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慢病治疗周期长,复检频率高,慢病管理关系病患生活质量,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委员会(下称“广东省民进”)提出建议,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实行“医药共管”,保障基层医疗机构慢病用药品种和数量,提高基层慢性病就诊率和上下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率。
2021年初发布的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统计显示,广东省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为31.5%;城市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达20.0%。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下称“规划”)要求,到2025年,力争全省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
广东省农工党提交的《关于建立“医药共管”分级诊疗模式,解决慢病群众急难愁盼的提案》指出,在当前分级诊疗模式下,基层慢性病首诊作用发挥有限,社区医疗机构药品配置不足,部分医院之间医疗信息系统未联通,不利于吸引患者分流到基层。
发挥基层医疗机构首诊作用
改善医疗资源供需错配
前述提案指出,在日常慢性病就诊中,大量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病患者涌向大医院,造成急难重症患者“一号难求”,而就近的社区医疗机构却鲜少有人问津。
2022年5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事务中心发布的《2021年广东省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情况简报》披露了一组数据:2021年全省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70.2%,其中医院为74.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使用率为36.6%。与上年相比,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医院提高了3.2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降了2.7个百分点。
2021年,民进广州市委会课题组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参与撰写了《广州蓝皮书:2022年中国广州社会发展分析与展望》。
上述蓝皮书建议,建立以医联体为依托的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病专科联盟。对于慢病病患,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临床初步诊断,再由二级及以上医院接诊初诊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后,往下级医疗机构转诊确诊且病情稳定患者,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定期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评估。
规划要求,广东省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
广东省民进表示,为提高基层慢性病就诊率,可将慢病分级诊疗纳入医联体的目标绩效考核,包括慢病患者签约率、基层就诊率、双向转诊率等。“重点考核医保基金医联体内支出率、基层支出率、医保自负率等指标,并与财政补助基金、薪酬总量拨付挂钩。”提案称。
加快各级医疗机构药物衔接与调剂
提高慢性病分级诊疗信息化水平
各级医疗机构对基本用药的品规数都有具体数目要求。按照《广东省医疗机构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管理指南》规定,三级综合医院不超过1500种,三级专科医院不超过1200种,二级综合医院不超过1000种,二级专科医院不超过800种,其他医疗机构不超过600种。
缺少慢病专科用药,是慢病群众难以在就近就医的重要原因之一。“社区医疗机构基本用药品种少,无法与上级医院药品目录衔接,不利于吸引患者分流到基层。”广东省民进建议,由省卫健委牵头,修订完善药品配备方案,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品种和数量倾斜。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慢病专科用药与上级医院衔接,每月定期报告药品短缺情况,方便及早解决药品短缺问题。
利用医疗系统信息化提高医疗效率是大势所趋。2022年8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任务》,指出要推进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推进全省二级及以上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广东省民进在提案中还建议,建设起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享的分级诊疗信息平台,由平台整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双向转诊、签约服务等功能,为慢性病分级诊疗提供信息化保障,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就医体验。
采写:实习生刘禹 南都记者 黄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