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是相对成熟的手术,据统计成功率在95%以上,虽然患者都希望100%,但还是有少数患者手术后出现了假体松动,脱位或者感染,手术后的头两年出现的松动,也不排除感染的可能,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有以下3个因素:
患者的因素
有4类人风险较高。
50岁以下的男性患者失败率较高,这类患者大多不是老年人的退行性骨关节炎,而是外伤或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继发的骨关节炎,很多人日常活动量较大,手术后恢复了运动或者繁重的体力劳动,容易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根据一项统计,50岁以下男性在置换后的18年内,假体存活率为80-85%,也就是15-20%出现了松动。
55岁以下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女性患者是另一个高风险人群,15年内失败率为25%。患者骨骼的生物活性改变和手术时出血量可能是假体松动的原因。虽然具体原因还不清楚,类风湿关节炎相对较复杂。
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容易引起感染,深部感染发生在大约0.5-2%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占了二次手术(翻修)的大约 7.5% ,感染多见于炎症性关节炎。例如银屑病关节炎,服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高危手术患者、以及营养不良和体质衰弱的患者。
术后康复不当的患者容易引起脱位,脱位是指人工股骨头脱出了关节窝,手术后头几个月风险最大,这个时候假体还没有长牢,有些患者在动作上不注意,跷二郎腿,高抬腿,睡觉姿势不正确,蹲便,不慎跌倒,都可能造成脱位,年龄超过70岁,体质虚弱,多种合并症,韧带松弛的女性患者脱位风险最高,脱位后一般先进行手法复位,或者麻醉缓解肌肉痉挛进行复位,还不行的话就要进行二次手术。
假体的因素
首先是假体的设计,包括股骨头和股骨柄的设计,它们之间的比例决定了外展时的活动角度。还有一个偏心距设计,对重建下肢长度和外展肌力臂非常重要,偏心距过大会导致软组织张力高引起疼痛和大转子滑囊炎,偏心距小又会影响步态,行走易疲劳。加速内衬磨损。还有一个问题是骨水泥的使用,虽然现在有些观点认为骨水泥可能带来松动,但对于65岁以上,骨量差,骨质疏松,有骨缺陷的患者,还是建议使用骨水泥固定。年轻患者可以考虑不用骨水泥。
医生的因素
目前人工髋关节的假体有多种,手术方案也是因人而异,选择医生其实比选择假体更加重要,手术中安装的位置,方向,角度,都会影响到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和存活率。医生的经验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一种量身定做的手术,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最恰当的手术方案,例如年轻的患者按理说更适合全陶瓷关节,它的使用寿命最长,但如果是重体力劳动者,身体发生劳损和碰撞的可能性大,就要考虑陶瓷关节的特性,虽然破碎的案例很少,但陶瓷毕竟没有金属坚固。
总而言之,做过越多台置换手术的医生,脱位松动率和并发症的可能性越低,患者伤口小,出血少,恢复快,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也越长,手术成功率高。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