼓励与调理下,逐步回归正常生活。

不靠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3件事救了无数抑郁患者 - 天天要闻

2019年,王庆国呼吁:“七成疾病与慢性应激相关,抑郁症不是矫情,而是肝失疏泄的生理失衡!”在他的推动下,全国首个“节气—情志健康管理模型”问世,配套研发的肝经监测手环,使中医诊断迈向数字化。2023年,该方案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落地,并纳入国家基层医疗指南,造福上百万农村抑郁患者。

如今,王庆国不仅是中医“肝郁病证”研究的权威人物,更被誉为将情志疾病从“边缘课题”带入中医主流研究体系的开拓者。辽河油田的病房夜班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讲堂与实验室,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坚守一线,案头有文稿,诊桌有方笺,既重基础理论,又不舍临床实证,主张“古法不泥古,新技不离经”。

即便年逾古稀,王庆国仍坚持亲自接诊、带教与课题指导。学生们常说,王教授就像一座灯塔,用实践照亮理论之路,用温度唤醒医学人心。

不靠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3件事救了无数抑郁患者 - 天天要闻

在近五十年的医学生涯中,王庆国反复强调:情志性疾病并不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无论是焦虑、抑郁,还是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失眠,其病根常常藏于脏腑之间,发于气血不调,成于经络壅滞。他常说:“情志为标,脏腑为本;调情绪不能只安神,而要重在调肝疏气、健脾养心、和胃安魂。否则,就是割草不除根。”

在一场“情志病中西医整合治疗论坛”上,一位中年母亲在提问时语带哽咽:“王教授,我儿子大学期间得了重度抑郁,三年来断断续续吃药,控制得不好,人整天像空壳一样,生活全乱了。我们也试了心理咨询,可始终没有实质好转。您能不能讲讲,中医到底怎么调这种‘心病’?”

王庆国沉吟片刻,语气平静而坚定地说道:“情绪,是气的形影。调郁,不是压抑、不是强撑,而是疏其结、理其气、安其中。其实很多人以为只要少生气、少想事、按时吃药,就能不郁。可我告诉你,真正的调郁,远不止此。我常和病人说,除了情绪管理,还有三件‘看似不起眼、实则决定性’的小事必须做到,只要持之以恒,气机自然调畅,脏腑归位,情绪问题也会随之消融!”

不靠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3件事救了无数抑郁患者 - 天天要闻

第一件小事:顺应节气作息,调整生活节律

中医讲“天人相应”,人的气机节律与自然节气密切相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之道,也应是人体之道。抑郁、焦虑等病常与“气不顺、气郁结”相关,而这种内在气机的失调,往往始于日常作息的紊乱。

中医强调“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尤其是在春秋之交、节气转换时,保持规律的作息与起居,不熬夜、不贪睡,可以有效稳定内分泌神经系统节律。特别是清晨的阳气初升,是养肝舒郁的好时机,晨起稍作拉伸、呼吸、步行,有助于“肝气升发”,使心情变得舒畅。

对于情志病患者而言,建立“节气-作息同步”的生活模式,是帮助气机回归正轨、减少病情反复的重要基础。

不靠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3件事救了无数抑郁患者 - 天天要闻

第二件小事:调养饮食,温养肝脾

情绪与饮食关系密切,很多抑郁、焦虑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苔厚腻等脾胃症状。这是因为“肝郁克脾”,情绪不畅直接影响消化吸收,久之脾虚不运,反过来又加重情绪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调郁讲求“疏肝健脾、调中和胃”。在饮食方面,宜少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避免饮酒、浓茶与过度刺激性饮品。可以适当食用有助于疏肝理气、调畅情绪的食材,如玫瑰花茶百合粥、山楂饮、莲子羹等。

此外,饮食应遵循“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的原则,稳定的饮食节律对情绪稳定同样有益。情志病并非单靠补药、汤剂就能调好,一碗温粥、一顿规律的晚餐,往往是调气理脏的第一步。

不靠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3件事救了无数抑郁患者 - 天天要闻

第三件小事:每日静养,调息养神

现代生活节奏快,信息纷扰不断,许多人的神经系统长期处于过度激活状态,正所谓“心神不安、魂魄不宁”。中医认为,肝藏魂、心主神、肺魄清,调郁不只是疏气,更要让心神有所归处。

每日固定时间进行“静养”,不需冥想深奥,也不必修习高深技法,只需保持呼吸绵长、身体松弛、意念平和。可以是太极、八段锦、慢走,也可以是闭目静坐、轻声诵经,甚至只是静静喝一杯热茶。这种“身静则气顺、气顺则心和”的状态,是中医调郁的关键路径。

特别是睡前一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干扰源,有助于HPA轴功能稳定、睡眠质量提升,从而缓解因睡眠障碍引发的焦虑与抑郁。

不靠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3件事救了无数抑郁患者 - 天天要闻

三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顺节气调作息、调饮食养肝脾、每日静养调神气,实则构成了中医调郁的日常根基。抑郁与焦虑不只是情绪的崩塌,更是全身系统的微妙失衡。调郁不是压制情绪,而是为身体“通气理气、扶正固本”,让心神有所安、脏腑有所归。

这不是玄学,也不是神秘的“能量疗法”,而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医前贤实践出的生活医学。若能长期坚持,“郁”自解,神自安,药效也更易见效。

资料来源:

[1]张馨儿,陈思琪,黄美霞,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王庆国治疗脾胃肝胆病的组方用药规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4,46(05):773-779.

