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本草驿站】专栏,逢周六推送!栏目文章均由医院药学部中药师撰写。内容包括:岭南本草故事、常用本草功效介绍、本草药膳、中药及中成药的日常使用等,实用、精彩!敬请关注!
带您认识不一样的“除湿圣药”
图文/药学部 华成坤主管药师
引言:最近南方雨水不断,人也容易受湿气侵袭而产生各种不适,如头晕、呕吐、泄泻等,这些病症中医都有较多的方法处理,如使用芳香化湿的广藿香、佩兰等,燥湿散寒的苍术、草果等。今天要分享的不是以上大家耳熟能详的化湿、燥湿药,而是好像平时都不怎么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但却又是中医临床中必不可少且享有“除湿圣药”之称的——泽泻。
关于“泽泻”这个名称,《本草纲目》有这样的说法:“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对泽泻有“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的认识,这也是此后的中医应用泽泻治病疗疾的基石。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宗师张元素对泽泻推崇备至,他在《医学启源》中说:泽泻“除湿之圣药也,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入肾经一也;去旧水、养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肿疮四也。”张元素称泽泻为“除湿圣药”,其重要性当在同有利水渗湿之功的茯苓、猪苓之上,最为人所称道的是泽泻“去旧水、养新水”之功,《药性赋》也称赞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通俗来讲,就是能有选择地除去病理之水,而养生理之水。
泽泻如此受医家重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泽泻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中药?请看:
泽泻来源于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或泽泻,生长于水泽之地,在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其块茎,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和粗皮即是泽泻药材(图1)。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泽泻“除湿”的功力。泽泻药材经过浸润,切成厚片,干燥即得到可供临床使用的泽泻饮片(图2)。泽泻药性甘、淡,寒。归肾、膀胱经。能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等。一般用量在6~10g之间。

图1 泽泻药材

图2 泽泻饮片
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给出了应用泽泻的示范,如五苓散,组成有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等,此方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外疏内利,表里两解;其中利水药泽泻、猪苓与茯苓用量加起来共66铢,是整个方剂量96铢的近7成之多,因此,此方还是化气利水为主,解表为辅;这里泽泻的用量最大,有30铢,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也是《神农本草经》所说的“主风寒湿痹……消水”的最好注脚。
张仲景的另一经典《金匮要略》,还记载了一个容易忽视却重要的方剂——泽泻汤。此方组成仅有两味:泽泻和白术;仲景对此方的应用虽然只提了十个字“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但一个“苦”字,说明了病情之重,同时也点明了此方的效用,只要是饮盛上泛,蒙闭清窍所致的眩晕都有良效;例如美尼尔氏综合征、颈椎病、高血压等等疾病,如见有水饮上泛之证,都可酌情使用泽泻汤。刘渡舟用泽泻汤治疗重症眩晕,有人用泽泻汤治疗脑肿瘤术后积水,都能取效。

图3 泽泻汤组成
从以上可以看出,泽泻对于水湿病虽然功效了得,但却鲜有市民对它有较多了解,“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正是泽泻的药物性格。研究还发现泽泻有化浊降脂的功能,可配伍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冠心病等与中医“痰湿瘀浊”相关的疾病,在当今“三高”情况不断增多的现实下,相信可以造福更多的患者。
温馨提示:以上提到的相关方剂,不涉及用药建议,应在中医师的辨证下使用。
作者简介

姓名:华成坤
科室:药学部
职称:主管药师
地址:广州市机场路16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刘庆钧
复核:郑小英、杨艳
责编:钟天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