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金喆 每经编辑:陈俊杰
“第四班透析,无论患者年龄大小,都不易。”一位三甲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医生凌晨在社交平台发了一张照片,每张病床上都躺着一位正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终末端肾病患者来说,血液净化是他们的“日常”,其中,有85%的患者选择血液透析——每周去医院2至3次、每次4小时。碎片化的治疗行程让他们很难正常工作,而欧美很多国家占主流的腹膜透析,却在中国“推不动”。
万益特中国区总裁王高芳听过和见过太多患者的故事,她非常希望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近日,王高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治疗可及性与患者认知不足的现状,某种程度上都制约了腹膜透析的渗透。
万益特中国区总裁王高芳受 访者供图
患者对居家透析的认知和接受度相对较低
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中,女主角凌敏就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她把这种每周三次、每次4个小时的血液透析称作“无限大乐透”生活。对罹患终末期肾病的患者,目前临床治疗只有三种解决方案: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但因为肾移植要求高、费用也高,透析是主要治疗方式。
与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相对简单,对治疗场地及硬件设备依赖性小,患者可以居家透析。而且,现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可以让患者在夜间睡觉时透析。
“我觉得腹膜透析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患者更从容地回归社会。”王高芳近日接受采访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血液透析需要一周跑2~3次医院,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轨迹可能都会有所变化,没办法工作或者远距离出行。腹膜透析不用频繁每周去医院,完成一次半小时腹透后可以做自己的事,如果是夜间用自动腹膜透析设备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白天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童俊容教授分享,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知晓率只有12.5%,大多数患者不可避免地进入终末期肾病而必须接受透析治疗。
但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患者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比例大约为1:7。王高芳表示,中国现存透析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约为100万人,可及性和普及率仍有提升空间。在透析方式上,欧美国家的居家透析比例较高,而中国以医院和透析中心的血液透析为主,患者对居家透析的认知和接受度相对较低。
正思考如何能让更多患者用得上、更方便地接受腹膜透析治疗
一直以来,现任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都在为改善我国尿毒症患者预后,全力推广腹透技术、积累中国经验、摸索中国模式。2020年9月18日,余学清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建立全球首个“智慧腹膜透析中心”,希望应用5g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居家透析的情况下,加强对腹透诊疗过程的规范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但是,由于腹膜透析对患者个人素质、居家卫生条件要求高,一旦操作不规范,继发感染等风险会大大增加,患者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此外,由于相关医保政策将腹膜透析液认定为药品,患者治疗过程中药品费用占比过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腹透的推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自动腹透机的平均价格在5万元左右,而耗材的费用每月3000多元,这对于不少患者来说有着经济上的压力。现在全国共有15万名左右的腹透病人,使用自动化腹膜透析机的比例仅占腹透病人中2%。其原因主要是硬件费用的问题,因为在国内这项治疗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医保覆盖。
王高芳也说,基层医疗机构的透析能力尚待提升,城乡之间的透析资源分布仍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偏远地区的患者每周甚至都要去外地的血透中心,有时家人还需要在医院附近租房子,往返、陪护,要耗费家庭巨大的精力和成本。腹膜透析可以在家里进行,减少了舟车劳顿。
“如果使用自动腹透机,患者可以在夜间边睡觉边透析,白天正常工作,智能化、远程监测和设备的发展为提升透析质量提供了新的可能。”王高芳也提到,万益特广州工厂是万益特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工厂,是万益特全球最大的腹膜透析液生产基地。作为国内外腹膜透析液生产的行业龙头,中国患者目前能用到的大部分万益特腹透产品已实现中国本土制造,进一步提升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对于患者考虑的经济成本,王高芳表示,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测算,腹膜透析的医疗成本更低,可以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压力。万益特也会积极响应国家医保相关政策,在确保持续提供高质量产品前提下,以合理的价格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