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纪委通报有4点可疑,红码事件不可糊弄,群众眼睛亮着呢

2022年07月02日11:27:21 国际 1998

郑州市纪委通报有4点可疑,红码事件不可糊弄,群众眼睛亮着呢 - 天天要闻

让子弹先飞一会儿,但不能永远让子弹飞,那不符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尘埃落定,我们再来回头看河南红码事件,以便窥见全貌。尽量排除非理性因素,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来审视郑州市纪委发布的《关于部分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问题调查问责情况的通报》。


该通报的核心意思就一个:冯献彬、张琳琳、陈冲、杨耀环、赵勇等同志擅自对不符合赋码条件的人员赋红码,是典型的乱作为,都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


这段时间以来,我在研究郑州市纪委发布的这份通报,发现给予5人处分这件事背后的4个蹊跷,现在说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如有谬误,请郑州市纪委不吝赐教。


蹊跷一:谁是乱赋红码事件的调查者?


通报中没有提及这个事件的调查者是谁,是郑州市纪委?还是河南省纪委?


给予这5人处分,是哪一级机关研究决定的?是郑州市纪委?还是河南省纪委?


这些都在通报中找不到,这很反常。我们打开郑州市纪委官方网站,发现类似的通报基本上都写明调查者是谁,给予处分经过哪一级研究决定的。


所以看了这个通报反而糊涂起来,这个事到底是谁在调查?对这5人党纪政纪处分又是谁研究决定的或同意的?不知道。


通报一开头就两个字“经查”,是谁发起调查的呢?

通报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经研究决定”。是谁研究决定的呢?


都没有写明白,给出答案。而郑州市纪委官网上其他通报上,这两个要素基本上都不会缺失。


为什么郑州市纪委一反往常做法,变得含糊其词了呢?有难言之隐,还是业务不精?


有人说这个事是河南省纪委调查的,给出的理由是郑州是省会城市,是副省级城市。


这里就错了,郑州是河南省会不假,但并不是所有的省会都是副省级架构。郑州是地级市,正厅级架构,更不是计划单列市。


所以,郑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团市委书记,应该属于市管干部,应该是处级干部。所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该由郑州市纪委来调查,而不是省纪委,因为不够格。


而且,一般的是谁调查谁发布通报,其他纪委可以转载通报用来警示教育,但是一般会注明来源。既然是郑州市纪委发布的通报,那也可以视为这件事是由郑州市纪委调查的。


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在通报中说明白呢?说是由郑州市纪委立案审查调查的,经过郑州市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的,或者报郑州市委同意的。


扭扭捏捏,反而让人怀疑里面有猫腻。


蹊跷二:为什么没有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通告?


我们查阅郑州市纪委官方网站,在“审查调查”栏目,刊登着很多党员领导干部接受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通告。


但是没有找到冯献彬、张琳琳、陈冲、杨耀环、赵勇等5人的,也就是说调查结束后直接把通报发在了“郑州清风”上了,开展调查时并没有告知社会。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都要向社会公布,公布对谁展开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公布处分结果。


但是乱赋红码事件有点特殊,特殊之处在于郑州市纪委虽然没有公布对冯献彬、张琳琳、陈冲、杨耀环、赵勇等5人展开调查,但是公布了调查结果和处分结果。


这就有点让人想不通了,要不你都不公布,要不你都公布,为什么郑州市纪委开展调查时不公布对这5人进行立案调查?


是不是宣布对这5人进行审查调查,怕掀起舆论海啸,怕干扰纪委审查调查进程?怕影响客观理性判断?


我们从常理上来看,纪委在对某位干部立案审查之前,发布通告,一方面是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是接受大众的监督。


郑州纪委在对5人立案之前,为什么不对社会公布一下呢?这样大众也好监督啊,也许还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呢?


那为什么后来又把结果公布了呢?按照规定,结果要向干部所在单位或者所在单位党组织通报,并不是说一定要向全社会通报,没这个规定。


郑州市纪委,你在担心什么呢?你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


蹊跷三:为什么强调是典型的乱作为?


冯献彬、张琳琳、陈冲、杨耀环、赵勇等人的行为是不是乱作为?


当然是。但是还不够,所以在“乱作为”前面加了两个字:典型,乱赋红码这件事是典型的乱作为。


为什么是典型的乱作为?通报也给出了答案。


通报短短500来个字,里面连续用了“严重损害”“ 严肃性”“ 严重不良社会影响”“ 从严从重”四个短语来表述,这是定性的表述,是很严重的。


你们发现没有?有四个“严”字!


这就不是一般的乱作为了,而是典型的乱作为。犯了众怒!


郑州市纪委既然把乱赋红码这件事定性为一场典型的乱作为,那么不管是典型的乱作为,还是不典型的乱作为,那都是乱作为,既然是乱作为,一般来说都属于作风建设方面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不会涉嫌违法犯罪。


这个是纪律处分背后的底层逻辑。所以现在我们就能够想得通郑州市纪委的做法了。


就是因为如此,所以郑州市纪委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进行党纪政务处分,所以通报结尾部分没有这句话:将相关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只涉及纪律层面,不涉及法律层面。


因为是工作作风问题,还没有达到涉嫌违法犯罪那个地步和程度,所以郑州市纪委在通报里称呼他们为“同志”,而且喊了7次“同志”。这没毛病。


我们得承认郑州市纪委的判断是正确的,这确实是典型的乱作为。但是除此之外呢?他们5个人是不是涉嫌滥用职权?是不是涉嫌违法犯罪?


