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作为当今世界上杀伤力最强的武器,想要研发成功,就需要投入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但核武器的研发,是中国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原子弹之所以威力巨大,是因为他内部的铀和钚等比较容易裂变的重原子核,在发生裂变时会产生的的巨大能量。
其中的铀元素,非常重要。
当时中国的资源稀缺,由于是核武器需要用到的浓缩铀,当时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名犹太商人突然找上了我国,为我国送来了稀缺的浓缩铀。
正当中国准备向这名犹太商人表示感谢时,我国一名优秀的化学家却瞧出了端倪,由此拯救了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这名优秀的化学家是谁呢?在当年装备不足的情况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犹太商人的到来
朝鲜战争时,美国曾说要向中国和朝鲜投射26颗原子弹,来阻拦中国参与朝鲜战争。
虽然最后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朝鲜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毛主席内心很清醒,想要对抗原子弹,就得先拥有原子弹。
战争结束之后,毛主席便让相关部门开始筹备研发核武器的相关事宜。
核武器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工程,它所需的原材料十分稀缺,其中有一种浓缩铀更是难得。
铀原本就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化学元素,具有非常强的放射性,浓缩铀是运用同位素分离法将铀的三种同位素分离,使其中的U235浓度变高,从而提炼出浓缩铀。
提炼浓缩铀,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何况中国连基本的原材料都非常少。就在中国一筹莫展时,有一个犹太商人来到了中国,向中国兜售浓缩铀,同时还带来了一点样本。
中国政府得知之后,非常高兴,以为正好可以解决中国的燃眉之急。
一番交涉后,犹太商人表示自己可以把手里有的浓缩铀,全部都卖给中国,但是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中国必须保密,不能够对外宣扬。
当时中国的核武器工程,还在筹备阶段,即便不用犹太商人交代,中国也是会保密的,所以政府也很爽快地答应了。
当时中国虽然答应了犹太人的请求,但还是需要先化验过铀元素,确认是浓缩铀之后,才能和犹太商人进行交易。
周总理对这件事非常谨慎,为了确认浓缩铀的真实性,周总理要求近物所,必须尽快测验出浓缩铀的浓度。
作为当时近物所唯一的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听闻这件事之后,内心也难免有些疑惑,作为专业的放射化学家,他当然知道想要提出浓缩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这么稀缺的元素竟然还是一个商人提供的。
抱着这些疑问,杨承宗接下了这个重任,他要亲自化验犹太商人送来的浓缩铀。
但是当时国内的化验仪器并不先进,只是一些普通的基础仪器,能不能化验出浓缩铀的浓度还尚未可知。
拿到浓缩铀的样本之后,杨承宗便一头扎进了化验室,想要测验出浓缩铀,就必须进行重同位素的提炼,但当时中国没有重同位素质谱计,为了测验这块样本,杨承宗只能反复试验,最后通过放射系的蜕变原理,来测验浓缩铀的U235浓度。
他在化验过程中发现,这个样品是一块硝酸铀酰,它所包含的铀元素和天然铀的含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里面掺杂着很多杂质,而且也不是什么所谓的浓缩铀,这样的铀如果作用于核武器,将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得到结论后,他立刻把化验结果告诉了所长,政府得知消息后,立马找到犹太商人,拆穿了他的谎言。
原来这名犹太商人机缘巧合下,得知中国在寻找浓缩铀的原材料,他想到中国的科技水平并不先进,肯定化验不出来硝酸铀酰和浓缩铀的区别,所以才敢明目张胆地拿着这些天然铀骗取金钱。
好在杨承宗非常专业,及时识破了犹太商人的谎言,也避免中国走了弯路。
心系祖国的放射系专家
杨承宗以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排除了危机,虽然他并不在研发核武器的最前线,但作为原材料的输送者,他的功劳有目共睹。
提起中国的核武器功勋,我们率先想到的一定是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核武器功勋科学家的人名单中一共有23人,但这个曾经识破了犹太人阴谋的杨承宗,却不在名单上。
尽管如此,他仍然是中国核武器事业中,贡献卓越的人才。
杨承宗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毕业之后,他一直在北京研究院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
1947年,杨承宗决定前往法国留学,跟随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居里夫妇研究放射化学。
在法国留学期间,杨承宗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成功研究出分离微克量级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离子交换方法。
他的贡献在当时的化学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他的导师居里先生,也因此对他寄予厚望。
当时法国政府想把他留在法国,为法国效力,便开出了55万法郎的高薪,聘请他做法国巴黎大学的放射化学专家,和居里夫妇一起研究放射化学。
同一时间,杨承宗收到了一封来自好友钱三强的信件,钱三强在信中说,新中国要开始做一件大事,而这件大事正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希望杨承宗能够回国,为祖国做出贡献。
同时还给他寄来了3000元美金,希望他回国之前,能在法国购买一些国内没有的先进仪器。
杨承宗收到信之后,便猜到中国准备研发核武器,他再也坐不住了,归心似箭的他,恨不得马上返回中国。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法国政府开出的条件,并且向他的导师居里先生辞行。
