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达州某小区居民楼下的丧葬服务店引发争议。有媒体报道称,部分小区业主将丧葬服务门市的广告牌砸掉,与店方发生冲突。当地派出所介入处理,丧葬服务店老板受伤住院。
有居民表示,该丧葬店处于小区出入口必经之路,对住户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扰,孩子经过都觉得害怕。还有居民认为,小区地处城市主干道,丧葬服务店会影响城市形象。店主则认为自己是通过正规手续开店,营业执照等一应俱全,理应正常经营。
丧葬店开到小区楼下,你会有不适吗?店主在小区楼下合法开设殡葬服务店,是否在情理之中呢?丧葬服务店的选址之困该如何破解?

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四川达州城区有一家丧葬服务店开在小区居民楼下,“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出行,店老板还与居民发生纠纷”。
记者前往事发小区调查走访,居民反映该丧葬服务店老板在小区两个出入口分别开了一家门市,并打出了“丧葬服务大全”的广告牌。居民进出小区都绕不过丧葬服务门市,对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扰。
除此之外,小区居民王女士称,晚上丧葬服务门市气氛看起来有些阴森,特别是一些学生放学回来都有些害怕。记者从楼上的咖啡厅及附近一家酒店了解到,该门市对他们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月18日下午,部分小区业主将丧葬服务门市的广告牌砸掉,与店方发生冲突。
▲丧葬服务门市广告牌已经没有了
日前,记者联系上该丧葬服务门市老板黎先生,他介绍,因居民阻止工人安装广告牌,双方发生冲突,自己头部受伤,正在达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
丧葬服务店能否开在小区居民楼下?达州市通川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店老板提供的资料符合办理营业执照的要求,目前并没有相关规定说不能在居民楼下开丧葬服务门市。
3月25日,达州市通川区朝阳街道塔沱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近日社区和街道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曾组织双方协商调解,但双方均未到场。
遇到这种问题,如果双方固执己见,答案似乎无解。最终双方之间酿成暴力冲突,导致有人住院的恶果,可以说非常让人遗憾。
据报道,四川达州城区这家门市老板黎先生称,店铺是自己买的,门店会存放遗体是谣言,这里只是业务接待点。也就是说,不排除一些人通过造谣来煽动居民情绪,以达到对老板施加压力的目的。
此事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
有网友表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什么可怕的”。
有网友觉得这样可能会“影响小区房价”。
还有网友建议,这种特殊行业应该统一规划,集中区域开店。
有网友表示,人都会生老病死,没必要对此上头,平常心看待即可。有网友称,每天小区进出看到招牌吓人,应该规定这类店铺不要开在闹市区。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如果门店开在商业街上,大家并不觉得奇怪。这件事引发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门店是小区的底商,和小区是一起的。
一方面,特别是小区底商,不少经营业态都会给居民带来烦恼。比如餐饮会带来油烟扰民,宠物店会导致异味和噪音等。这就需要经营者考虑周全,减少对居民的干扰,这样才不会招致反对声浪。
就拿丧葬经营来说,店面招牌有没有必要做那么大?字有必要那么醒目吗?虽然公众应该对丧葬经营平常心看待,但是,殡葬行业属于特殊行业,应该照顾周边居民的感受。不说居民反对,这家丧葬门市旁边就是一家咖啡厅,黎先生可否换位思考一下?
另一方面,开发商和物业对此应该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出售或出租门店时,要照顾到居民的现实利益,约束对方的经营范围,做到有言在先,不至于后期发生矛盾和纠纷。如果没有前期约定,有关部门处理就没有法律依据,如果调解双方又不听,最后只会导致矛盾激化。
当然,从丧葬服务店经营者的角度看,他们是合法经营,通过正规手续开店,为有丧葬需求的家庭提供必要服务,满足社会需要。他们同样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能只因居民反对,就失去立足之地。毕竟,丧葬服务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总得有人提供相关服务与产品。倘若所有沿街商铺都禁止经营丧葬服务店,那么这类服务场所该设在哪里?
梳理发现,近年来,类似纠纷并不少见,它背后可能折射的是一种普遍性的困境。
去年,昆明一小区楼下的丧葬服务店因出售寿衣和骨灰盒等物品,引来居民不满,虽然社区和相关部门都确认该店属于合法经营,仍然无法打消住户质疑。
2022年,山东枣庄一家丧葬服务店更是被多名业主在门口倾倒垃圾。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愈发重视。而丧葬服务作为特殊服务行业,其经营场所的选择,极易引发争议。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根据《个体工商户条例》,只要符合工商登记条件,经营者即可依法开业。然而,丧葬行业因涉及传统文化中的生死忌讳,具有天然的情感敏感性。当“法无禁止即可为”遭遇“民有所忌不愿近”,矛盾一触即发。
事实上,国内部分城市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上海规定殡葬服务机构应与居民区保持一定距离;广州要求殡葬用品店不得在校园、医院周边200米内经营。浙江杭州某社区曾通过“商家开放日”,让居民了解现代殡葬服务的规范化流程,成功消除“晦气”偏见,足见增进理解往往比强硬对抗更有效。
类似探索为平衡商业自由与公共利益提供了参考,但多地仍缺乏精细化管理,导致经营者与居民的权益陷入“零和博弈”。
那么,有没有可能避免这种矛盾?从长远看,还是需要多个层面的引导和相互理解。比如,在规则角度,丧葬服务确实带有一定特殊性,那么对这类门店的设置,就有必要事先纳入城市的商业规划中去,或是在相关的规则中予以明确。
同时,像小区底商这类经营场所,具体的业态设定,在物业、社区等方面,也该综合考虑公序良俗和现实情况,相应予以明确的规则指导。
但在规则无法完全、及时覆盖的情况下,还是得呼吁一种包容、理性的心态去看待一些特殊的业态。就拿丧葬店来说,有些居民可能感到不适,但正如一些网友指出的,人有生老病死,对于丧葬服务原本不该如此“紧张”和“忌讳”。像即便有小孩可能因此引发一些联想,成年人也可以给予相应的教育引导。也就是说,如果更多人把它当作一个生死教育的场景,而不是一味去强化它的“特殊性”,可能它与居民正常的生活环境的“冲突感”就不会那么强烈。
一句话,要最大程度预防和避免这类冲突,需要一种双向的引导、理解和包容。规则上,应该考虑既有的社会观念,让丧葬服务门店这样的特殊业态获得能够兼顾居民感受和经营“自由”的合理生存空间,这也是营商环境建设的一部分;社会心理上,也要尝试去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这类服务,这需要在现代死亡教育、生死理念等方面有相应的大众化引导。
对多元诉求的包容与平衡,亦是城市温度的体现。当法律为特殊行业划出清晰的“文明半径”,当社区以共情搭建信任桥梁,商铺招牌或将不再是冲突导火索,而成为城市文明多元共生的注脚。
对于家门口的特殊行业,你怎么看?
你家社区类似的情况是如何解决的?
欢迎您留言讨论
说说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