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在瑞士银行的一个经济会议上说了段大实话,直接捅破了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窗户纸。
他说,新加坡当然不想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这不符合国家利益。但也直言:如果现在逼新加坡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大概率会选美国;但要是20年后,可能就会倾向中国。这段话背后其实藏着小国在大国博弈里的生存逻辑。


图源:杨荣文脸书
为什么“今天”还得选美国?
杨荣文说现在选美国,理由很简单:新加坡的金融体系、武装部队,都和美国绑得很紧。
金融方面,新加坡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规则,很多国际会议、交易体系都是在美国这套框架里转的。
武装部队更不用说,新加坡的不少武器装备都来自美国和欧洲,安全上确实依赖美国主导的体系。
简单说,现在选美国,是因为新加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体系——金融和安全,目前还深深依赖着美国主导的秩序。根基在这,没得选。

为什么“20年后”可能倾向中国?
那为啥说20年后可能转向中国?杨荣文的判断很直接:国际规则说到底靠政治实力撑着,而 “地基正在摇晃”。
经济绑得越来越紧,中国已经连续14年是整个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快3000亿美元,是美国的3倍。照这趋势,20年后亚洲经济占比可能突破40%,谁是区域 “核心” 一目了然。
中国做生意不搞接管,杨荣文特别强调一点:“中国没有兴趣‘接管’东南亚国家”。他认为中国在东南亚更像是个“做生意的好邻居”。比如印尼的雅万高铁,修好了直接方便老百姓出行,带动贸易;RCEP协定里,中国也没强行推自己的规则,让各国按节奏来。这种“务实合作”的模式,是新加坡所能接受的。
世界在变“多极”,美国影响力在变。杨荣文有个重要判断,他认为特朗普的政策其实在“加速一个多极世界的到来”。简单说就是美国一家说了算的日子在加速过去,世界力量更分散了。
亚洲的经济分量在全球占比会越来越大。当经济重心东移,游戏规则的话语权也可能跟着变,新加坡得看清这个趋势。

新加坡的核心立场:不想选!
生存之道是“灵活”和“分散风险”
这里必须划重点!杨荣文反复强调,上面说的“选美国”或“可能倾向中国”,都是在“如果西方非要逼我们选”这个最坏、最被迫的情况下!
新加坡最核心、最根本的立场是:绝对不想选边站!
总理黄循财连任后,出访的首个东盟以外国家就是中国,见面就说要和中国在多边平台上好好合作。经济上更明显:半导体产业既接美国订单,也欢迎中资建厂;金融领域既用美元结算,也在悄悄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
就像杨荣文说的,得准备 “多种播放设备”。美国的体系还能用,就继续用着;中国这边势头好,就提前接上线。这种 “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的做法,是小国在大国之间求生存的本能。
说到底,国家选择看的是 “谁能让自己活得更好”
杨荣文的话里,最实在的是这句:国际上的选择,从来不是看 “关系好”,而是看 “和谁合作能活得更好”。毕竟在国际政治的丛林里,能适应变化的,才能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