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两件大事改变了人类世界的格局:第一是美国的海湾战争,第二则是苏联解体。
这两件事有没有关联呢?现在来看是有的。
在苏联行将就木之际,美国却在海湾地区大秀肌肉,打出了一场划时代的战争。美国把全套苏式装备的百万伊拉克军队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无疑摧毁了苏联最后的自信。
这场战争虽然有40天,但其实前15天就决出胜负,后来的时间都是单方面的屠杀。
美国的信息化战争对于小国来说只是看个热闹,但对于联合国五常来说,这次秀肌肉也是一种警告——美军和各强国有了代差。
英法是西方阵营,他们反应较小,苏联正忙着解体,无暇去管军队。唯有中国在这次战后召开了多次高级会议,严肃讨论了解放军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问题。
中共中央主席召开军委会议,寻找改革方面的专家,江泽民直接点名:“快把刘华清找来”。
刘华清是海军的老司令,50年代开始干海军,曾讨论过中国最早的航母建造计划。他在80年代去过西方交流,懂西方的装备,也对信息化战争有研究。
中央军委在刘华清将军的建议下,改变了很多固有思维,全军开始重视技术研究,为后来的军事科技腾飞打下基础。
那么海湾战争前,中国的内外环境是怎样的?江主席看重的刘华清将军有怎样的故事?后来我军的发展又有什么变化呢?
【一】
海湾战争:一场打醒世界的战争
熟悉改革开放历史的人都知道,20世纪末,中国定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调子,其他工作都要为经济服务。
如果某项事业和经济发展相违背,则要往后靠。
这一时期中国的形象变了,首先是70年代末,小平同志向东南亚各国保证不再输出革命,并在80年代相继关闭国际电台,停止海外资助。
其次,中国开始吸纳投资,甚至连日本、美国的资本都来者不拒,表现得非常开放。
全世界都在肯定中国的变化,但国内一些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世界大势不会因为中国的改变,而变得“温柔”。
因为这些声音主张应该重视国防,客观看待中西方“短暂亲密”的关系,在当时的国内算是比较“刺耳”,所以遭到了很多人批评。
80年代后期,中越爆发南沙海战,解放军开的还是50年代设计,60年代初建造的护卫舰。虽然我军和越南打得有来有回,海军将领们依然感叹我们的装备落后时代太多。
彼时这些声音没什么人应和,相反,政府内甚至批评海军不该这个时候打仗,还要处分一些将领。
多亏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为海军辩护,说:
“起码南沙一些岛屿保住了,我们是打赢了的。”
军委最后讨论决定不处分海军榆林基地,并把战斗指挥官陈伟文晋升为少将。
那已经是1988年,我国很多领导人还未意识到解放军和海外强国的巨大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可能带来的威胁。
中国有几百万大军,有数万辆坦克,几千架战斗机,按照20世纪的传统战争观念,这样的军力是能应对任何挑衅的。
结果就在1991年初,美国用海湾战争打醒了全人类,也叫醒了中国。
1991年1月中旬,因为伊拉克拒不执行联合国撤军决议,美国带着联合部队发起“沙漠军刀”行动。
美军以隐形轰炸机和巡航导弹为先锋,对伊拉克发起空袭。巡航导弹攻击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和雷达网,随后美军战机从航母起飞,密集对伊军轰炸。
隐形战机如入无人之境,制导武器定点击杀,伊拉克军政部门重要目标全部被炸毁。
伊拉克空军起飞迎敌,但美军电子战飞机让伊军战机成为瞎子,在预警机的帮助下,美军飞机反而可以从远处发射导弹将敌机击落。
美军对伊拉克的空袭前后长达一个月,伊拉克全国瘫痪,苏式的空军装备、防空火力成为摆设,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战果。
轰炸结束后,美军地面部队开始进攻,阿帕奇直升机和M1A1坦克协同进攻,伊军的“中东钢铁洪流”变成豆腐,毫无还手之力。
地面战斗短短10天,伊拉克军队精锐尽丧,伤亡10万人,萨达姆宣布投降。而作为进攻方,美国和联军仅仅伤亡100多人,其中很多还是误伤。
伊拉克前线的各国观察员把战报和研究报告交给本国,各大国都惊讶于美国这场战争的“代差”。解放军也得到了海湾战争的报告,中央军委立刻召开会议,气氛非常严肃。
【二】
人民海军先驱:刘华清将军
海湾战争爆发时,邓小平同志已经退居二线,江主席召开中央军委会议,解放军海陆空三军代表、党政军老干部、军工、外贸代表都参加了会议。
但其实在开会前,江主席已经第一时间找来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两人开了闭门会议。
刘华清是邓小平专门在80年代末提上中央军委的老干部,彼时的他已经年过古稀,已在海军装备学领域深耕了几十年。小平同志曾评价:“他懂装备,懂现代化,对军队很重要。”
虽然当了海军司令,但刘华清不是海军出身,他是陆军出身,且长期担任政工干部。刘华清加入海军也是顺应建国后的军队需要,可以说是“半路转行”的。
刘华清,湖北大悟人,1927年11岁时参加革命,是军中著名的“红小鬼”。后来他参与了红军的反围剿、长征,一直从南方走到陕北。
