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心魔——心魔的要求与指使

2022年12月08日23:06:03 心理 1854

心魔的要求与指使


人性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她是独一无二,灵活自由的,有理性,亦有感情。她会指引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并会随着人生体验而不断成长,并完成自己天赋的使命。但当一个人的内心被黑暗的力量掌控,那么人性就会被压制,最终成了一个没有真实的情感与灵魂的空壳。此时,心魔的指令会幻化成各种“应该”,他终将失去作为一个人的自由与灵活。他所做的一切并非出自于他的真心,而犹如一个提线木偶一般被操控。

因为他不曾被真正爱过,所以他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他必须依赖理想化自我的幻想而活,并最终被这个他塑造的东西所掌控。应该不仅来自于理想化的幻想,也来自于维系理想化自我的存在。此时,他就犹如吸血鬼,而各种应该之物,就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他需要不断地摄取,永无止境,才能维系虚假的自我不至于在现实面前破碎。

所以,他做任何事情都“很用力”,缺少随性与自然,不过最后他得到的并非是幸福与成长,反倒是冲突与痛苦。他也会奇怪,为何别人的追求带来的是幸福,而他的执着却带来了痛苦。也许问题就出在“强求”,毕竟别人是想要别人尊重,并不是一定被人尊重;别人是想要进步,但不是一定要成长;别人是想要被人接纳,但不是所有的人;别人是希望自己完美,而不是一定要完美;正常人的需要也是有止境的,但患者的欲念却是无止境的。就如同一位患者形容他妈妈对他的要求:考了第一名妈妈会责怪他为何不是全校第一;考了全校第一还会责怪他为何会有做错的题目;就算他成了马云,他妈妈还会问他为何不是比尔盖茨。

“应该”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各有不同,这和他理想化自我的形象密切相关。如果他所塑造的形象是圣洁的,那么他就应该没有任何人性的污点,充满爱心;如果他的人设是战无不胜的强者,那么他就绝不能认输和被伤害;如果他维系的是人见人爱的品质,那么他就应该让每个人都满意,不得罪任何一个人;如果他误以为自己是完美的化身,那么他也就无法接受自己任何的缺点与不足;如果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那么他就不能失败,不能被凡人超越,此时他的幸福就来自于碾压别人的快感,他要在所有的方面胜过别人。

当“应该”就取代了一个人的真实的情感,就算他善良,孝顺,勤奋,热情,这些也只是一种完美的表演而已。就算他表面热情,但这不是来自于他真的爱别人,只是害怕被别人嫌弃。

一位患者写到:我都不知道真实的情感在哪里,发自内心的情感好像都没了,做的事情要么是因为恐惧,要么就是给自己争光添彩。自己的内心没有爱了,我觉得一个连自己都不爱自己,讨厌自己的人,他是不会去爱别人的,也不会去爱这个世界。为什么我不能无条件地爱自己,原谅自己。我始终活得小心翼翼,我长大了啊,可以养活自己了,为什么我还是要去讨好身边的人,怕他们离开我,抛弃我,讨厌我。三十多年,我一直这样活着,我都不知道真实的自己和内心的情感在哪里了,我把真实的自己丢了,很小就丢了,我应该做个怎样的人早就取代了我本来是个怎样的人。

也许,在生活中他懂得如何关心别人,如何共情,如何察言观色。看似他懂事和明理,但从本质上来说他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毕竟他没有心,缺乏真正的情感。看似他有很多朋友,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不爱任何人,不敢让任何人了解真实的他,朋友的数量只是他维系安全感的手段。有时,为了人际的和谐,他也不敢表达任何反对意见,就算委屈自己也从不和别人发生冲突,在生活中他只有该与不该,而没有想与不想,甚至都规定了说话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表情,来回应别人,而完全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感来生活。

患者丧失了对自己的忠诚,从此从“自转”变成了“公转”。所谓自转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为了自身的利益来活;而公转就是为了别人着想,在乎别人的感受,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都重要。

