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走笔丨汶川到定日:两次夜赴震区采访的心灵洗礼

2025年01月26日18:13:02 国际 1577

新华社拉萨1月26日电 题:汶川到定日:两次夜赴震区采访的心灵洗礼

新华社记者储国强

临近春节,西藏定日县措果乡雪珠村,受灾群众搬进的板房房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19天前,地震当晚,惊魂初定的雪珠村村民还挤在帐篷里互相安慰。

雪珠村也是我时隔17年,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又一次夜赴震区抵达后的首个“落脚点”。

1月7日9时5分,一场突如其来的6.8级地震,打破了西藏“珠峰之乡”定日县的平静。

新春走基层·走笔丨汶川到定日:两次夜赴震区采访的心灵洗礼 - 天天要闻

1月7日,救援力量赶赴古荣村进行救援。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得知消息时,我还在休假,马上预订最早的一趟航班,从西安赶到拉萨,和同事一起连夜奔赴震区。

看着车窗外不断倒退的大山阴影,以及偶尔一晃而过的车辆灯光,思绪不时飞往17年前的四川震区夜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地震。那次,我也是从西安连夜出发,赶往四川进入重灾区青川县

而这一次,500多公里、7个多小时行程,到达定日县震中灾区已过凌晨。

相隔17年的两次震中采访,不变的是震撼、揪心、感动,让人睡意全无、时刻清醒。

1月8日凌晨,我们驱车挺进定日地震受灾最重的古荣村,只见村道两旁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黑魆魆的村庄一片死寂。

地震灾区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被困群众搜救情况咋样?伤员有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受灾群众有没有饭吃、有没有热水喝、有没有御寒衣物……一想到这些事,就很揪心。

凌晨3点多,气温已低至零下18摄氏度,古荣村党支部书记次仁平措还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间穿梭。我逮住机会,赶紧让他介绍受灾情况。

“全村222人中,22人遇难,伤员都已转运到市县医院救治。”“村里刚建了两个安置点,村广场搭了15顶救灾帐篷”“村里所有党员干部都行动了起来,分成三组,救灾、巡逻、防火、安抚群众。”

深夜寒风中,次仁平措缩着脑袋,满脸疲惫,说是坚强,更似倔强:“在这个艰难的时刻,要让大家一直能看到我们党员的身影。”

20分钟的采访中,这位村民眼中“像金子一样”的“主心骨”,语气沉着、眼神坚定。“只要有党和政府在,没有什么坎跨不过去!”次仁平措说。

“你自己家受灾情况怎样?”

没想到,临别时的一个问题,瞬间让他“破防”,泪水夺眶而出。上一刻还神色如常,下一刻就泣不成声。

经其他村干部介绍,我才了解到,地震一发生,次仁平措的母亲就被埋离世。强忍悲痛,他将后事全推给一个妹妹,自己去组织搜救和安置工作。

这也终于解开了我们的一个困惑:几个小时前,记者碰到他妹妹,打听村党支部书记时,她说,“那个人,我不认识他”。原来,这是一句气话。

新春走基层·走笔丨汶川到定日:两次夜赴震区采访的心灵洗礼 - 天天要闻

1月8日凌晨3点,新华社记者储国强在受灾最严重的古荣村采访受灾群众。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两次在灾区,我碰到了许多像次仁平措这样“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他们可能是战士,可能是干警,可能是医生,也可能是志愿者……只要多问几句,他们身上的“闪光”就让人感动难忘。正是他们,让温情在灾区流淌,让我们感受到力量、看到了希望。

有意思的是,英雄们的故事也会“撞衫”。两次地震,我们见证了两场“特殊的婚礼”。“5·12”地震时,我报道过辽宁消防总队干部郎猛,因抗震抢险任务需要,只好与爱人举行“网上婚礼”;这次地震,曲洛乡干部巨丹因紧急赶回灾区,在武威老家的婚礼现场,台上只有新郎一人,办了一场“新娘缺席的婚礼”。

