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健康而言,人体是一个整体,人类所有的活动中,能全面而深入调动自身能力的方式非运动莫属,也正是因为运动的这种特性,在目前静态人体科学还未研究透彻的人类健康大学科内,运动成了“另类”,推崇者五体投地,反对者洪水猛兽,剩下大多数的中间者茫然失措。人体的健康其实很简单,分为内外两个层次:内指“内在”,是指需要进行相应专业(生理)测试才能体现出高低的指标,通常需要借助专业仪器或设备;“外”则简单到一目了然,体型、面色、举止都是衡量指标,一个大腹便便或者皮包骨头、面色淤青或苍白、动作迟缓或气若游丝的人与健康是划不上等号的。
稍微熟悉健康理念的人都认为健康是由内到外的过程,所以形成了食补药补的固有养生理念,却对健康人体的内外一致性缺乏认识,不知内外、外内其实是一个相互共同的整体,这里面其实也蕴含了不同文明认知差异。
对于健康而言,不管何种认知,能促进健康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所以本文要重点谈谈由外到内的健康促进机制。
首先,我们要界定“内外”的概念。
“内”指那些肉眼看不见,但大家都认为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指标,即和如今人们普遍认同的西医相关医学指标一致,也包括了国人隐约认同的“内功”,或者说是“内练一口气”的模糊概念。
“外”则相对直接的多,传统的“外练筋骨皮”,如今的体魄强健、活力四射等人体外在和行为上的特征,其实就是“外”的概念。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以医学(生理)检测指标为根本的西方医学,也从来没忽视过人体的外在表现《斜体》。
了解了各位“内”“外”后,我们来认识运动在其中的作用。
有效的外在运动需要人体内在的支撑:激烈运动时的可见的呼吸、心跳变化,离不开人体内环境的支撑。此时,人体的“内”环境即是人体运动的保障,也是运动改变的目标。对于后者而言,循序渐进是一个程序,检验结果是另一个表达方式。
人体“外”部的表现,即是运动结果的保障(简单归纳为力量或耐力),也是弱点的体现(同上)。而后者即指明了运动的目标,也提示了身体的“内”隐患。
在这种“内外”之间,链接的绝不是我们熟知的教练或运动指导角色,而是专业人士,即上文提到的运动人体科学的工作者,只是在目前的舆情下,他们成了赛事成绩的幕后英雄,而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运动人群应该都知道科学运动的概念,但几乎没人知道“科学”并不是指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放松,保证有效运动强度。(强度的衡量指标其实已经进入人体运动科学的范畴了,但在如今的运动市场里,被最简单的心率所代表。)
“科学运动”是一个包括人体科学、训练统筹于一体的概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