强迫症.心魔——心魔的要求与指使 - 天天要闻


虽然他会把“公转”看成美德,但实际上他和一台适应良好的机器没有什么区别,他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因为真实对他意味着丑陋。此时,从人的属性上来说,他早已经不再是一个真正,真实的人了,他就如同一个木偶,一个瓷娃娃,没有生命力与活力。他努力维系他自认为应该具备的品格,他努力成为别人希望他成为的样子,他努力成为一个不被嫌弃的人,但结果他却丢了他自己。

一位患者写到:我好累。我又开启了机器人模式。我这个机器人没有心,是一个空心机器人。我吃饭、睡觉、散步。我知道该干嘛,不该干嘛,冷静得可以,理智到不行。这种理性是个障眼法,可以骗过所有人,可以瞒天过海。说谎的终极模式就是将自己一起骗了。洗脑的最佳模式就是先将自己洗脑。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做出什么反应。我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怎样的心态才能将我最好地保护起来。我甚至连每一个表情都经过思量。可是我没有心,我将心藏起来。这是一篇空心人日记,这是我多年来的生存方式,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当一个人失去了人性的自由与灵活,就算微信聊天和朋友圈这种小事情,他也总是要斟酌再三,多一句,少一句,该发还是不该发他都纠结。当应该对他的生活掌控的越来越深,甚至是应该先吃苹果,还是先吃面条;应该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是从左面走,还是右面走都会纠结。一位女性患者,在饭店捡了五毛钱,本来想收着,但又焦虑,毕竟这违反了她道德的应该,最后还是给了老板。

所谓的“好人”只不过是压抑了自己的情感,以维系好人的假象,这样既骗了别人,也骗了他自己。在这个人畜无害的形象背后,实际上压抑了太多对他人及这个世界的愤怒与不满。但他不敢表现出自己的人性来,甚至不敢意识到,当一位女性患者在分析中发现在圣洁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个自私,小气与狭隘的心的时候,她突然崩溃,匍匐在地上打滚,因为她不敢面对,这就是她自己。

一个人越是躲在圣洁的背后,在内心深处就越是隐藏着一个压抑扭曲的灵魂。他会感觉有两个自己,一个是残暴的,一个是圣洁的。他只敢让给别人看到白的部分,而黑的部分他则深深地压抑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意识不到其存在。一个人越把自己塑造成好妈妈,好爸爸,好领导,好同事,好孩子,内心就越没有爱,外在的情感只是掩盖了他内心中的冷漠与扭曲。所以,当一位“好妈妈”在孩子没有听话,没有按照她的期待来发展的时候,她竟然会在梦中咒骂孩子醒来,或梦到推开孩子的房门,孩子已经死了。此时,我一点都不奇怪,毕竟孩子只是维系她完美的工具,当孩子破坏了她完美的形象与要求,她当然会气急败坏。不过因为她有好妈妈的应该,所以她压抑了愤怒,但愤怒并没有消失只能在梦中戏剧化的表达。她只是应该正经,强大,圣洁,完美,撕下这些面具,在她内心深处实际上是空的,荒芜的,甚至是黑暗的,没有一丝光亮。

就算患者意识到了应该与标准的病态,但依然停不下来,毕竟这股力量是想让他变好,方方面面的好,只要他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好,那么就会依赖这股力量并被其指使。所以,应该具有强制性,和地主对农夫的逼迫,纳粹集中营的皮鞭没有什么不同。一位患者在评价这种应该之暴行的时候谈到:这就如同水晶做的鞋和钢铁做的衣服,就算并不合身,他依然非要往里面塞,就算自己的身体已经血肉模糊他都不会在意。

因为虚假的自我是一个东拼西凑的工艺品,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并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具有矛盾性——各种应该的指令之间,应该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将破坏他作为一个人的有机整体性,并最终演变为内心的撕裂。

