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欣
作为一名企业顾问,我这些年服务了不少客户,客户规模小则十几亿、大则上千亿,我们还专项做了不少组织管理方面的咨询项目。
但我发现在组织管理中,很多企业陷入了一个惯性误区:干部只管直接下属,老板只管一级干部。表面上组织结构严谨清晰,实则干部队伍建设断层严重、组织后备力量薄弱、选人用人依赖“少数人扛大旗”。
要破解这个难题,我的一个核心思路就是:管人管两层,梯队建三层。
这十个字,不是新概念,而是组织能力建设的基本功。
这也是判断一个管理者是否有组织观、大局观的分水岭。
“管人管两层”的真正含义
很多人一听“管两层”,立刻紧张:这不是越级管理吗?
恰恰相反,这里的“管”不是直接指挥、不是干预操作,而是关注、洞察、建机制。
不是往下多管一层,而是不能只盯着你直属那一层。
举个例子:
你是总经理,你下面有四个副总,他们每人管一个部门。
你不能只听四个副总怎么说、只看他们报上来的数字和PPT,更要关注他们每个人手下这一级干部。
● 他们搭建的团队是否稳定?
● 是否有人才梯队?
● 是否有内部培养?
● 是否会“断层”?
● 是否有“只靠几个老人硬撑”的危险?
● ……
如果你只看自己的直接汇报人,等于是把自己的判断交给了他们的主观判断。
你的信息来源就被“过滤”过一次,非常容易形成管理盲区,听到的都是他们愿意让你听的,看不到他们能力盲区造成的组织短板。
所以,“管两层”的关键在三个方面:
第一,要看你的直接下属有没有在“搭班子”。
有些干部业务不错,但不擅长带人。
他下面总是一群“临时工”,组织涣散。
这种情况不管,只会形成“单兵突击”的组织文化,缺乏可持续性。
第二,要看第二层干部有没有“动静”。
● 再下一层干部是否有成长机会?
● 有没有新的人被提拔?
● 有没有问题干部被处理?
● 有没有“老人”不动、“新人”上不来的现象?
一个部门三五年干部不换人,这不是稳定,是僵化。
第三,要看他有没有人“顶得上来”。
所谓“能上能下”,不是讲给老板听的口号,而是真有机制。
如果这个副总今天辞职了,下面有没有一个准备度达到60%甚至80%的人能接住工作,不让组织掉链子?
总结一句话:管人不是管流程,是管组织质量,看的就是“二线有没有人”。
“梯队建三层”的战略眼光
“管人管两层”是现在,“梯队建三层”是未来。
梯队建设,是组织能力里最难的部分。
因为它不像销售、生产、研发,有看得见的目标和结果;它更像是“耕地”,今天种,三年后才能收。
那么,什么是“三层梯队”?
第一层,是现任干部。
他们在岗履职,承担当前责任。
第二层,是可上可下的储备干部。
这些人可能目前是副职、主管、骨干,如果上面有空缺,他们能挑得起;如果需要外派、轮岗、救火,他们能马上顶上。
第三层,是正在培养的年轻干部。
他们也许现在刚刚进入组织、刚刚走到主干线上,还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但已被识别为重点培养对象,有明确的成长路径和导师机制。
这三层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循环系统。
如果只建一层,现任一倒,后面全断。如果只建两层,也存在第二层迟迟不能成熟,组织陷入“等梯队长大”的空窗期。
而“三层齐备”,就像一个优秀的足球队,首发能打、替补可靠、青年梯队有苗子,才是一支可持续赢球的组织。
干部队伍不能“一人一坑”
很多企业在做组织搭建时,会犯一个常见错误:一个岗位设一个人,一个人干一个岗位,似乎“刚刚好”。
但现实并不“刚刚好”。
人是动态的——有人离职、有人生病、有人掉队、有人犯错。
组织一旦没有冗余度,就像房子没有备用电源,只能等“停电”。
尤其是干部队伍,不能搞成“一人一坑”。
● 你要看一线部门,有没有副手?