在感受受灾群众的悲伤与迷茫,见证他们坚强与勇敢的同时,与17年前相比,这次定日抗震救灾工作救援快、安置快,也让我感受特别深刻。

地震发生不久,满载救灾物资的车辆就已从拉萨、日喀则纷纷上路。在我们驱车夜行赶路时,一路上应急救援和运送物资的车辆川流不息,打着双闪的车灯在寒夜明亮而温暖。

赶到震区措果乡、长所乡,四处早已搭起救灾帐篷。而“5·12”地震时,当时不少灾区帐篷在震后三四天才大面积出现,我在汽车上度过4个难眠之夜,现在仍记忆犹新。

按照刻板印象,以为到了灾区,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高原,应该是没有电照明、没有热水泡面、没有手机信号,为此出发前我们特意备足了面包、饼干等干粮。

可一到措果乡附近的安置点,我就吃上了一碗热面。即便凌晨4时,安置点仍是灯火通明,临时搭起的大锅也是热气腾腾,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随时能吃到热食。刺骨的寒风中,热乎乎的烟火气给人们带来慰藉和暖意。

现在看来,我当时还是严重低估了如今国家的应急救灾能力:震后不到2小时,上万名各方救援力量就开始驰援出动;不到7小时,受灾群众就住进了帐篷;不到9小时,重灾区就陆续恢复供电;12小时左右,首批中央救援物资就运抵灾区;48小时,搜救救援开始转向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建立187个安置点,4.65万名群众被安置;震后不到两周,就筹集到1.3万套板房,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得到全力保障。

新春走基层·走笔丨汶川到定日:两次夜赴震区采访的心灵洗礼 - 天天要闻

1月7日,措果乡雪珠村受灾群众在帐篷过夜。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17年来两次抗震救灾的变化,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进步。在重大灾害面前,我们的应急反应机制越来越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也越来越强。

一次灾区的采访,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灾难面前,人类如此渺小,我们需要互相帮助、抱团取暖,需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人间有爱”,就会“希望永在”。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春天的“精灵”唤醒哲古草原 - 天天要闻

春天的“精灵”唤醒哲古草原

天刚蒙蒙亮,哲古社区牧民曲扎迫不及待来到羊圈,拿着奶瓶给新出生的小羊羔喂奶,顺便为刚刚生产的母羊开起了“小灶”。“家里养了230多只羊,这几天已经产了30多只小羊羔,大概4月中旬产羔将全部完成。”曲扎说,接羔保育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尽管很辛苦,想到牧业增产,
上海地铁瓜太猛!男主社死三连暴击:身份扒光 + 丢饭碗 + 家宅塌房 - 天天要闻

上海地铁瓜太猛!男主社死三连暴击:身份扒光 + 丢饭碗 + 家宅塌房

最近,上海地铁上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猥亵事件。光天化日之下,一名男子在地铁车厢内对女性进行骚扰,整个过程被目击者拍下并迅速传播。事发后,这名男子在24小时内被公司解雇,成为2025年上海第一例地铁猥亵案的“主角”。他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更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深化校会媒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落户长春人文学院 青创市集赋能大学生创业项目招募启动 - 天天要闻

深化校会媒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落户长春人文学院 青创市集赋能大学生创业项目招募启动

4月11日,由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长春人文学院、吉林城市融媒主办,长春人文学院文学院、中国网东北振兴频道、搜狐吉林融媒体中心承办,吉林省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吉林省时尚产业联合会协办的“校会媒协同,产学研融合”吉林省生态文化协会揭牌暨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长春人
坐不下挤一挤,真的没事吗?这辆超员载客面包车被蜀黍查处…… - 天天要闻

坐不下挤一挤,真的没事吗?这辆超员载客面包车被蜀黍查处……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为市民群众出行创造良好条件,汕头公安交警部门持续聚焦“两客一危一货”、6座以上小客车等重点车辆,严查严处超员超载、违法载人、疲劳驾驶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宗、查处一宗,教育一群”,切实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