他应该正常,应该乖,应该有好的形象,应该超过别人,不应该吃亏,不能比被人差,但又不能招人反感。但这些应该本身是不兼容的,毕竟一个人不能既要和谐,但又不能吃亏;既要做强者,还要做圣人;既要凌驾于他人之上,又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有修养。例如,一位患者开始试图维系好人与和谐的应该,在生活中他就会处处隐忍,但压抑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那么他就会想办法报复对方,但报复的行为又引发了他的恐慌,这又和之前维系的完美的形象不符。并且经过治疗他又意识到过度顺从与听话都是不正常的,而他又有正常的应该,所以他又逼迫自己决不能做老好人,结果一反常态,开始“逆反”——任何顺从别人的安排都被他认为是病态。此时,他想要辞掉工作,因为工作是妈妈安排的;他想要改掉孩子的名字,因为名字是老婆取的;他想要吃面条,如果爸爸做的是菜饭,那么他也一定要吐出来。累积了一段时间,他又发觉自己罪孽深重,内心的法庭又宣布自己有罪,他又觉得自己伤害了别人,之后他内心满是愧疚感想要补偿别人,但补偿行为过后,他又觉得这是懦弱的表现,之后又开始和别人发生冲突,与此反复永无终结。

不仅应该与应该之间,应该与本性之间也会存在冲突。一位男性患者,他要求自己要成为一个绝对的强者——他不能被欺负,伤害,不能认怂,不应该和那些弱者一样任人摆布,一旦吃亏,一定要变本加厉地还回来,他要让那些伤害过他的人匍匐在他的脚下求饶。这时他就好像一个好斗的战士,他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自尊的维系上。所以在别人眼中的小事,在他这里都涉及到了面子与自尊,他必须争回来。例如,不管是走路还是开车,他从来不会让路,因为这样就好像自己输了,就算迎面走过一个人,他非要顶撞过去,不能让路,这样才能显得他无所畏惧;在和别人目光对视的时候,他也非要等别人主动移开目光,不然就好像自己怕了对方;在教室里别人过了三八线或位置的空隙比他大,他都要挤回去;在做节目主持人的时候,他也必须是C位,一旦没有符合他强者的应该,就会引发他的恐慌与愤怒。他的愤怒不仅会演变成一种对他人的报复性的冲动,也同样针对自己,这时他就会嘲笑自己:看你是那么的弱小,是个人都敢欺负你。

但这样却让他变得撕裂,毕竟他表演的强大与骨子里的弱小之间成了一种冲突,他只是假装强大,而不是真的强大。虽然他看似浑身长满了刺,不过他内心却非常恐慌,他怕被打,被杀,担心再次成为那个连他自己都瞧不起的懦弱的人。

理想化自我就好像一个装修良好的店面,或粉饰良好的公司账目。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一个黑心的血汗工厂,一个拿着鞭子的魔鬼,不断地在抽打,恐吓,威逼利诱,不断地逼迫和压榨他。

在没有看清楚心魔的邪恶,他痛恨的并不是这些压迫他的应该,他恨的是无法达到应该的自己。无论多小的事情没有做到应该之要求,都会引发他强烈的自责与自我攻击。这种攻击可以表现为很多形式,有轻度的自责与自卑,有中度的自我憎恨,还有极端的自我毁灭。应该仿佛成了他个人化的法律与清规戒律,不能有任何的违反,不然他的内心就会展开对自己的审判。

所以患者经常会后悔与反省,如果白天做了什么不好的,让他不满意的事情,他就会陷入到深深的自责,有时甚至会在梦中惊醒。为了避免犯错,他会经常性地监控自己的言行,就好像一双眼睛在一刻不停地盯着他。他就好像生活在电影《窃听风暴》的情节,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被监听,一旦有任何“非法的行为和思想”就会被逮捕,他内心中就好像有一个东德国家情报局“斯塔西”正以恐怖威权控制着他自己。