居里先生得知杨承宗要回国的消息,亲自找到他,对他的决定表示支持,并且还帮助他购买了10克碳酸钡镭和一台测量辐射用的100进位的计数器。
居里先生当然知道杨承宗回国意味着什么,杨承宗临走前,居里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原子弹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也有自己的科学家。
居里先生还叮嘱他,让他把这段话转告给毛主席。
杨承宗听完之后,心里更加激动,他带着他采购的所有物资,漂洋过海地回到了祖国。回国之后,他将这段话传达给了钱三强,让他转告给毛主席。
放射化学奠基人
杨承宗回国之后,来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当时近物所的物理学家非常多,但研究放射化学的却只有杨承宗一个人,国家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他的肩上,他顶着压力一边为中国研究放射物质,一边积极地为中国培养放射化学系人才。
当时中国并没有关于放射系的任何东西,只能全靠杨承宗自己研发,放射化学系成立时,只有杨承宗和钱三强介绍来的两个大学生,这就是当时全中国的放射化学系阵容了。
系中所用的为数不多地器材,还是钱三强帮杨承宗,临时买来的二手货。
就是靠着这么艰苦的条件,杨承宗一个人撑起了中国的放射化学系,他带着两个学生,艰难地为中国的放射化学事业铺路。
1953年冬天,近物所在研究原子能的过程中,发现缺少很重要的中子源,院领导找到杨承宗,希望他能够帮助近物所研发中子源。
当时中国唯一可以提取中子源的原材料镭源以及提氡装备,都存放在北京协和医院,但这些东西当年已经被日军破坏了,多年来一直废弃在协和医院的废旧仓库里,因为这套装备带着很强的辐射,所以医院的人几乎不敢靠近。
抱着必须成功的心态,杨承宗带领着自己的学生来到协和医院,到了现场之后,杨承宗发现这套装备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
由于工作过于危险,杨承宗把两个学生留在外面,自己跑去仓库里修复装备。
经过日夜赶工,杨承宗终于将全套的镭-氡装置修复成功,修复成功的装置可以直接作用于医院,每4天就可以产生250毫克的氡;他还制成了中国最早的人工放射源——氡-钹中子源。
装备虽然修复成功,但在修复过程中,由于高强度的辐射,杨承宗的眼睛却受到了强烈的辐射,右眼视网膜脱落,最终导致完全失明,另外一只眼睛也受到辐射,几乎失明。
从此之后,杨承宗就是顶着这一双几乎失明的眼睛,为中国提炼了原子弹所需要的浓缩铀,还起草了原子能科学的工作内容,两年之内,为中国培养出了41名优秀的放射化学专家。
为核武器做准备工作
1954年,他为中国拆穿了犹太人的阴谋,周总理对他大加赞赏,并且鼓励他创建实验室。
在国家的支持下,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放射化学实验室,他带着众多的学生在实验室中为中国的原子能,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后几年,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准备事宜已经逐步完善,并于1959年正式投入研究。
核武器研究之初,曾获得了苏联的帮助,当时两国交好,苏联又有研究核武器的经验,所以苏联曾为我国贡献了几名这方面的专家,但随着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苏联便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全部撤回。
当时中国的核武器工程才刚刚启动,是绝对不可能因为这些专家的撤出,而终止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许多的优秀科研人员不计生死,纷纷投身于核武器事业中。
作为不可多得的放射化学系人才,杨承宗临危受命,前往二机部第五研究所从事提炼浓缩铀的工作,浓缩铀是核能以及核武器不可或缺的元素,它直接影响到核武器的成败。
没有浓缩铀,核武器的研发暂时停住了脚步,当时所有的目光全被聚焦在研究所身上,寄希望于研究所能够尽快提炼出浓缩铀。
时间紧、任务重。研究所所长找到杨承宗,把这一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杨承宗。
接到任务后,带着自己实验室的学生,没日没夜地进行研究,可是当时中国的仪器并不先进,专门提取二氧化铀的工厂又才建设到一半。
况且还要从天然的铀矿石中,提炼出完全不含杂质的核纯铀,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难。
国家当时还下达了指令,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先提炼出一些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以确保核武器研发工作的正常进行。
中国是个极度缺铀的国家,而且铀的品种也并不好,要想达到核武器的所需标准,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二级部研究所在如此贫穷的情况下,只能利用目前所需要的劣质重铀酸铵来提取浓缩铀。
在杨承宗的双眼几乎完全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带领着学生建造了一个铀冶炼实验室,不负众望,提取出了足量的浓缩铀,确保了核武器工作的正常运行。
短短两年之内,在无数人的努力下,中国开采了上百吨的铀矿石。杨承宗就是在这上百吨的天然铀中,提取出了研发核武器所需的浓缩铀用量。
他对中国的贡献远不至于此,他在铀矿中提取出铀、镭、钍、镤、铅等稀缺元素,还帮助研究所解决了天然铀水冶、纯化、转化等各个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杨承宗的科研成果,在日后广泛应用于中国两弹一星的事业中,他为中国的铀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初美国和原子弹研发核武器用了6年时间,而中国只用了5年。
1959年,中国正式开始研发核武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爆成功。
杨承宗虽然不在23名功勋名单上,但他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已经被载入史册,世代被人们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