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国当中分裂出来的比较小的国家,像乌拉圭这样解体比较彻底的国家,与像阿根廷和巴西这样解体不大彻底的国家相比,是更容易实现自由民主的。
乌拉圭位置图
这就是西班牙各殖民地在民主化的过程中间给全世界留下的教训。
壹
乌拉圭的国父有3批人
乌拉圭河
按照乌拉圭的建国神话和民族神话,乌拉圭的国父有三批人,一批是建国之父隆德奥,另一批是独立之父阿蒂加斯,还有一批是再独立之父“东岸三十三人”。
但是实际上,如果把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殖民地从宏观史观来看的话,就会看到:第一,阿蒂加斯和隆德奥这两位后来的乌拉圭国父,在当时谁都没有想让乌拉圭独立,他们都是乌拉圭人,但是都自以为是阿根廷的军阀;而且,他们在内战中是站在对立面的。
隆德奥这位独立战争的大英雄是站在阿根廷集权派一边,要求阿根廷把外省都统治起来;阿蒂加斯这个另一位大英雄则是站在联邦派一边,要求包括乌拉圭东岸省、科尔多瓦省的其他各外省都在联邦主义之下,实行高度自治,但并不是要推翻布阿根廷或者是要从中独立出去。
他们的最初目的是要攻进布宜诺斯艾利斯,而不是脱离出去,但最后打了败仗。打败仗的原因,是遭受了阿根廷人和葡萄牙人的两面夹击。
葡萄牙人控制着整个巴西,而乌拉圭河以东的阿根廷领土则是阿根廷领土中最接近巴西的一部分。阿根廷的集权派宁可把乌拉圭东岸交给葡萄牙人占领,也不愿让联邦派占领。结果,巴西的葡萄牙人就在联合省中央政府的默许下在1816年打进了乌拉圭,原先的联邦派各省也把阿蒂加斯抛弃了。阿蒂加斯已经老了,于是他就跑到巴拉圭去,做了一个退休庄园主,完全退出了政界。这个时候,隆德奥已经做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央政府的主席。
阿蒂加斯也好,隆德奥也罢,追求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建立一个乌拉圭国家和乌拉圭民族。隆德奥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阿根廷国家,对乌拉圭的态度顶多就是把它变成中央集权的阿根廷的一部分。阿蒂加斯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联邦主义的、像美国一样的阿根廷,把乌拉圭变成像是美国各州一样的阿根廷的一个州。他们都不想要乌拉圭民族,所以也就各走各的路了。
乌拉圭在葡萄牙统治下,只好另外找人,而这些人也就是流亡在阿根廷的乌拉圭人,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乌拉圭“再次”独立英雄,所谓的“三十三人”。
贰
阿根廷想把乌拉圭变成一个省,巴西不同意,英国插一杠
按照乌拉圭的民族神话,这33人渡过乌拉圭河,到了东岸,赶走了葡萄牙侵略者,在1825年恢复了乌拉圭的独立。但是实际上的故事是这样的:
阿根廷的政府是时刻不忘记被英帝国主义和葡萄牙帝国主义夺走的乌拉圭东岸行省。在他们看来,乌拉圭东岸在阿根廷联邦的统治下过得好好的,隆德奥都当了主席这样的大官,阿根廷没有一丝一毫亏待乌拉圭同胞。
乌拉圭也不是心甘情愿独立,而是帝国主义吞并。那么,阿根廷当然要在领土之上,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建立乌拉圭解放组织,时刻都想找机会把乌拉圭从葡萄牙人手里夺回来。
乌拉圭33人其实大多是葡萄牙统治之下的乌拉圭居民,然后跑到阿根廷去,被阿根廷的中央集权派收编了,希望借阿根廷的力量打回乌拉圭去,把乌拉圭重新归并到阿根廷的势力中。
同在潘帕斯草原的阿、乌两国
后来这样的机会果然来了,在葡萄牙内乱、乌拉圭又发生动乱的情况下,阿根廷军队渡过乌拉圭河,在33人的带领之下重新占领了乌拉圭,宣布乌拉圭自古以来就是阿根廷的土地,现在终于回归了。
33人其实不是作为乌拉圭独立战争的英雄建立了独立的乌拉圭,而是作为阿根廷军队的带路党,在阿根廷军队刺刀的保卫下,把乌拉圭重新变成了阿根廷的一个行省。
但那时的国际形势就不容许阿根廷吞并乌拉圭了。巴西是南美洲的大国,失败是暂时的,很快就卷土重来了。阿根廷的实力虽然打乌拉圭没有问题,但是打巴西就很有点吃力,再加上英国人又进来干涉。英国人不在乎任何地方归任何人统治,但是在乎自由贸易。
英国人看出,一个小国林立的南美洲比较有利。一方面是小国容易稳定,不容易像大国那样不断地爆发出动乱;另一方面,小国更容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不会像是巴西和阿根廷这样的大国那样有很大的野心。
巴西和阿根廷都想把自己变成南美洲的美国,变成跟英国平起平坐的大国。那样的话,要做大国,就要有强大的工业体系,要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就要搞高关税,尽可能发展本国的工业,尽可能排斥英国的工商业产品。而像乌拉圭这样的小国就没有这样的追求,因为就它的体量来说的话也只176200平方公里,不可能把自己变成像是美国那样的大国,不可能让自己跟大英帝国平起平坐的。
与其费心费力地驱赶英国产品、劳民伤财地搞什么工业化体系,还不如开放市场,大搞自由贸易,让价格又便宜、品质又高的英国产品进入市场,然后借助英国人的势力去反抗阿根廷和巴西这两个大国。所以乌拉圭的独派——“乌独分子”是坚决主张亲英的,而英国人也愿意支持他们。
战争最后的结果是,阿根廷和巴西谁也打不败谁,双方便在英国人的调停下决定停战。停战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立一个缓冲区。乌拉圭是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最适合于当缓冲区的。于是双方在英国人的调停之下达成协议,阿根廷军队和巴西军队都不要进入乌拉圭,让乌拉圭自己管理自己。
这也就是当年丹麦人和瑞典人争夺挪威的时候发生的同样的事情。双方调解的结果就是,谁也不要得到挪威,让挪威人自治,自治的下一步就是独立。英国人也是用类似的方式调停了巴西和阿根廷的纠纷,双方都撤出乌拉圭,乌拉圭的未来由乌拉圭人民自己解决。结果,建立了乌拉圭。
叁
乌拉圭民族是如何构建的?