● 有没有能独立承担任务的人?
● 有没有在带新人?
● 有没有培养意识?
● 有没有跨部门历练?
● 有没有拉得出来、打得响的“二梯队”?
● 有没有“老中青”三代干部协同作战?
● ……
真正强的组织,是“不是靠谁,而是靠这套班子”。
一两位高管再厉害,如果他走了企业就掉队,这种组织就是“架空的独木桥”。
相反,哪怕今天某位干部短暂不在,他搭建的团队照样稳得住——这就是干部的管理水平,也是一家企业的组织成熟度。
梯队不是配备,是结构
在我们很多人习惯的管理逻辑里,干部梯队是“配齐人就好”。
但真正的组织建设,讲的是结构。
结构怎么理解?
就像盖大楼,不是说“我有100根钢筋”就行,而是看这些钢筋是怎么布的——顶层、中层、基础,各自承重是否合理?有没有关键节点?有没有被压垮的危险?
干部队伍的三层梯队,也讲结构。
● 有没有经验丰富的老干部镇场?
● 有没有中坚力量真正能扛?
● 有没有新人在试错和成长?
同时,在这个结构中,谁可以横向调动?谁具备跨模块能力?谁是未来的一把手接班人?……
这套结构必须定期梳理,而不是等人走了,才临时找人补位。
只有形成“结构性余量”,组织才能从容面对不确定性,才能从“靠人”走向“靠组织”。
干部梯队建设要“算账”
很多企业做干部培养时,重培训轻实战,重推荐轻历练,结果是“看着像个人才,用起来不行”。
干部梯队建设,也要“算账”:
● 有多少人曾接受轮岗?
● 有多少人是从一线提拔的?
● 有多少人是连续三年绩效A级?
● 有多少人带过团队、干过项目?
● 有多少人能在别人离开时接住?
● ……
这些都是干部梯队质量的真实指标。
不是看表格有多少名字,而是看有没有“战斗过的履历”。
同时,更要算结构账:
● 是不是都是40岁以上?
● 有没有30岁中层的?
● 有没有多元背景的人?
● 有没有从二线轮到一线的?
● 有没有女性干部?
● ……
没有多样性,就没有梯队韧性。
组织的信号管理:谁值得投资源
管人管两层,不是怀疑干部,而是让组织不被误导。
梯队建三层,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明确一个信号:谁值得被投资源。
在一个有组织感的公司里,干部能感受到:谁在搭团队,谁在带人,谁在培养人,谁才是值得长期使用和重点培养的人。
组织要用信号,去引导这些行为。
反之,如果一个干部只做事、不带人,也能升迁、也能拿奖金,那组织就是在发出错误信号:带人、建班子没有意义。
这种信号,会导致组织土壤枯竭,变成“只靠几个拼命的精英”。
打造“良将如潮”的干部文化
一个优秀的企业,干部像浪潮一样,一浪接一浪。
今天你是主力,明天是你培养的人成为主力;你退居幕后,他们站上台前。
这样的组织,才有生命力。
我们要避免“谁都知道公司就是靠那几个人”的局面,而是形成“公司里随便一拨人拉出来,都能打仗”的底气。
这背后靠的不是天才,是系统化的干部管理机制:
● 管人管两层,看组织是否扎实;
● 梯队建三层,看组织是否可持续;
● 任用有机制,成长有路径;
● 能上能下,才有真正的组织活力。
组织就像一个生命体,要能应对外部的竞争压力,也要能自我修复、自我进化、自我更新。
干部梯队,就是组织的“免疫系统”。
它不是表面的标签,而是背后的战斗力。
让我们记住这十个字:
“管人管两层,梯队建三层。”
这不是标语,而是我们做好组织管理,最基本、最朴素、也最有力量的抓手。
你的企业管人管了几层?
梯队建设又建了几层?
欢迎你在后台留言,提出更多观点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