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脏外科手术后做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最佳时机,目前并不明确。
近日,JACC子刊发表的一项美国全国性回顾性队列研究提示,对于已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冠脉搭桥、瓣膜修复/置换手术)的患者,若可行,应选择延迟行择期非心脏手术,最好是在心脏手术后100天后再做,这样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该研究还显示,如心脏外科手术后100天内行紧急非心脏手术,主要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也明显增加,其中低风险急诊非心脏手术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与高风险手术相当。

该研究从美国全国再入院数据库中纳入于2016~2020年接受择期冠脉搭桥、瓣膜修复/置换手术或同期行这两种手术的1 335 175例成年患者,其中1.5%后续再入院行非心脏手术,中位时间间隔为90天,最短52天,最长154天。
分析显示,随着心脏手术后行非心脏手术的时间延迟,主要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逐渐下降,在术后100天时出现拐点,此后开始缓慢增加(下图)。

心脏手术后不同非心脏手术时机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
基于这个阈值,在心脏手术后100天内施行的非心脏手术(占47.9%),被认为是早期手术,而在心脏手术100天后施行的非心脏手术被归类为晚期手术。
在13 009例择期非心脏手术中,53.5%为晚期手术;在7244例急诊非心脏手术中,40%为晚期手术。早期手术和晚期手术中分别有53.4%和42.8%为高风险手术。
在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所有患者中,29.7%发生主要不良事件,包括住院死亡(1.5%)、急性心脏事件(6.9%)、脑血管事件(2.3%)、急性肾损伤(10.8%)、围术期出血(1.1%)以及呼吸系统并发症(9.1%)、血栓栓塞事件(1.8%)、胃肠道并发症(8.2%)和感染并发症(10.8%)。
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接受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相比,接受晚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主要不良事件(OR=0.69)、院内死亡(OR=0.66)、急性心脏事件(OR=0.70)、脑血管事件(OR=0.66)、血栓栓塞(OR=0.56)、呼吸系统并发症(OR=0.69)、胃肠道并发症(OR=0.71)以及感染并发症(OR=0.65)发生风险均显著降低。
除多瓣膜手术外,上述关联在其他所有心脏手术亚组中持续存在,无论随后的非心脏手术是择期手术还是急诊手术。
为了降低手术紧急程度混淆结果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在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中进行了额外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中,主要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在心脏术后100天也出现了类似的拐点。
多因素分析显示,晚期择期非心脏手术与主要不良事件(OR=0.79)、脑血管事件(OR=0.53)、呼吸系统并发症(OR=0.78)、急性肾损伤(OR=0.80)、非择期再入院(OR=0.79)风险降低显著相关。
在择期和急诊非心脏手术中,无论低风险手术还是高风险手术,如在心脏手术100天后施行,均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事件风险。
而在一般人群中传统上被归类为低风险的急诊非心脏手术,如在心脏手术后早期(100天内)施行,主要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也与高风险手术相当,说明主要是手术紧急程度而非手术类型驱动主要不良事件风险。
作者指出,尽管虽然许多非心脏手术因病情紧急而不能延迟,但更清楚地了解延迟非心脏手术带来的风险效益比,可能会降低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风险。考虑到大量的患者需要心脏介入治疗,未来需要明确哪些患者可从延迟非心脏手术中获益最大。
来源:Evaluation of the Timing to Noncardiac Surgery following Cardiac Operations: A National Analysis. JACC Adv, 2025, 4(4): 101668.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刊所有文章全部免费阅读和下载!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