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一瓶可乐,早死的风险居然会增加14%?过量摄入能让人上瘾的糖,危害居然堪比吸烟,食物中无处不在的糖分到底是怎么伤害你的?
2019年3月,美国心血管医学期刊《circulation》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在对1.2万美国人进行了长达30年的调查,结果发现一个人喝的含糖饮料越多,早死的风险就越大。
所谓的含糖饮料指的是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然而市面上大部分的果汁和饮料都超过了这个数值,尤其是可乐等碳酸饮料的含糖量达到了10.6%,如果每天都喝可乐,其危害不可估量。
美国有一位名叫乔治的男子就曾经做过一项测试,他挑战连续30天每天喝10罐可乐来观察身体的变化。
乔治本是一位健身达人,体重大概150斤,体脂率只有9%,比最近国足要求的10%还要低。然而,在实验过去2天后,他的血糖含量就开始上升。
一周后,乔治开始感到碳酸饮料在腐蚀自己的口腔,他的牙齿变得酸痛敏感,咀嚼食物时不像以前那样自然,心情也开始变差,时常感到心烦气闷。
半个月后,乔治的体重上涨了11斤,体脂率已经从原来的9%升高到了12%,而且他的气色看上去也很差。
一个月后,乔治看着自己肚子上长出来的小肚腩若有所思,此时他的体重已经增加了20斤,体脂率从原本的运动员水平增加到了16%,甚至比一般男性的平均体脂率还要略高一点,并且有了高血压的倾向。
当然,大部分普通人并不会像乔治这样过量地喝可乐,以及摄入糖分,不过只要你非常喜欢吃糖,那么它就有可能对你的身体产生显著影响。
虽然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糖类食材,并且将其用于含糖食物的制作,但是直到最近200年,含糖食品才真正开始工业化和大量出现。
在上个世纪初,美国的可口可乐、玛氏、好时等含糖食品企业出现,让美国人开始爱上了吃糖。
今天,中国的冠心病人数也有了显著提高,与美国一起成为了冠心病高发国家。而与我们不同的是,日本的心脏病发病率却只有中国的1/75。
这很有可能就跟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中美两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充足的土地和含糖作物让我们有了更多摄取糖分的途径。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并不多,水果和糖分属于稀缺资源。所以日本人很少暴饮暴食,加上平时有把海鲜当作主食的习惯,摄取的糖分相对较少。
实际上,除了增加冠心病的概率外,过量摄入糖分,还会导致残留的糖在口腔中与细菌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从而腐蚀牙釉质,对牙齿造成伤害。
而且,因为糖分产生的甜味会刺激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这种容易获取快乐的奖赏机制会让我们上瘾。
可以说,过量摄入糖分和抽烟的危害差不多。为此,世卫组织就曾经提议,让各国政府加大对含糖饮料和零食等相关产品增收含糖税,以应对多发的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并且,他们还规定成年人和儿童每天摄入的糖分应该控制在总能量的10%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