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以精神分析作为其理论依据是现在的主流派别之一,精神分析与佛学心理学,特别是“禅”,又有着不可分割相互促进和弥补的重要关系。
佛学心理学可以补西方心理咨询之偏弊:注意坐禅时浮现的念头和景象,是自我发掘潜意识的极佳方法。唯识学的深层心识说和观空、无我之法,可以深化精神分析,将发掘出来的欲望溯源于无明、我执,消融于空,彻底消灭病根,解决精神分析在发掘出心理冲突后未必能消除的难题。
精神分析学大师埃利克.弗洛姆说得好:对禅的知识及实践,能够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上产生最为丰富和清楚的影响。禅虽在方法上与精神分析不同,却可以使精神分析的焦点更为集中,为洞察的本性投洒下新的光辉,并更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是见,什么是有创造性,什么是对烦恼与虚幻的知性化作用的克服。
荣格认为:若自性被欲望、贪欲缠绕成无明、我执时,心理改变技术再多也是枉然。而佛法的“心性学”“心性医疗术”,佳于心理学。其“精神转换”“超验作用”“意识成长”“个体化过程”等,皆有取于佛法。荣格在《铃木大拙《禅佛教入门》导言》中说,对于推动我执之消除,心理医生完全无能为力,最多只能帮助患者减少破除我执道路上的障碍,而禅宗在这方面颇为得力。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应综合各种心理治疗学派以及世界上各种精神传统的静修途径,解决终极意义上的性灵问题,找到治疗存在疑虑、通灵病症、精微病症、自性病症等心理失调的方案。以心性为核心的佛教心理学,最多解决性灵问题的方法和启示。
捷克精神病学家 C .格罗夫通过催眠引发前世记忆,发现前生体验往往与现在的问题和精神病有关,这些意象和体验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布莱恩.魏斯( Brian L . Weiss )医生用催眠方法诱导,使一些人回忆起前生,起到了治疗身心疾病、优化人格的效果,谓之“前世疗法”。他介绍了几种进入前生的技巧:闭目放松、想或念带有感情色彩的字词(如皇帝、战争、和平等),观察心中浮现的印象、景象、感觉,将它们记录下来;在朦胧灯光下、轻柔音乐声中与朋友对坐,仔细观察其面部,注意浮现的形象和想法;播放放松录音带,闭目观注呼吸,一一放松全身肌肉,想象头上有亮光慢慢进人身中,笼罩全身,从一数到五,进人深沉放松的禅定,然后想象从一道门穿过去。这些方法,不出神通禅在“舍”(极度放松)心中意识诱导的路数。
爱泼斯坦( Epstein )将佛学的灵修带进精神分析,用以克服防御机制,让童年创伤显现出来,之后就改由静修的方式治疗。他认为与其聚焦于感情,还不如将治疗焦点转向领悟“主我”及其虚妄性,从感情痛苦中改变注意方向,去领悟“空”和“无我”的境界,这正是释迦牟尼教导我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