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关于性,并不是每对夫妻,都适合“高频”的生活

2023年05月02日07:08:05 心理 1749

心理学:关于性,并不是每对夫妻,都适合“高频”的生活 - 天天要闻

在《女性健康》杂志中,提到过一个“爱的频率公式”。

计算方式是:

爱的频率=年龄的十位数x9。

比如:

一个人20岁,利用公式计算就是:2x9=18。

也就是说,在不影响正常生活,正在工作的情况相爱,他可以在10天之内,拥有8次爱的机会。

一个人40岁,公式计算为:4x9=36。

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他可以在30天之内,拥有6次。

这个计算公式,还是比较严谨科学的。

有数据研究表明:

男人的欲望,在20岁左右达到巅峰;到了30岁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心理学:关于性,并不是每对夫妻,都适合“高频”的生活 - 天天要闻

在网上看到一组调查数据:

成年人理想与实际的“性”生活频次。

其中,有63.92%的人希望每周能有2-3次亲密生活;

但实际上的水平,只有27.31%的人达成。

有句话怎么说?

“肚子饿的时候,感觉自己能吃下一头牛;但当你真正吃的时候发现,吃一斤肉你就已经饱了”。

不仅如此,男性和女性的内心需要,也是不同的。

心理学:关于性,并不是每对夫妻,都适合“高频”的生活 - 天天要闻

有超过8成的男生认为,每周理想的亲密关系,应该最少2次。

而只有67.85%的女生,跟男生的期待值保持同步。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任何年龄段,男性的欲望都要高于女性。

关于性,有没有严格的频次标准?

答案是:没有。

心理学:关于性,并不是每对夫妻,都适合“高频”的生活 - 天天要闻

1、影响“性”指数的因素,有哪些?

客观因素:

上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排在前几位的是:

工作压力,工作时长,工作收入。

为什么说,性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当一个人工作压力很大的时候,那么他就处于紧绷着的状态;

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他都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

一个人的精力和欲望都是有限的,当他的大多数精力都被工作占据,也就失去了别的兴趣爱好。

工作时间与收入,同样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情和对幸福的感知度。

工作时间越短,收入越高的人,情绪越好,获取幸福的能力越强;

反之,欲望会越来越低。

心理学:关于性,并不是每对夫妻,都适合“高频”的生活 - 天天要闻

主观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于性的欲望和需求,跟他自身的“依恋类型”有很直接的联系。

比如:

回避型依恋人格,焦虑型依恋人格,安全型依恋人格,回避焦虑依恋型人格等等。

回避型依恋人格:

“我很爱你,但很抱歉,我的潜意识里不受控制地抗拒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每当你过度靠近我时,我就想要逃离,甚至想要哭泣”。

焦虑型依恋人格:

“我会不会无法满足他的需要?如果我不能满足的话,他是否会离开我?”

患得患失,焦虑内耗,情绪波动值高。

安全型依恋人格:

“我是爱他的,也能够感受到他是爱我的;我们彼此相爱,就是最好的结果。”

自信,笃定,乐观,跟安全型依恋人格的伴侣相处,是最佳的组合,会让你拥有最佳的相爱体验。

除此之外,还跟另外一些因素有关,比如:

当下的身体与心理状态;

一个人的年龄;

一个人对伴侣的满意度与爱意;

两个人感情中是否还有足够多的激情;

对亲密生活的满意度。

……

心理学:关于性,并不是每对夫妻,都适合“高频”的生活 - 天天要闻

谷雨数据曾做过问卷调查,得出一些数据:

有超过9成的人,期待自己每周都能够拥有亲密生活;

但实际上,能够真正达成的,却不足6成。

这说明什么?

心中如何想是一方面,实际做起来又是另一件事了。

2、适合彼此的,才是最好的

关于性,有些人陷入了“误区”。

他们认为:

“只要保持高频的状态,我们的感情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稳定”。

实际上,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

1次高质量的亲密关系,远远胜过10次敷衍式,交差式的亲密生活。

就像社交:

1个高质量的朋友,远远胜过10个无效社交中的酒肉朋友。

心理学:关于性,并不是每对夫妻,都适合“高频”的生活 - 天天要闻

如何保证你们之间的“亲密生活”质量?

第一:学会赞美,欣赏

心理学上讲:赞美是经营亲密关系时,最有效,直接的手段。

学会赞美和欣赏你的伴侣,不仅能增进感情,还能让对方更加信任你。

当然,保持赞美,能够让对方获得更多的自信。

欣赏他的人格魅力,欣赏他的付出,赞美他为你们关系付出的努力。

这些,都有助于让彼此情绪放松。

第二:保持良好的沟通习惯

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想要感情一直稳定下去,都离不开沟通。

一旦缺少了沟通,感情势必会出现问题。

什么是良性的沟通?

察觉对方的情绪,探索对方的想法,了解对方的打算,能够做到共情,最终给予对方合理的建议。

通过沟通,两个人能唤醒更多的默契,能够共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性这件事上,更应该让对方明白你真实的想法。

第三:与对方一起锻炼

一起锻炼,运动,减肥或健身,不仅能够增进两个人的默契度,还能够让你们的感情进入新的阶段。

比如:监督对方运动,陪对方一起跑步,散步,爬山等等。

心理学:关于性,并不是每对夫妻,都适合“高频”的生活 - 天天要闻

话题:

亲密生活中,最适合你的频次是怎样的?

你认为,是频次重要,还是质量重要?

作者亦开怀,情感心理学创作者,你的情感心理咨询师。

关注我,每天都可以看更多两性、家庭,社交心理文章~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