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中方这边已经确定,将由高层率代表团参会,同时还顺道对埃及进行正式访问。
这次在巴西举行的峰会,还是比较特殊的。
首先就是中俄都不是由领导人出席参会的。巴西方面已经透露,中方给出的理由很合理,即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中巴领导人已经实现了两次会晤。一次是去年年底的g20峰会,一次是今年5月在中国举行的中国和拉美共同体论坛。
这两次会面,可以说已经解决了中巴双边关系的所有核心议题,所以秉持着在外交领域质量优于频次的原则,中巴一致同意短期内不必重复会晤。
(印度总理莫迪)
至于俄方这边,则是担忧巴西作为海牙刑事法院的签约国,无法在安全领域给予普京总统保护,所以决定由外长拉夫罗夫赴现场出席会议,而普京则仅通过视频方式参会。
此外,埃及总统因为中东紧张局势取消了行程,土耳其和墨西哥作为特邀嘉宾,将由外交部官员率领代表团参会。
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外交行为都需要服务于国家利益,各国会根据议题的紧急程度、国内政治需求等动态调整参会方式,这其实体现出的是国际外交的成熟和务实。所以以上这种情况,都是在合理范围之内的。
然而不寻常的是,一向对金砖、上合等事务持消极态度的印度这边,这次反倒积极起来了。
日前,印度金砖国家代表团成员拉维在接受采访时就透露,印度总理莫迪早早就定下了赴巴西参加金砖峰会的行程。此次访问,也是印度对“金砖国家团结的一种表达”。
事实上,对于莫迪来说,这次之所以如此积极,主要有两点原因。
首先就是为明年自己当主办国铺路。
印方代表在采访中特意提到,明年印度将接手巴西成为金砖的轮值主席国。一般来说,下一届主办国往往都非常积极参加当届会议,这样才能和成员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用自己的参与度,换明年别国对印方的响应度。
再加上过去印度总是在金砖、上合内部耍小性子,不签署联合声明等等,所以印方现在只能通过“先投入后收获”的策略,向中俄、巴西、南非等成员国释放合作诚意,避免明年主办时出现成员国参与度不足的尴尬。
同时莫迪在自己的第三任期内,也需要展现出所谓“全球大国领袖”的形象,所以能否成功主办明年的峰会,将直接关系其在国内的政治声望。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金砖峰会)
其次,就是趁着中俄元首都不在场,印度这次想在金砖当一次“老大”。
印方代表是这样说的,在中俄领导人都缺席的背景下,莫迪此次参会,就给了印方一个和“全球南方”国家领导人接触的机会,印度可以通过关注实际问题,来填补中俄留下的空白。
过去,印度一直就想在“全球南方”国家当中当领头羊。从尼赫鲁时期开始,印度就以所谓的“第三世界领袖”自居,这也成了印度当代外交的精神图腾。之后苏联解体印度失去战略支点,需要重新定位自身价值,随即其又将“全球南方代表”作为人设,以此来冲击中美主导的国际秩序压力。
如今中俄领导人都缺席金砖峰会,那么莫迪在金砖议程设置上就获得了更大的空间,若是能联合其他国家,甚至有望在峰会宣言中推动写入符合印度立场的条款。此外,通过各种非正式场合拉拢巴西、南非等,还能分化金砖内部对华合作共识,可以说,这是印方重塑自身影响力的大好时机。
但现实情况是,印度的影响力存在天花板。
印度外长苏杰生在此前的金砖外长会上公开宣称无意削弱美元,并单方面删除了联合公报中“反制美国关税”的条款。这一做法,实际上已经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共识相悖了。
再加上印方缺席已经成为常态,对金砖以及其他成员国缺乏基本的尊重,这些因素都注定了印度无法成为左右金砖决策的主要因素。
(苏杰生公开反对去美元化)
而中方这边,在金砖机制中的核心地位,不是由领导人是否出席峰会决定的,而是源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长期战略投入。
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了金砖国家中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其他金砖国家的最主要贸易伙伴,这种经济的依赖性,并不是由一次峰会决定的,而是由市场规律和产业互补性决定的。所以即使元首未出席,中国和各国的经贸合作框架仍会按照既定的节奏推进。
总的来说,元首出席峰会固然能强化象征意义,但金砖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更依赖成员国的实际贡献与机制的成熟度。中国作为金砖机制的“发动机”,无论是经济辐射力、制度创新力还是全球治理话语权,都已经形成了超越个体参与的系统影响力。
因此,即便这次峰会由高层代表参会,中国仍能通过政策协调、项目落地、战略沟通,推动金砖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这正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实效、谋长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