[2]肖春燕,张进军,谢君君,等.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膏方防治疾病经验[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3(06):30-32.

[3]李艳,赵进东,张国梁,等.郁证的理论溯源及国医大师王庆国治郁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1):5284-5289.

(《不靠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3件事救了无数抑郁患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每天吃1个和很少吃鸡蛋,到底谁更健康?这个差别没想到 - 天天要闻

每天吃1个和很少吃鸡蛋,到底谁更健康?这个差别没想到

关于鸡蛋的争议着实不少。爱吃鸡蛋的人每天都会吃一两个,但有人说鸡蛋黄胆固醇含量高,吃多了会导致高胆固醇、高血脂,还有人说鸡蛋吃多了会得胆结石等等。那么,鸡蛋会不会升高胆固醇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怎么吃最健康? 鸡蛋吃多了会导致高胆固醇、高血脂吗?先说结论:正常健康人不用过于担心鸡蛋吃多了会导致高胆固醇。...
失眠警报:心悸焦虑到效率下滑的幕后真相 - 天天要闻

失眠警报:心悸焦虑到效率下滑的幕后真相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失眠已经不再是“偶尔几夜睡不好”的小插曲,而是越来越多人的常态。长期睡眠不足不仅让人第二天疲惫不堪,还会带来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连锁反应:心悸、出汗、手脚冰冷或发麻,情绪容易烦躁、焦虑,甚至沮丧;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和学
体重从133减到98,发现一个掉秤更快的方法:早晚餐倒置 - 天天要闻

体重从133减到98,发现一个掉秤更快的方法:早晚餐倒置

上周一位客户发来消息:“以前每天下午饿,下班回家总想狠狠吃一顿,结果第二天早上一称数字又涨了。现在按你说的把早晚餐倒过来吃,整个人反而轻松了。”她没提具体减了多少,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爽快劲儿。这让我想起自己常说的那句话:“体重管理其实一点
体重下百,发现一个掉秤更快的方法:晚上吃2根香蕉 - 天天要闻

体重下百,发现一个掉秤更快的方法:晚上吃2根香蕉

上周一位客户李姐找到我,说最近每天晚餐后总觉得身体沉甸甸的,早上起床也没精神。她试过不吃主食,但半夜饿得睡不着,第二天反而更想吃高油食物。我让她把晚餐的主食换成两根香蕉,搭配一小把坚果。三天后她告诉我,晚上不再有撑撑的感觉,白天反而更有活力
你瘦不下来的原因之一:不吃晚餐 - 天天要闻

你瘦不下来的原因之一:不吃晚餐

上周有位客户给我发消息:"老师,我连续一个月没吃晚饭,体重怎么反而涨了?"她叫王姐,43岁,每天下午五点后只喝水,但白天会不自觉地多吃两片吐司、多夹两筷子红烧肉。我让她把晚餐的凉拌黄瓜换成半碗米饭配清蒸鱼,三天后她告诉我:"半夜也没再翻冰箱
仁心护佑暖人心,百人共赴健康约 - 天天要闻

仁心护佑暖人心,百人共赴健康约

——简阳市禾丰中心卫生院5·12护士节义诊活动圆满落幕!5月9日上午8:00,简阳市禾丰中心卫生院门诊外广场热闹非凡,一场以"仁心护佑健康路,天使情暖义诊行"为主题的大型公益义诊活动在此暖心开启!
主食吃太少易患糖尿病,还会引发这些健康问题! - 天天要闻

主食吃太少易患糖尿病,还会引发这些健康问题!

关于主食,经常存在一些误区,“多吃点肉没关系,只要不吃主食就不会长胖”,还有人将碳水化合物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不吃或少吃主食能减轻代谢负担、防范糖尿病等健康问题,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睡觉老打鼾怎么办?这些方法简单又实用 - 天天要闻

睡觉老打鼾怎么办?这些方法简单又实用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被打鼾问题困扰。除了影响睡眠质量,打鼾还可能诱发高血压、心脏缺血缺氧等多种疾病,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猝死。肥胖是打鼾的常见诱因,因此,减重是减轻打鼾症状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方法,也能帮助改善打鼾情况。01看似寻常的
因迷信偏方 29岁男子误吞鱼刺后不幸身亡 - 天天要闻

因迷信偏方 29岁男子误吞鱼刺后不幸身亡

近日,一则令人扼腕叹息的新闻刷爆了网络:29岁的王先生在就餐时不慎被鱼刺卡住。这本是一件可以通过及时就医轻易解决的小事,却因王先生选择了错误的处理方式——喝醋、吞米饭等土方法,最终导致鱼刺刺穿食管和胸主动脉,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王先生的悲剧并非个例。近年来,因误吞鱼刺而引发的悲剧频发,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