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称作好人,以前是最好的评价。这代表着人无论从道德,还是在素质,又或者是其他各种方面,都比一般人强,算的上家喻户晓的称呼了。
而在当下,夸一个人表现良好,似乎用不到好人这个词了。“太会来事”、“太有眼力劲”、“太有钱”、“太有本事”等等一些词,似乎都没有谈到一个人的本质。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从人心的变化说起了!

7月11日,云南一位网友透露出这样的一件事,两个孩子不慎落水,被一位孩子的爸爸看到。挺身而出跳入河中救人,但是在2个小孩安然无恙之后,另一个孩子的家长非但没有感谢,反而怒骂救人的家长太过于自私。
“为什么不先救我的孩子呢?”另一个孩子的妈妈就这个态度,让听在耳中的男子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围观群众的关注和热议。

事情发生在某地的河边,当天天气炎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出外闲逛。恰好河边比较凉快,也适合于一些家长拍照摆pose,让平静的河边人满为患。一个不慎,2个男孩失足落水,发现这种情况的群众大声呼喊。


一位男子挺身而出,连衣服都没有脱就跳水救人。好不容易把2个孩子救上岸边,仔细看2个男孩后终于松了口气,都什么没事,这才被知道这位男子是其中一位男孩的父亲。

本来,2个男孩都没有生命危险,这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同时男子营救别人孩子应该被夸赞。但是变故来了,另一个孩子的妈妈气冲冲地冲上来理论,反问男子为什么先救自己的孩子,将女子的孩子放在后边营救。似乎,这有点没有道理。
被逼无奈,男子反复思量后霸气表示:救我孩子是责任,救你的孩子是良心。就这一句话,让围观的不少人为其点赞,事后女子还想上前理论,似乎已经没有人愿意听其他话了。
那问题来了:好人之所以变少,是因为像女子这样自私的人太多吗?从而迫使好人身上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多?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逐渐盛行。这种观念强调个体的权利和利益,而忽视了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因此,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他人付出。
其次,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更关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因此,好人们承受着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去关心他人。
最后,媒体经常报道负面事件和自私行为,这给人们传递了一种消极的价值观。当人们看到自私行为被宽容或者被认可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这种价值观的传递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善良行为的认同和支持。
然而,尽管好人变少,我们不能忽视那些仍然坚守善良和无私的人们,就像文中的这位男子。像这样的好人可能就在我们周围,虽然不太引人注目,但他们的存在,定义着这个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