抗日战争时期,刘华清作为政工干部跟随八路军进入华北打游击,在晋冀鲁豫地区顽强斗争,建立了敌后根据地。
刘华清的长处是搞政治工作,抗战时他主业是拉拢地方势力,分化敌人,发展敌后力量。
解放战争爆发后,刘华清跟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来参加淮海战役,专门负责对被俘的蒋军进行转化教育,让他们转变为解放军的力量。
1949年建国后,刘华清当了西南军区军政大学政治主任,1952年被调往大连担任海军学院政委。由此开始,刘华清才和海军结了缘。
当时,刘华清已经36岁,一辈子不会游泳,他认为海军也只是自己的一站,不会是归宿。
但在1954年,刘华清被派往苏联学习海军。当时解放军的海军完全是空白,派出去的干部必须从头学起,从海军历史,到海军管理、指挥,还有海军装备。
刘华清在苏联四年,回国时已经是海军的专家。他加入北海舰队,从此在海军干了半辈子,我军早期“岸防海军”的理念就是他提出来的。
60年代末,刘华清调任国防科委,管理武器装备的研究和制造。
中国海军后来的主力成都级、江南级护卫舰,空军的歼6和诸多改型,就是刘华清这些留苏的军官和技术人员设计建造的。
当时刘华清还研究过西方的航母体系,70年代顺应毛主席的号召,他研究过造航母的可能性,但最终因为技术原因而没能实现。
1980年,刘华清应邀访问美国,参观了美国航母。这是他继当年访苏后,又一次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军队接触,而美国武器的水平让刘华清非常震撼。
他看到美国的航母、导弹、舰载机、直升机,其水平都超越苏联,领先我国几十年。当时访问团有人开玩笑说:“美国送我们一艘,我们都开不走。”
回国后,刘华清开始向中央建议发展高科技军事装备,但我国刚刚改革开放,在国策和经济水平双重限制下,军队的现有项目都纷纷下马,发展新装备更是遥遥无期。
80年代末,因为美国空袭利比亚的战争,小平同志重新重视起了武器装备,刘华清被调到中央军委,为武器研发出谋划策。
1991年海湾战争后,刘华清因此和江主席面对面,对解放军的未来进行了讨论。
【三】
解放军看到了危机,刘华清指出方向
刘华清将军当时已经70多岁,在具体工作方面参与较少,但他还是有极为敏锐的战略目光,并且有战争时代历练出来的踏实和客观。
然而,彼时解放军的情况不容乐观:除核武器和导弹之外,陆海空三军的装备全部是建国初引进苏联技术生产的,主战武器,如坦克、战机、战舰,和美苏的差距在30-50年。
就拿1991年海湾战争里美国使用的武器和技术来说,在制导导弹、制导炸弹、巡航导弹方面,我军都是空白。
在海空方面,三代战斗机、隐形轰炸机,更是空白。航母、电子战飞机、武装直升机、三代主战坦克、预警机,解放军都没有,买也买不到。
其实在80年代,我军和美国有军事合作,正在稳步引进技术。但在1989年后,美国卸下伪装,推动东欧剧变,并开始制裁中国,两国的军事合作全部结束。
解放军本打算走建国初“引进-仿造-自研”的道路,却因为技术问题,1990年起没有结果了。
既然引进不成,那就只能自己研究,这是个漫长过程。
海湾战争后,江主席第一时间叫来刘华清,就是要研究现在解放军的装备要怎么发展,要抓哪里,要怎么定计划。
美国的装备技术水平非常高,外行人看不出门道,更无从模仿。
但刘华清将军抓住了重点——必须率先发展军队的基础信息化设备,让军队学习、适应信息化战争,并推动全军的军事思维转型。
基础信息化设备,也就是现代化的通信系统、定位系统、计算分析系统,这是打现代化信息战争的基础。
这番理论,跟当时军队将领以及民间分析家们的意见都不同,因为大部分人只看到“器”的作用,主张买高科技武器然后仿造,但忽视了背后“信息化思想”的重要性。
信息化战争的基础,是军队的信息化系统,不同军种、不同武器装备、不同编制之间的部队不再有信息壁垒,指挥者的效率指数级提升,然后才有技术装备的高效使用。
在刘华清的指引下,我军在90年代开始转向,内部继续“消肿”,也就是裁军。军校、军训的科目转变,增加信息化科目,减少20世纪早期的战略、战术部分。
在基层部队里,大力向士兵宣传新装备知识,向一线军官普及信息化指挥方式,并在演习里实操。
刘华清将军还建议重启自研武器,国防科委又得到拨款,很多下马的项目重新开始研究,基础信息设备发展很快。
那个时代,军队开始宣传“新三打三防”,部队学习什么是隐形战机、武装直升机,学习怎么防电子战、防卫星侦察,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练刺杀,练枪法。
1997年,刘华清将军退休,此时中国的巡航导弹、隐形战机、卫星定位系统都在摸索之中,航母事业也开始起步,海军远赴乌克兰购买“瓦良格”,即将开回中国。
2011年,刘华清将军在北京去世,此时中国隐形战机上天,航母下水,制导武器已基本成熟。关键是解放军从上至下形成了信息化作战系统,水平不亚于美国。
在1991年就能抓住军队的重点,勾画出解放军未来的方向,刘华清老将军的专业嗅觉、战略眼光都可见一斑。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新军事变革与中国的对策》,吕桂霞
2.《“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刘华清》,施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