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华早报》7月4日报道,在中欧关系面临调整的当口,欧洲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中国能拉一把。
来自法国埃塞克商学院亚洲项目主任菲利普·勒科尔表示:“中国过去从欧洲获得了投资和技术转让,如今是否能反过来,推动欧洲再工业化,以中资参与的方式?”
这句话听似中肯,实则道出了欧洲当前的深层焦虑:在自身制造业陷入困境之时,他们不再满足于与中国平等竞争,而是寄希望于中国出手帮一把。而这种所谓的帮一把,不只是希望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帮助,还希望中国能让一让欧洲,因为欧洲竞争不过中国。
欧盟和中国国旗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欧洲的确扮演过重要角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向中国出口了高端设备和工业技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欧洲企业在数控机床、自动化、化工机械、电力系统等领域为中国提供了系统性的装备支持。
此外,ISO质量管理体系、欧盟环保标准等,也成为中国企业迈向高端制造的入场券。
标志性的就是,欧洲车企通过合资形式,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带来了整车生产技术,还把成熟的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理念一并打包进来。
像大众、标致雪铁龙、宝马、奔驰这些品牌,无不是在中国遍地开花。
但是,当年欧洲不是出于慈善才帮助中国的,而是瞄准了市场红利和低成本优势,通过投资换技术、换利润。
这是一场双向互利的合作,不是说谁欠了谁,谁又该向谁报恩。
大众在中国大获成功
如今欧洲制造业陷入停滞,想要中国反向帮忙,当然可以,但首先得接受一个现实:在竞争中站不住的产业,不靠市场说话,靠求情是救不活的。
问题的关键,本就不是中国是否愿意帮,而是欧洲本身的心态已经发生了转变。
,欧洲越来越倾向于用防御型的思维看待中欧合作,不断设置贸易壁垒,限制中国电动汽车、光伏设备、通信产品进入市场,说到底,是怕竞争。
欧洲想要的,其实是留在舒适圈里,希望中国让出一些空间,最好是能提供就业、带动产业,但市场留给欧洲企业。
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思维,本质上就是把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优势地位当成了惯性,希望中国在产业上主动刹车,为欧洲让行。
这既不现实,也不公平。
BYD 汽车
中国与西方,在几十年时间内进行了商业上的广泛合作,确实是事实,但这是生意合作,不是谁对谁的施舍!
依赖于这期间的合作,西方包括美国、欧洲、日韩,挣到了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财富。将之说成是对中国的援助甚至施舍,是无耻的偷换概念。
中国制造业能在短短几十年实现腾飞,靠的不是谁帮了我们,而是在全球竞争中逼出来的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弯道超车。
当年中国欢迎欧洲车企进入中国市场,如今轮到中国车企走进欧洲市场,怎么就这了那了的?
这不是谁吃掉了谁,而是产业规则下的自然更替。
欧洲如果正视现实,就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这场新的工业革命,而不是靠设置壁垒,以寻求继续留在舒适圈。
保护主义只能带来一时喘息,却无法带来真正的复兴。
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中国太强,而是欧洲怕竞争。
欧洲没有走过近代中国走的路,也就不明白,中国制造业给欧洲上上强度,其实就是在帮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