乌拉圭人这样做其实还不是因为乌拉圭已经有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迫切希望建立一个跟阿根廷民族和巴西民族都不一样的民族。主要是考虑:
“我们是一个小国,我们是南美洲的孤儿,我们受够了。无论哪一国军队都不是好人,军队来了以后都把我们当作殖民地居民对待。看来只有自己治理自己,才有好日子过。
如果说有哪一个列强比较好,那也只是遥远的大英帝国。大英帝国不想占据领土,跟我们做生意,这是很好的事情。跟着阿根廷,过不了几十年巴西人就要过来打,跟着巴西,过不了几十年阿根廷人就要过来打,这样有完没完?还不如就在大英帝国的保护之下,干脆就建立一个乌拉圭国家算了。”
最后是这一派占了上风,建立了乌拉圭国家。
所以,乌拉圭是一个先有国家再有民族的体系。乌拉圭建立国家以后,就必须把国民团结起来,要让下一代知道,自己人跟自己人是同胞,而跟阿根廷人和巴西人都不是同胞,因此就必须要有民族英雄。
其实,乌拉圭没有真正的民族英雄。第一代民族英雄隆德奥虽然后来当选了乌拉圭第一任国家元首,但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以为他自己是阿根廷的集权主义者;第二代民族英雄阿蒂加斯以为他自己是阿根廷的联邦主义者;第三代民族英雄就是乌拉圭三十三人,他们其实是阿根廷的带路党。
地图上有个三十三人城
但是这都没有关系,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发明创造。只要乌拉圭国家必须存在,就可以创造出乌拉圭民族,通过乌拉圭的中小学课本,然后把以上这三拨人——其实都根本不自认为自己是乌拉圭人的这三拨人,都发明成为乌拉圭的民族英雄和独立战争英雄。
其实,任何国家的民族发明都是有选择性的,美国也并不例外。美国把华盛顿说成是民族英雄,但是华盛顿在英法战争的时候毫无疑问是英国的一个民兵将领,是跟着英国人打法国人的;而到了独立战争时期他才带着美洲殖民地的居民跟英国人打仗,但他还是美国的民族英雄。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民族英雄都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之所以需要民族英雄,需要有民族史,归根结底是要维持国家的凝聚力。乌拉圭就通过类似的方法,把阿蒂加斯、隆德奥和三十三人发明成为乌拉圭的民族英雄。
阿根廷与乌拉圭
肆
乌拉圭为什么被称为“南美洲的瑞士”?
南美各国的宪法普遍是总统制的宪法,很容易在政变当中使总统职位落到军阀的手中;然后军阀当了总统就不肯下台,其他人想要推翻他只有依靠其他的军阀,让新军阀来打旧军阀;而革命党打进首都以后,自己又会变成老军阀只要打进了首都以后,自己也会变成中央集权派。
乌拉圭独立之后有几十年也是这样子的,自由主义集权派的红党和保守联邦派的白党打来打去。
乌拉圭在平息内部纷争以后,于1918年改成瑞士式的宪政体制,不实行总统独大的体制,而是实行瑞士式的委员会制。比如,红党虽然当选了,但是在联邦委员会的9个席位当中,红党只能占6个;白党虽然失败了,但是它还会有3个席位。瑞士式的联邦委员会制度跟总统制的差别就是在于,权力是分散的。
权力不在总统,而在联邦委员会,而联邦委员会是按照比例代表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瑞士体制,所以乌拉圭得到了一个“南美洲的瑞士”的绰号。
一方面的因素是外交上的。乌拉圭在被巴西和阿根廷争来争去打怕了以后,就采取了瑞士式的做法,宣布乌拉圭是中立国,不反对任何人,邻国也别来打我的主意。这样,在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经常打仗的19世纪后几十年,乌拉圭得以享受了长期的和平和经济发展。
一方面是不采取拉丁美洲普遍的那种总统制和考迪罗制(军事独裁者),而是采取联邦委员会制。因此,乌拉圭国内的斗争也就比阿根廷和巴西要文明得多。
这两方面的好处都是乌拉圭发明民族、建立小国的红利。如果变成阿根廷或者巴西的一部分,阿根廷和巴西都是南美大国,都有跟美国和英国竞争的野心,那么无论是作为阿根廷的乌拉圭省、还是作为巴西的乌拉圭省的居民,都可以分享到阿根廷独裁者罗萨斯和巴西独裁者瓦加斯的大国梦。
尽管无论是西班牙还是墨西哥、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最初的所有政治家和所有居民一开始都是坚决主张大西班牙统一的,谁也没有想到让美洲殖民地独立,更没有想到让美洲独立了的殖民地再一次分裂、二次分裂、三次分裂,但是结果却出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把军阀割据造成的事实独立最终变成了一个多国体系。这就是乌拉圭民族构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