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寒冷的秋日清晨,某市人民医院肝病科的诊室里,王医生正在接诊一位特殊的病人。这位病人名叫李建国,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身着略显破旧的工装,满是岁月沧桑的脸上带着几分焦虑。
李建国手里攥着两张纸,一张是他从社区医院拿来的检查报告,另一张是他视若珍宝的退伍军人优待证。他那浓重的乡音引起了王医生的注意,交谈中得知二人竟是同乡,这让整个问诊过程显得格外亲切。
当王医生接过检查报告时,他的心不禁一沉。报告显示,李建国的甲胎蛋白指标已经达到490,这个数值意味着他已经处于肝癌中晚期。老人最关心的却是军人优待证能节省多少医疗费用,以及是否一定要住院治疗。
原来,李建国曾在空军某后勤部队服役。退伍后,他回到农村务农,后来为了生计开始在外打工。就在上个月工地赶工期时,他的右肩突然疼痛难忍。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的扭伤,贴了几贴膏药,可疼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越发严重。后来连肝部也开始疼痛,伴随着头晕恶心的症状,这才不得不去做了检查。
"李大哥,这个病真的不能拖。"王医生语重心长地说。然而李建国只是低声说了句"我再考虑考虑",就匆匆离开了诊室。
中午时分,王医生在医院门口看到了令人心酸的一幕。李建国蹲在角落里,正在啃着一个冷硬的花卷。看到王医生走近,老人终于道出了实情:他的儿子四年前患上尿毒症,每天都要做血透。前不久又因并发症住院,花去了五千多元。而他在工地的工资还没拿到手,此时身上已经所剩无几。
"我这把年纪了,本想着多挣点钱给儿子治病,没想到自己也倒下了。"李建国说着,老泪纵横。王医生一边安慰他,一边承诺会帮他申请医疗补助,同时发动同乡募捐。很快,爱心援助的消息传来,让这位倔强的老兵看到了希望。
第二天,当工地负责人得知李建国的情况后,立即安排提前发放了他的工资。拿到钱的那一刻,这位坚强的老兵终于决定接受治疗。"我的儿子还需要我,我不能倒下。"他握着王医生的手说。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一位普通的医生和一群素不相识的好心人,用他们的善举温暖了一个远离家乡的退伍老兵,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的真情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