这个在郑州市纪委的通报里找不到答案。


蹊跷四:为什么没有及时回应舆论海啸?


2022年06月22日,《关于部分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问题调查问责情况的通报》向社会发布之后,就引来了社会的广泛议论,议论的焦点是郑州市对这5人处理轻了,是高高地拿起轻轻地放下,是罚酒三杯。


关键罚酒罚的不是衡水老白干,而是啤酒,甚至是果酒。


网络上的舆论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从草根到专家,都有发声,而声音大部分是认为罚轻了,认为这5人不仅违纪,而且违法,说准确点叫做涉嫌违法。


涉嫌违反了哪些法律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等。


是不是这样呢?大家可以对照着查一查,也算是为“八五”普法做点贡献吧。


我们看到舆论如此之热,难道通报的发出者郑州市纪委看不到吗?


肯定能够看到。


纪委是监督党员领导干部的机关,我想也会主动适应被监督,被社会大众监督。


那为什么不主动回应社会上的种种猜疑呢?为什么不站出来发声呢?为什么让一些传言或者谣言有市场呢?有阵地呢?


郑州市纪委是按照党纪政纪规定来做的,应该有底气站出来回应舆论热点,而不能让谬种流传开来。不是吗?


你的冷静,超乎寻常的冷静,让我感到一丝丝凉意,虽然现在是盛夏。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舆论也是反映民意的一扇窗口,郑州市纪委有责任予以及时回应。


冯献彬等五人是否涉嫌违法犯罪?纪律处分和政务处分能够兜得住吗?


国家开展普法活动,现在都“八五”普法了,社会的法治意识已经觉醒了觉悟了,纯粹的法盲已经很少见了。


这是一个法治年代,也是一个法治意识、法治环境日臻完善的年代,党政机关应该带头尊重法律的权威,不可有糊弄的态度。当然,也不好糊弄。


虽然法治意识有所增强,但是社会大众的法律知识毕竟是零碎的,不成系统,也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解铃还须系铃人,《关于部分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问题调查问责情况的通报》让大家产生疑惑,那么解释这个疑惑,也得郑州市纪委站出来回应。


只要是规范的执纪执法活动,郑州市纪委腰杆子硬一点,理直气壮地回应,让大家不再迷惑,也算是给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


最后说几点感受。


1. 在党纪国法面前,应该做到内外无别,不管你是谁,草根也好,专家也好,官员也好,在纪律和法律面前,应该一碗水端平了,不要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2. 对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应该更加严格,而不是宽松,全面从严治党要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应该严紧硬,而不是宽松软,否则有“灯下黑”之嫌,不能让公信力一点一点丧失。


3.一个不公正的公众事件的处理,可能会引发舆论一边倒的情况,可能产生本可以避免的对立,公众的情绪就有可能被点燃,抱怨较多,有撕裂社会的潜在风险,社会成本太高。


4.郑州市纪委关于红码问题的通报,我希望能够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但是舆情也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根据舆情的规律来回应,不能回避,更不能逃避,不能丢掉了手中的麦克风,丢掉了舆论阵地,应该及时地进行舆论对冲。


不能装睡!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国家安全部:听,这跨越时空的寄语 - 天天要闻

国家安全部:听,这跨越时空的寄语

在党的隐蔽战线上,许许多多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仰舍家离子,在民族危亡时刻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甚至在生命最后一刻也未能与心爱的亲人相见,只能借一纸信札,寄托对后人的期许。尺素含情,寸心明志,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尘,细细品读隐蔽战线先烈们写给后人的家书,感受他们的深厚家国情怀和浓浓血脉亲情。遗志铭心 志存高远...
牛弹琴:她的眼神,感觉能杀死马克龙 - 天天要闻

牛弹琴:她的眼神,感觉能杀死马克龙

她的眼神,感觉能杀死马克龙。我看到,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外国网友,干脆将这几秒钟,称之为对马克龙的“死亡凝视”。谁的眼神呀?G7峰会的东道主、意大利总理梅洛尼。
党纪汇课堂·每天学一“点”㊾ - 天天要闻

党纪汇课堂·每天学一“点”㊾

“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是党章对党员提出的具体要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八条对侵犯群众知情权行为作出处分规定。本条规定涉及多个方面的公开,关系党员、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如果不按规定公开相关事项,则属于侵犯群众知情权。
山东籍“75后”女干部朱宁,在海南履新职 - 天天要闻

山东籍“75后”女干部朱宁,在海南履新职

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下属公众号“中国改革论坛”报道,6月13日上午,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研究院党组书记朱宁、院长张信芳一行到访中改院。上述消息显示,朱宁已任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研究院党组书记。
1992年,海南一男子凶残成性,带领手下一夜之间背负20条命债 - 天天要闻

1992年,海南一男子凶残成性,带领手下一夜之间背负20条命债

1992年,海南一男子带领手下一夜之间屠掉20人,更是凭借一己之力灭掉当地最大黑帮,为了躲避警方的追捕,他四处整容改头换面,甚至敢在警方的眼皮底下继续犯案,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恶魔竟然在几年前风光出狱,他就是有着冷血杀手之称的悍匪——孔繁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