一旦心魔的指令(应该)没有实现,那么他就会受到无情的鞭打,甚至想要毁掉自己。但患者可悲之处在于,他已经被心魔洗脑,被应该控制,他往往会认为他应该的,也是他想的,结果丧失了反抗的能力与动力,一味地贬低自己,认为自己无能与无用。

强迫症.心魔——心魔的要求与指使 - 天天要闻


他的内心好像有一个声音一直都在苛责他,否定他,嘲讽他,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达到那个声音极致完美的要求。例如,一位女性患者,虽然眼部的整容手术都已经进行了三次,不过她依然有冲动要继续手术,因为那个声音依然会说她眼睛不够完美与自然。后来她学习了心理学,当给别人做咨询的时候,那个声音依然在批评她理论知识不够,虽然她的患者对她很满意。她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声音在背后要求和指责他,如果她索性不做了,那个声音依然没有放过他,依然在责怪她无能和逃避。而冷静下来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这像极了小时候妈妈苛责她的口吻,无论她如何努力,如何完美,在妈妈的眼中她永远都是丑陋的,无能的废物。

这种自我审判有时也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也就是秋后算账。当他有失败和不足,被人讨厌或有人对他不敬,这些小的事情往往在常人眼中并不会当回事,但却会在患者心中不断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爆发。例如,一位患者甚至想把自己手指头剁掉,而引发冲突的事情往往是他之前说过别人坏话,和亲戚发生过冲突,小气地没有把水果分给婆婆或幻想和别人暧昧。因此患者极容易崩溃,表现形式有抑郁发作,揪住自己的头发,匍匐在地上,会咬,打,用刀割,或把头往墙上撞。这似乎成了他平复内心冲突的手段,成了他减压的方式,当不顺利的事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控制不住地爆发。

患者也会把这种强烈的自我谴责与憎恨外化,认为是别人对他有敌意,看不起他,甚至想要伤害他。例如,一位患者当听不清楚别人说什么时候,他总是担心别人在骂他,说他有病,此时他就会强迫性地让被人再说一次,就算别人回应了他,不过他依然不放心,认为对方没有说实话。当然,这种敌意并非是来自于外界,而是内心——不是别人憎恨他,而是他一直在内心中憎恨他自己。

有时,自我憎恨也会反应在梦中,诸如,他会梦到大便和垃圾跑到了自己的身上。严重的时候他甚至可以听见一个声音以第三口吻说:你都这么失败了,怎么还不去死?

一位女性患者做过这样的一个梦:一个她讨厌的女性,记不清脸,但自己憎恨她,她和一个男性杀了她。之后自己很得意,因为她做公交车回去,而没有开自己的车,她认为这样警察就不会找到她了。也许梦中那个看不清脸的女人,正是她自己。一个人,越想活在完美的自我之中,就越是想“杀死”现实中这个不完美的家伙。

当患者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满足应该的指令,无论怎么做都无法逃避自我的责罚,那么他只能通过拖延、逃避和依赖来缓解冲突。毕竟,不做就不会犯错。一位患者拖延很严重,比如,大学的毕业论文,不到最后一刻,他是不会交的,而学校的考试他从来都不参加,一来他认为学校的考试没有意义,太简单了,不代表自己的水平,另一方面,他担心现实来检验他的能力,让他意识到自己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他通过逃避和拖延维系了自负,也逃避了没有达到应该时候的压力与责罚。所以,他从不敢认真地生活,毕竟一认真他就输了。

有的患者也试图逃避现实,逃避生活,逃避责任,借此来逃避应该,但只要应该还在,逃到哪里都不是桃源。例如,一位男性患者移民美国,因为他在中国待不下去了,因为在这里他有太多的失败,诸如,学生时代他被打过,做生意的时候失败过,追求女孩也被拒绝过,自己也在不断地衰老。他幻想在美国就可以重新开始,就可以不必面对自己的失败。

