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六个月内,再次宣布减产的欧佩克让人惊掉下巴,石油减产让陷入通货膨胀的美国雪上加霜,关键时刻,美国的盟友加拿大也找上了中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近日,沙特、俄罗斯等欧佩克成员国表示将进一步削减石油产量,目前每天总的减产幅度将超过160万桶,减产会从5月持续到今年年底。有媒体悲观预测,这有可能导致美国国内油价从每桶80美元飙升至100美元。这不是欧佩克第一次宣布减产了,在此前拜登就曾亲自前往沙特请求增产石油,但是遭到了沙特的无视,去年10月,欧佩克发布了减产的消息,美沙关系也因此跌至冰点。
从减产的决定来看,欧佩克似乎已经与美国“反目”。早在去年减产时,就有媒体曾分析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大不如前,全世界的能源市场正在加速“去美元化”,从欧佩克的减产就可见一斑。这与美国的“页岩油革命”也脱不了干系,自2011年以来,美国页岩油行业蓬勃发展,产能过剩刺激出口,在全球石油供应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这样一块庞大的蛋糕被人分享,沙特自然很是不满。
此外,归根结底,石油的定价权、话语权还是在欧佩克而不是在美国手中。石油美元的挂钩体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无疑是受益最多的,而作为产油的欧佩克却要受到美国的挟制。美国在中东能力强悍时自不用说,当逐渐走向衰落之日,自然会引发一波“革命”。
拜登求增产的姿态很低,究其根本是通胀飙升的压力。由于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在2021年3月,美国的通胀指数就已经超过了2%的目标,而2%就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悲观的一条警告线。但是当时美联储还未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随着俄乌冲突以及疫情的停息,通胀会自然回落。过于相信“市场调控”最终就导致通胀一路飙升。
为了遏制通胀,拜登政府出台了《通胀削减法案》。这项法案名为“削减通胀”,实际上大行贸易保护主义。法案将为美国清洁能源产业提供3690亿美元巨额补贴的计划,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可以获得高额的税收抵免,但是汽车必须在美国本土组装,电池也得用美国本土的。乍一看似乎影响不大,甚至对消费者来说还有一些好处,但是却让许多国家都叫苦不迭。这是为什么呢?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部长威尔金森表示,这一法案提供的高额补贴塑造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拥有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国,可以大肆撒钱进行补贴,毕竟打开印钞机也是分秒的事,但是其他国家在补贴战上却没有任何优势。这将大幅度提高美国对电动汽车产业投资的吸引力,从而使得欧洲等国家的制造业向美国进行转移。“制造业回流”这一计划早已出现在美国总统口中,最近几届美国政府都将其视作重点议题。这也不仅仅发生在清洁能源这一个行业,芯片行业这一趋势也十分明显,美国出台的“芯片法案”给予了相当丰厚的补贴政策,导致韩国敲定的在韩巨额芯片投资项目也被美国截胡,收入囊中。
在这个关键时刻,不少西方国家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威尔金森就于近日表示,加拿大将对中国采取温和的态度,有选择地从中国购买太阳能电池板或者风力涡轮机。
美国在通胀的压力下四处求援,但是众所周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全世界范围内横行霸道的美国难得碰上了欧佩克这个硬钉子,石油减产导致美国通胀时间或将延长。影响力不如从前之后,美国想要再复刻上世纪70年代控制滞胀的“惊人历史”,恐怕也没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