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随着李子柒复出,大漆这一古老工艺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春节前夕,来自淄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东鹏结束一年的忙碌开启假期模式,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中讲述他和大漆的故事。
缘起
说起来,张东鹏和大漆有着不解之缘。
张东鹏的祖上是修缮房屋的工匠,由于大漆防虫、防腐,在修缮中会使用到大漆工艺,张东鹏自小就对大漆不陌生。张东鹏还从老一辈那里听说,博山有制作大漆家具的传统,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果结婚能拥有一套大漆家具,是婚礼上非常光彩的事情。但随着工业化发展,耗时、耗工的大漆工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从小学习美术的张东鹏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先是干起了自己的主业陶瓷,在修补陶瓷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大漆。但真正从事漆器髹饰技艺,却是源自偶然。
“2014年,一位朋友找到我,希望我帮他制作一个大漆的茶则。”张东鹏选了一块斑竹,耗时3个月完成,当他把茶则递给朋友时,朋友却不肯收下,“他觉得太贵重了,后来我重新给他做了一个,这件处女作就留在了我这儿。”因为第一个作品是受朋友之托,张东鹏一心想把它做好,投入了很多心血,也因此成就了他的巅峰之作,从此之后,他对大漆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
一件漆器动辄要花费三五个月甚至更久的制作时间,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坐下来看一本书对很多人而言都变成了挑战,鲜少有人愿意去了解这一古老技艺,更不用说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打磨,把传承视为己任。性格有些内向的张东鹏却偏偏不走寻常路,一头扎进了漆器的世界。
把砂纸变成画笔
“制作一个大漆的盘子,需要经历上百道工序。”张东鹏介绍道,“从定制木胎,到上漆、打捻、修图、打磨、抛光、推光、固胎、裱布,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特别是打磨过程,从200目的砂纸开始,一直磨到7000目,就像开盲盒一样,每一次揭开都是新的惊喜。”
对于张东鹏而言,漆器髹饰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他感慨道:“人生就像做大漆,一开始是做加法,一层一层往上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开始做减法。打磨的过程,就像是在雕琢自己的人生,每一次减法,都让作品更加精美,也让自己更加成熟。”
砂纸,在张东鹏的手中,仿佛成了画笔,他用心去感受色彩的微妙变化,用砂纸去勾勒心中的蓝图。虽然磨下去就无法再返回重来,但他却乐在其中,享受着每一次的挑战与突破。
李子柒的大漆衣柜爆红全网后,艰难的制作过程被更多人了解,这些年来,张东鹏为大漆也吃了不少苦头。从业10多年来,大漆导致的皮肤过敏一直伴随他,手上一年到头都有大大小小的伤疤,经常是旧的还没好,新的又冒出来,“除非是防护措施非常到位,但是很难做到,所以常年需要抹药。”张东鹏指着手上的伤疤,如果别人不提醒他,他早已视而不见。
始终不变的是对大漆的热爱
张东鹏回忆说,一开始投身这项技艺,日子并不好过,养家糊口都很困难,直到近几年非遗被大众了解,他们夫妻二人一边做陶瓷,一边坚持他热爱的大漆,生活条件才有所好转。10余年的坚守,他从最初的自我陶醉,到如今的市场探索,不变的是对大漆的热爱。
有很多人向他提建议,希望他做一些性价比高的产品,减少制作周期,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的普通受众。面对市场的诱惑,张东鹏始终坚守初心,拒绝为了迎合市场而降低品质。他深知,大漆的珍贵不仅在于其技艺的精湛,更在于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文化的传承。“很多人建议我做一些便宜的漆器快消品,但我很难接受。”张东鹏说割漆最好的时节是三伏天,工人们要在深山老林中作业,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身为匠人,每一件作品都应该饱含对采漆工人的尊重、对大自然的感恩,如果随便应付,那就失去了大漆的意义。因此,他宁愿选择小众的定制市场,也不愿为了利益而降低工艺的标准。他相信,只要东西做得好,任何时代都不缺会欣赏的人。如今,市场环境有所好转,但他更希望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漆,爱上大漆。
除了制作作品,张东鹏还积极参与大漆文化的传播。李子柒火了之后,有人邀请他开设大漆沙龙课程,他欣然应允,甚至愿意免费提供公益性的课程,只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古老技艺。“我会把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到视频号里。”张东鹏笑着说,“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到大漆的魅力,感受到匠心的温度。”
过去的2024年对张东鹏来说是充满挑战和突破的一年,通过不断钻研大漆髹饰技艺,尝试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的雅韵犀彩龙头葫芦、御金犀韵宝瓶被淄博市文化馆收藏,丝路纸锦漆华漆器在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新的一年,张东鹏希望有更多热爱大漆髹饰技艺的伙伴加入进来,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同时期待能与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交流合作,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张东鹏的故事,是千万匠人的缩影。他们用匠心绘就人生,用坚守照亮未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放慢脚步,去欣赏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去感受那些匠人们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传奇。
记者:任晓斐 编辑:徐敏 摄像:徐超 剪辑:任晓斐 校对:王菲 摄影:徐超