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名家:诸多“烦躁”,该如何辨治

2025年01月03日14:13:04 健康 1891

经方名家:诸多“烦躁”,该如何辨治?

经方名家:诸多“烦躁”,该如何辨治 - 天天要闻

导读:《伤寒论》中出现“烦躁”15次,“烦”38次,“燥”7次。烦躁多为热证,烦为热之轻,躁为热之甚,无论是表证里证或半表半里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见烦躁,本期为大家盘点《伤寒论》中对烦躁的论述及证治。

一、病因

1、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116)

2、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391)

3、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4、份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阴故也。(269)

5、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48)

6、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110)

7、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282)

二、表热

1、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2、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三、里热

1、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76)

2、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3、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愈。(103)

四、里实

1、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2、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

3、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

4、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251)

5、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

五、半表半里

份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96)

六、表里俱实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8)

七、寒饮证

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2、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74)

3、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5)

八、阳虚证

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干姜附子汤主之。(61)

2、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3、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4、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九、伤津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71)

2、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29)

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4、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

5、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服者,猪苓汤主之。(319)

十、辨死证

1、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289)

2、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

3、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

4、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眠者,死。(300)

5、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343)

6、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

陈雁黎教授按

烦躁,是指心中烦躁不安,手足躁扰不宁的症状。烦多为自觉证属阳,躁多为他觉症属阴。总之,烦躁多为热证,烦为热之轻,躁为热之甚。临床二者多为互见,故常烦和躁并称。究其病因,表、里、寒、热、虚、实均有。

表热,服桂枝汤后邪未尽,表欲解时,正邪交争则烦,若脉浮数,应更服桂枝汤及刺风池、风府,使热邪从汗而解。

里热,若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为无形之热,治以栀子豉汤,清里热止烦躁。若呕不止,郁郁微烦者,治以大柴胡汤,使热邪下泻而烦自解。

里实,若欲吐不能吐,欲解无大便,心烦者,与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若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为阳明腑实的烦躁,可苦寒攻下,用大承气汤。

表寒内热,表里俱实,证见脉浮紧,身疼痛,不汗而烦躁治以大青龙汤,散风寒清里热。

邪在半表半里,心烦喜呕或胸中烦,故用小柴胡汤和解祛邪。

寒邪壅塞胸中,胸阳被寒邪所遏则烦,治以五苓散,温阳利水。

阳气不足亦可致烦,若脉沉微的烦躁,为阳气虚而阴寒盛,治以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若阳虚津液不足而烦躁者,治以茯苓四逆汤,回阳救阳。若气血不足兼里虚的心悸心烦,治以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若脾胃虚寒,水气上冲,烦躁欲死者,治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去饮降逆。

大病伤津之后,可致烦躁。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饮之,胃气和则愈。若阳气损伤,咽中干,烦躁吐逆者,治以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血虚热盛,心中烦,不得安卧入眠,治以黄连阿胶汤,补血泻火。若水郁化热,灼津而渴,心烦不得眠,治以猪苓汤,利尿泻热。

预后,若烦躁复见手足逆冷,下利,呕吐,脉微沉细或脉不至者,此为阳气已绝,多为死证。若证虽有烦,欲去衣被而不逆冷,为阳气恢复,仍可治疗。


提示: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打破抑郁的枷锁,祈愿世间清平,愿每颗心都被温柔照亮 - 天天要闻

打破抑郁的枷锁,祈愿世间清平,愿每颗心都被温柔照亮

当"网抑云"成为深夜朋友圈的接头暗号,当"我emo了"取代具体情绪表达,这届年轻人用戏谑解构着精神困境。可当调侃成为情绪的遮羞布,我们是否正在错失与真实自我对话的契机?那些未被言说的沉重,或许正悄然改写着大脑的沟回。某个慵懒的周末,你精心布
无意中发现比节食还掉秤的方法:5天轻断食,瘦12斤 - 天天要闻

无意中发现比节食还掉秤的方法:5天轻断食,瘦12斤

上个月遇到一位客户,40岁的林姐,平时工作忙得顾不上做饭,经常靠外卖应付。她试过节食,但每次饿到晚上睡不着,第二天反而更馋高油高盐的食物。后来我建议她尝试调整饮食节奏——5天轻断食,不用挨饿,也不用顿顿水煮菜。
21天掉了10斤,从146到136斤,严重被低估的4件小事 - 天天要闻

21天掉了10斤,从146到136斤,严重被低估的4件小事

上周张姐来咨询时,手上还捏着半块没吃完的饼干。她说试过节食、跳操、甚至买过代餐粉,但体重像卡在某个数字不动。我让她先回答一个问题:“你吃早饭时嚼了多少下?”她愣住了。于是我给她分享了四个简单到容易被忽略的生活习惯调整,让她先坚持21天。
替米沙坦与厄贝沙坦,两者有区别,不建议混用 - 天天要闻

替米沙坦与厄贝沙坦,两者有区别,不建议混用

有位老年朋友问华子,他一直在服用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但最近常去的药店断货了,店员推荐他用厄贝沙坦替代,说是两者差不多,是否可以混用呢? 华子告诉他,不建议两者混用。虽然替米沙坦与厄贝沙坦都....
今年小满是凶日,5月21日小满,提醒中老年人:牢记这4大禁忌 - 天天要闻

今年小满是凶日,5月21日小满,提醒中老年人:牢记这4大禁忌

您发现了吗?今年立夏后的天气像坐过山车——清晨薄雾未散,午间骄阳似火,傍晚又飘起细雨。这种忽冷忽热、湿气弥漫的初夏,正是身体最"遭罪"的时候。而即将到来的5月21日小满节气,更像一扇隐形的健康门:推得对,安然度夏;推得错,可能给中老年朋友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