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出去露营,突然发现曾经陪伴我“征战四方”的单人帐篷,无论外观还是结构,好像都已经落伍了二十年(它的质量是真的好,双层,抗中雨没问题,牌子保密,哈哈)。于是回家后就开始恶补功课稍作了解,没想到很快就被如今五花八门的户外装备搞得“眼花缭乱”,竟然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反复总结和思考,然后掂量了下钱包,最终还是按喜好订下这套仿印第安风格的帐篷:第一,它的主体边长为2.4x2.4,够大;第二,四根2.5CM宽的钢管相关交叉(内有钢丝加固),看上去结构相当牢靠;第三,三角尖位置最高有一米八一米九的样子,成人站在中间毫无压力;第四,有一扇“门”可以通过撑杆和风绳外拓三四个平方的样子,类似一个小天幕(这也是最吸引我的亮点)。
收到后就立刻在小区附近的公园草坪试搭了一下,因为是第一次,安装方法和顺序都需要琢磨一下,加上穿风绳和扎地钉,整个搭建的过程大约持续十一分钟(全程用手机和运动相机记录,故非常准确,呆会再分享个视频版本,会更直观些)。
移动的陋室终于升级成小窝,空间大了一倍多,如果一个人出行,似乎略显“奢侈”,你们觉得呢。
小天幕完全撑开后,形成目前流行的“一室一厅”,两三个人坐在“门前”绰绰有余。
因为仅以测试为目的,所以就没把防潮垫气垫睡袋等东西带上,置身其中,确实比以前的小帐篷通风、舒适很多。
(图文作者: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多多留言,欢迎点赞、关注和转发。)
据商家介绍,这款帐篷材质为市场上常见的牛津布,个人觉得细节方面做得还算可以,双向拉链及纱窗的手感不错。至于防水指数却微微有点让人失望,只有2000MM-3000MM,应该只能防住小雨吧,但是相对于价格,已经很是物有所值了。当然,如果想在恶劣天气里保险一点,最好再配个外帐。
帐篷收拢后刚好可以塞进66升的驼包,所以就算是摩旅,也可以轻松带上,跟其它露营装备相比,占据的空间真算小了。
最后说说它的不足:一,没有标配的外帐,似乎少了点“安全感”;二,也没有雪裙,可见只能更偏向于休闲游时使用;三,如果两边能各开一小窗,无论视野还是通风,都会让里面的人更觉得舒适一些;四,在小天幕或者室内一角开个烟囱口,实用性更强;五,没有了,找不出毛病啦!
其实大小帐篷各有利弊,在我们出门旅游的时候,很少能在山顶或者更野的野地里找到足够大的平地,小帐篷的适应性确实要强很多。至于各地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这个那个营地,个人觉得已经脱离了户外生活的本质,那种喧嚣和吵闹,俨然就是把酒吧或者歌厅换个位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