刚到美国他喘息了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他的挫败感就开始慢慢累积,例如,虽然他总是试图做一个完美的父亲,但现实中他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内心中有对女儿强烈的亏欠感。为了逃避这种负面的情绪,他又从美国逃回了中国,不过老婆的电话又引发了他新的愧疚,他觉得这样就没有陪伴孩子成长,没有符合一个好父亲的应该,并且也没有尽到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他又开始了新的自恨,认为自己的罪行无法原谅。

最终他只能通过药物和女人来缓解焦虑,但这又触碰了他作为一个好人的应该,缓解焦虑的方式最终又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最终成了一个“罪孽深重”的人,认为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之上。但按照他如此完美的标准,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人配活呢?

一位患者写到:内心长了一只蛀虫,它一直在啃蚀我的心,让我溃不成兵,百孔千疮。这只蛀虫便是高标准、严苛甚至非人类的要求。一点不会就自卑,一点不懂就卑微,一点没做好就纠结好久,总是批判自己,认为自己不好。我其实已经比很多人优秀了,若把我的标准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他们就都不要活了好吧!明明一个普通人,天天用非人类的标准要求自己,她不痛苦到要死要活才怪呢!我总能挑出毛病来,总能一眼瞄准自己或别人的缺点,眼睛犀利无比,充满审视。容易自卑的人,不在于她真的不够好,在于她的标准太高,她永远够不着达不到,所以永远都不满足,对自己不满意。我的标准假设是100,别人的标准便是30,我自己本身能有60,在别人的标准那里,我理所当然自信!我不该自卑的,错的不是我,是这个高标准。

如果患者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这些“高标准”,他也会选择依赖,依附于一个看似完美与强大的人,似乎就成了一种对自己的救赎。此时,他会表现为无法自己做决定,选择困难,依赖强者与权威。小时候他依赖的对象是父母,之后是某个人生阶段中自负有主见的朋友,结婚后也许配偶就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如果他开始心理治疗,那么治疗师就成了他依赖的对象。依赖给他的好处有两个,一来,降低他犯错的概率;第二,就算犯了错,也不是他自己的错,而是出主意的人,这样他就避免了内心的责罚。

此时,他会事无巨细地把生活中的琐事说给他依赖的对象,让他们帮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就算这些事情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诸如,是否应该删除一个他讨厌的人的微信,是否可以拒绝一个朋友。

这样的患者往往是在压抑的家庭中长大,有一个强势的妈妈或爸爸(一般而言妈妈居多),这个家长往往控制欲极强,什么事情都教他该怎么做,做了之后还会不厌其烦地来纠正他,非要孩子做的和自己想的一样。一旦孩子不受自己控制,他也许会责骂,也会变得冷漠,也许会用哭泣让孩子内疚。一位女性患者就算高中了都不能决定自己买什么样的衣服,梳什么样的发型,甚至拍照的时候妈妈都指挥她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就算上大学了,妈妈依然会一天一个电话,一个电话一个小时,让她来汇报这一天都做了什么。虽然她也很烦,但却成了习惯,她的“脐带”依然没有剪断,遇到她难以解决的问题,她也会习惯性地问妈妈的意见,这样她和妈妈成了一对病态的伙伴。

强迫症.心魔——心魔的要求与指使 - 天天要闻



想要脱离应该的掌控,就要放下理想中自己的幻想,也要在每次痛苦与挣扎中加深对应该的认识。如果能放下一些应该,想必他生活的域限就必然会被拓宽,他的自由度必然会被扩大,所以每一步努力都是值得的。

随着对自我认识的加深,迟早有一天他会觉察到,他应该的并不是他真的想要的,也并不能让他幸福,只会给他带来无尽痛苦与挣扎。当他发现自己就好像是一个傀儡与附庸,没有任何自由与权利,此时,他才会产生对自我的同情,对自由产生渴望,想必这才是真正建设性的力量。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