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俄乌战争去年刚爆发的时候欧洲因天然气紧缺导致电价狂飙的场景吗?一年过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电价不仅没能维持在高位,反而出现了负电价,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老百姓真的可以在免费用电的同时再赚上一笔吗?先来看看欧洲现在的电力市场情况。
其实欧洲早在今年4月已经出现了负电价,只不过那时的情况不像现在那么夸张,进入7月以后欧洲多地电价出现负数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景象。7月初,德国、荷兰、丹麦曾出现过负电价,到了7月3日下午,欧洲多国哪怕是在工作日也出现了负电价。
7月15日,德国、荷兰、法国、英国的电价为负数,这意味着电价将连续两天低于零。荷兰电价可能会在当地时间周日下午降低至-73.76美元/兆瓦时。
不过,这并不表示欧洲居民可以不花钱、甚至靠大量用电而赚钱。
欧洲的负电价出现在电力交易市场,而非电力消费市场,前者的参与者主要是发电厂和变电站,和普通消费者无关,老百姓是电力消费市场的需求方,使用的电是经过电力公司处理后的民用电,成本里除了包括电这一能源本身的价格外还有电力公司的雇员工资成本、运输成本、变电设施折旧成本以及电力公司的利润。
说得通俗一点,欧洲电价为负出现在一级市场,消费者在二级市场参与电量交易,不能直接适用一级市场的价格。
实际上国内也出现过所谓的负电价。
据界面新闻报道,2023年“五一”期间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在两天内共出现了连续22个小时的负电价,刷新了国内电力市场电价连续为负的历史记录。
4月29日-5月3日,山东电力现货实时交易累计出现46次的负电价使得5月1日全天山东实时现货电价均为负数,为-13.02元/兆瓦时。可即便如此山东的朋友在“五一”期间可没有享受到免费用电的实惠,更不要说靠用电赚钱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欧洲经常出现的负电价还是山东今年五月连续22小时的负电价均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电价不是一回事,想靠“浪费”电能赚钱?别做白日梦了。不过,从负电价现象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重点。
第一,欧洲老百姓的用电成本大幅下降。
欧洲国家的电力市场与中国不同,当地更多体现市场原则,去年天然气紧缺,欧洲电力供给严重不足,供需失衡(供远小于求)导致电价飙升,家庭能源支出呈翻倍式增长。今年欧洲供电能力加强,最近一段时间同样发生供需失衡,只不过是供远大于求,一级市场出现负电价,二级电力消费市场虽然没有负电价,但一级市场价格传导至二级市场,电费确实下降了很多。
据一位在西班牙工作生活的网友透露,当地从6月起电价大幅下跌,一天中的某几个小时甚至可以免费用电。
第二,储能行业将是未来最有潜力的行业之一。
欧洲负电价与山东负电价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当高度不灵活的发电碰到了低需求,电力批发市场(一级市场)出现价格跳水,根源在于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导致电力供应的阶段性过剩。
什么意思呢?这就要讲讲光伏发电了。
2022年欧洲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占比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2%,首次超过了天然气,显然2023年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光伏发电主要靠太阳能的转化,夏天温度高、温照时间长,光伏发电的效率迅速提升,生产出了大量电能。
而电不是煤炭、石油,储藏起来没有那么方便,需要特殊的储能设备、不仅技术含量高还挺费钱的。于是便出现生产出来的电既使用不完又没法保存起来的局面,电价自然下跌。一旦到了冬季,日照时间缩短,光伏发电量随之下降,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了。
因此,将夏天发的电(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存储起来,放到冬天使用是解决能源供给分布不均匀的最佳答案,未来对储能基础设施和设备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
生产更多的电很重要,将暂时用不了的电能存储起来同样重要。
第三,碳化能源逐步向清洁能源转化。
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三大碳化能源,在人类能源史上称王称霸已经好几百年了。那些缺少碳化能源的国家只能依靠进口,这便形成了能源依赖,典型如欧盟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石油的需求。
俄乌冲突的爆发加快了清洁能源替代碳化能源的速度。欧洲太阳能发电占比越来越高是最好的证明,光伏装机量还在上升,欧洲会越来越不依赖天然气,一旦储能设施建成甚至可以达到能源自主的状态。
与此同时,中国也将受益于光电带来的机会。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人均碳化能源资源并不丰富,同时中国的光伏产业闻名全球,光电逐步替代碳化能源的过程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步。
此外,全球石油贸易依然主要用美元结算,未来的电力跨国交易是否能用人民币结算呢?如果成行无疑会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美元霸权甚至可能发生松动。
每一次革命性的变革都是从不经意的小事情开始的,负电价也许就是下一次大变革的导火索,中国一定要抓住这一机会。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